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阿Q正传》问世以来,在研究它的一系列课题中,研究者对阿Q是怎样—个人物、阿Q典型性格的问题及其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各家之说,不无一定的道理,本刊将其讨论的情况概括地介绍给读者,供大家研究时参考。一、关于阿Q的典型形象问题阿Q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呢?何其芳同志在一九五六年《论阿Q》一文中说过:分析阿Q“这—个”典型的“困难和矛盾主要在这里: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历来对阿Q典型的不同观点的讨论,正是围绕着怎样看待这一矛盾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2.
论阿Q的形象     
阿Q是鲁迅塑造的一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阿Q这一形象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颇大。阿Q这一形象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阶级特征。从阿Q出身、精神胜利法、革命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3.
以精神胜利法为特征的阿Q性格是一种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它不仅存在于阿Q本人身上,而且体现在与阿Q同处于一个文化圈中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与集团的人们身上。鲁迅在《阿Q正传》中首次塑造这种具有精神胜利法典型性格时是以农民形象为其艺术载体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十数年后,萧红则在《马伯乐》中塑造了一个知识分子阿Q的形象一马伯乐。长期来文学史对这一事实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这部游离于萧红创作的传统题材之外的小说,对萧红来说是很不寻常的。它充分体现了萧红在鲁迅精神的影响下,为了超越自己过去的创作题材的…  相似文献   

4.
阿Q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着力刻划的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典型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对于文学典型如何认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九五六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何其芳同志在《论阿Q》一文中,在阿Q精神胜利法典型性问题上大胆地提出了新见解。他说:“阿Q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如大家所熟知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6.
阿Q形象的复杂性表现在人格的两重性、性格的矛盾、接受上的广泛共鸣和形象前后的偏差等四个方面。造成这种复杂性与三个因素有关,即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创作过程中态度的变化和小说写作与发表的方式。形象的复杂性没有对作品的艺术价值造成损害是因为: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很好地处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性格表现上,抓住了阿Q性格特征的主要方面;适应了小说游戏诙谐风格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阿Q与陈奂生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都因作品中成功的人物形象赢得了高度的评价和热烈的赞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8.
鲁迅《阿Q正传》仅仅发表一个月以后,周作人就在1922午3月19日的《晨报》副刊上发表意见:“阿Q这人是中国的一切的谱——新名词称作‘传统’——的结晶……是一幅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青年评论家茅盾也同意尚铖“阿Q是‘乏’的中国人的结晶”的看法, 应该说早期的评论者虽然还没有肘阿Q形象所包含的丰富性格特征、心理内涵做全面的挖掘,但都较敏锐地抓住了阿Q性格形象丰富性、综合性的特点。不管是“一切的谱”,“混合照像”,还是“‘乏’的中国人结晶”,都是对阿Q丰富性、综合性的揭示,均把阿Q当作中国人品性的“结晶”看待。这就给后来者系统地、多层次地研究阿Q性格指导了方向。本文意图从道教文化角度,谈谈阿Q身上的道教文化色彩。 鲁迅作为五四时期的思想家与他的前辈的重要区别,在于他始终坚定不移把“立人”作为一生的启蒙方向。在《阿Q正传》等小说发表前十余年,鲁迅就对“立人”——“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持久深入的思考,为了“刨祖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鲁迅对中国历史、文化、宗教都有涉及和研究。其中对道教思想的体认,则帮助他探索国民性格的底蕴并使之塑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陈央生的“阿Q气”产生的社会根源,通过对陈央生与阿Q性格的相同与不同点分析,揭示此典型形象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论题研究背景 《阿QiX传》承继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以“传”的叙事形式,运用喜剧手法叙述阿Q短暂而悲剧的一生,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既有生动鲜明的个性,又蕴含深广的社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象。阿Q成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对阿Q性格特征的解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深化。阿Q形象的丰富文化内涵,对学者来说,似乎仍是一个未解之迷。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解读产生阿Q性格的文化基因及其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塑造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文学形象——阿Q。长期以来,阿Q因为其性格中展示出来的精神胜利法而成为人们批判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对象。然而,本文另辟蹊径,以事实为基础,从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处世心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等三方面分析了当今社会阿Q精神胜利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传统的“阿Q农民”说提出不同的看法;阿Q是一个由市民阶级制造的零工的典型.文章认为:从创作意图和创作手法看,鲁迅无意于把阿Q塑造农民的典型;把阿Q作为国人魂灵的典型还是作为农民的典型来写很不相同,鲁迅是把阿Q作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塑造的;从性格和心理看,阿Q缺乏农民的心理素质;从社会地位、阶级属性和思想性格看,阿Q应是市民阶级制造的一个无财产、不属于任何公认等级的村镇中的零工.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一民族劣根性的典型形象,并通过阿Q的悲剧性命运和遭际,揭示当时的社会、人文环境对阿Q悲剧性格形成的致因作用,揭示了阿Q是怎样一步步被剥夺精神尊严和肉体生命。阿Q是没有个性意识的,周围的群众也是无个性意识的。作品通过民众的个性泯灭,揭示在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很多同志认为阿Q这一艺术形象的美学属性是“悲喜剧”的,他的整体性格中存在着悲剧性和喜剧性两种不同的性格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阿Q性格中两种不同的性格因素,究竟是怎样构成的,两种美学属性相反的性格因素又是如何统一于阿Q这一完整的艺术形象之中的。本文主要就阿Q喜剧性格因素的构成和它同阿Q性格中悲剧因素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阿Q喜剧性格因素的构成 一般来说,喜剧的对象是丑,它把“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作为一个喜剧人物,身上总要有几处“癞疮疤”,性格中必定有某种缺陷,阿Q充分具备了这个条件。他有十分明显的弱点,他自轻自贱、软弱卑怯、愚昧麻木,这些都是毫无  相似文献   

15.
一、目的与重点1、理解阿 Q 在《革命》、《不准革命》中性格的主要特征,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2、学习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环境气氛描写对烘托主题、表现人物典型性格的作用。二、课文设疑与提示1、在阿 Q 的“深恶”革命,继而“神往”革命,到假洋鬼子不准其革命的过程中,如何来分析阿 Q 的形象和性格特征?提示:在阿 Q 的思想里,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很显然,这是反动统治阶级长期精神奴役的结果,表现在阿 Q 身上就是精神胜利法所起的作用。然而革命的消息却使百里闻  相似文献   

16.
陈义兴 《文教资料》2012,(13):10-12
阿Q的性格主要表现为"精神胜利法",他常常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忌讳缺点,死爱面子,欺软怕硬,欺善怕恶,麻木,健忘,等等。阿Q性格的形成有其历史、时代及个人的原因。阿Q形象具有普遍的社会现实意义,阿Q的"精神胜利法"流露出我们国人灵魂的劣根性。历史表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摒弃"精神胜利法",就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7.
在阿Q性格的本质特征研究方面,主流观点认为阿Q性格的本质特征是精神胜利。这一观点无法解释阿Q性格中主动活跃、真干实做的一面。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阿Q性格自相矛盾,因而阿Q无统一个性,《阿Q正传》在小说技巧上犯了明显和严重的错误。实际上,阿Q性格是有统一的本质特征的,即身为国民而又缺乏民魂。这一本质特征既体现为他对异己的以官魂和匪魂为代表的封建伦理文化的盲目服膺,也体现为其生活方式的本能性。精神胜利只是阿Q适应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他的核心性格特征。《阿Q正传》也没有犯人物无统一个性的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18.
阿Q革命问题是阿Q典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阿Q是一个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体,他具有强烈的朴素的革命的愿望,但是他同时又走向了革命的反面,阿Q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思想悲剧、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19.
关于阿Q性格的基本特征,历来为争论的焦点。阿Q性格的两个方面:革命性、精神胜利法,何者是其性格的本质、主导的一面?一些论者认为,革命性是其性格的本质,占主导的一面,如陈则光认为,“阿Q的勤劳、质朴”,“仇视封建地主阶级和反动派”以及“从不理解革命到强烈地向往革命”,此三者是阿Q本质的东西,是阿Q所属阶级的共性。有人却反对这种观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些作品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尽管形象不同,性格各异,但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孔乙己、祥林嫂、阿Q是鲁迅先生精心雕琢的一组“多余人”群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