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应拓展其培训途径,加大高校培养的力度,并将其确定为一种职业。同时,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不同类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要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以保障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等进行分析,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应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类型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完全学分制进行多层次课程体系设置,调整课程设置内容和时间安排,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从增强学生学习和就业信心角度建立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从而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小学体育师资培养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小学体育师资培养脉络的分析,以及与一些发达国家小学体育师资培养的比较,提出了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小学体育师资的途径与方法,为我国今后的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浙江省2284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旨在了解浙江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情况,为今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美两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机构、培养类别和培训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差异,研究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整体现状,并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二是多样化体育指导员类别。强调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三是加强行政立法,促使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四是走“竞教结合”培养之路,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在综合院校办好社会体育专业的模式,充分发挥综合院校人文学科优势,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实践性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结合个案研究,对当前国内外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状况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社会体育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具备多学科特征的新兴专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具有多重专业属性。综合性院校由于在各人文学科母学科的优势,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更有优势。研究提出通过构建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平台与课程平台;打造社会体育专业“产学研”实践中心等方式,以期为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创业型社会体育专门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与氛围。  相似文献   

7.
体育运动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向,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的体育中专人才和为高等体育院校输送优秀生源以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21世纪现代社会的发展给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整体学生文化素质和教学质量,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素质教育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我国高等体育专业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分析,提出了高等体育专业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模式,并对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全民健身视域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需求情况、高校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现状、高校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冲突"与"共融",以及高校培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策略等展开深入调查与研究.研究认为,全民健身开展催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需求,高校为迎合全民健身发展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是适应社会体育发展需要的,但目前高校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冲突"大于"共融".高校在培养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过程中应加强市场调研,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课程改革,加强学科研究,提升办学水平,为全民健身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改革和完善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我国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现行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体育科学学位相比,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办法、教学内容、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更突出职业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更强调面向体育行业,为体育系统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实践性体育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回顾核心竞争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及内涵。依据上述特征与内涵,文章采用德尔菲法请专家确定了社会体育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及权重,同时,应用AHP(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体育旅游专业将成为各大院校开设的热门专业,旅游院校适时设置体育旅游专业,培养适应旅游事业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既能满足旅游职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又能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办学效益,为旅游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就体育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模式及课程设置做一简要构思。  相似文献   

13.
论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发展由来、学科体系、基本要素、学科基础、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表层的文化现象去透析其深层的文化内涵的学科。其学科体系包括基础理论、自然科学理论、社会人文科学理论和综合性理论等几个部分,学科基础理论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体育人类学,并综合体育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理论,深入民族地区开展实地考察是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还很滞后,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是带动整个学科全面和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师教育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师体育院系教育存在着重学科课程教育、轻专业理论与技术教育的偏差。为扭转此偏差,要建立以人文学科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体育学科课程、体育技能和实战课程所构成的体育教师专业化课程体系。体育教育技术和实践技能,要通过专业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的亲身教育、教学实践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体育学科和旅游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融合、渗透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加乏奥运旅游年的到来,必将促进体育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在体育旅游不断得到重视的同时,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问题逐渐浮现出来。本文就培养体育导游的培养途径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希望能为我国体育旅游的更好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学体育特长生运动水平的提高必须经过长期系统的周期训练,然而招生和毕业分配的吐故纳新现象客观上与长期的周期训练形成矛盾。文章根据运动训练理论和参与高校训练管理的多年成功经验,提出了构建高校优秀体育人才训练负荷体系。  相似文献   

17.
龚红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6):74+90-74,90
通过教学实践,以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为依据,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体育舞蹈项目自身特点和目前开设课程的现状,探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师资、学时、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的问题,旨在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在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以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并对体育专业的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同时,还提出了应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以便尽快培养出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相似文献   

19.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意识的主要阵地,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较多弊端,无法满足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文章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出发,对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在提高大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各种社会实践能力与良好的意志品质,满足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规划期的上海体育与服务型城市建设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建国 《体育科研》2011,32(2):13-15
创建服务型城市是《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之一,体育在创建服务型城市过程中,可以全面参与包括市场服务、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体育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在打造新型体育竞赛表演服务和健身服务的同时,应加强体育信息化建设、体育健身用品制造、体育会展以及新的体育休闲经济等。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日常体育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公共体育设施、体育服务组织和体育科技服务,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体育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要大力发展体育志愿者服务和体育社会救助等,营造良好体育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