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九十六回的前半部分,写了三个连续性的故事:《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简称“失”、“空”、“斩”。关于“失”、“空”、“斩”,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颇有见地的意见,但对其中的几个问题,意见颇有分歧,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孙碧霄 《考试周刊》2011,(63):26-27
一部《三国演义》的小说,一曲京剧老生戏“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使历史上的一个小人物马谡成了一个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的反面典型,知名度甚至可以和战国时期的赵国主帅赵括相比——当年由于错误指挥,赵括他亲手葬送了自己和赵国四十万大军的性命。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文言读本》上册《孙膑减灶》注解介绍孙膑说:“庞涓做了魏惠王将军,忌恨孙才能高于自己,便骗他至魏,处以膑刑(去掉膝盖骨),故名为‘膑’。”翻开《辞海》《上下五千年·孙膑庞涓斗智》《中国通史》(绘画本)以及历史教科书,都有  相似文献   

4.
熊召政的《张居正》问世以后,学界曾有过历史小说创作的真实性问题论争,这场论争虽然一度异常尖锐激烈,但很快就沉寂下来。因为历史小说虽冠以“历史”,实在会与历史保持距离,不然就称不上小说了。就连历史小说的典范之作《三国演义》也有“七实三虚”的评价,一虚就难免失历史之真。熊召政自己也说,他最初的创作希望贴近历史,却因读者反映不佳而改弦更张,  相似文献   

5.
(一)“自觉反抗”之类论调有多少?小说《祝福》是鲁迅传世名作,祥林嫂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鲜明生动、永存不朽的艺术形象。祥林嫂是怎样一个典型呢?不少《祝福》研究者认为,祥林嫂是自觉清醒的反抗者,她是劳动妇女“抗击和搏斗”“封建制度”的典型。例如林非在《鲁迅小说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墨人小说《娑婆世界》的创作思路和小说所展示的“五灵互动”(灵性、灵感、灵悟、灵静、灵空)的哲学境界作了研究探析。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新编全日制高中教材《语文读本》第二册《赤壁之战》中有“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之句。《渎本》将其中“方数千里”注释为“方圆数千里”。与此相似,新编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本)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将“齐地方千里”注释为:“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而新编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本)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中“方千里者九”则注释为: “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方……里”究竟该怎样解释呢?  相似文献   

8.
“与”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相当活跃的词,出现频率高,用法也多;而在现代汉语中,它的出现频率极低,用法很少.“与”字在近代汉语中的情况怎样?它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研究它,对了解汉语发展的历史和规律,不是没有意义的。本文选择三部较有影响的小说的语言材料来考察上述问题。它们是《水浒全传》(以下简称《水》。成书于十四世纪),《红楼梦》(以下简称《红》。成书于十八世纪)和巴金的《家》(成书于二十世纪)。我们认为,“与”字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正月,一代名相魏徵病故。“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於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听断不惑,从善如流”(《旧唐书·太宗本记》)的李世民“亲临恸哭”(《旧唐书·魏徵传》)。为了表彰魏徵等开国勋臣,不久,太宗诏令图画魏徵等二十四名有功之臣於凌烟  相似文献   

10.
丁玲从1927年秋创作处女作《梦珂》到1986年3月14日溘然长逝,漫长的60年创作生涯,跨越了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和几个风风雨雨的历史时期,共写了约300万字的作品。对她的创作分期,学术界意见虽然分岐(1),可是对其“早期小说”的界说却基本一致。我们这里所说的她“早期小说”,是指她从1927年12月《梦珂》问世到1929年6月发表《野草》这段时间里所创作的小说。我们不同意将丁玲“早期小说创作”下限时间划到1929年末写的《自杀日记》(2),更不敢苟同将其下限时间延伸到“1930年左右”,把丁玲1930年创作的《韦护》和《一九三0年春上海》也划归她“早期小说”范围(3)。  相似文献   

11.
马志国同志《由“眼光”想到的》一文(见《师范教育》1986年第6期),我以为立论欠妥。一、失之偏激。某教师教学之余研究思维科学颇有成果,马同志即汹汹责问曰:“教学又是怎样?”“其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有何体现?”“他的学生‘创造思维’有何发展?”这种责问难于令人心服。教学之余,打球弈棋者有之,甩牌聊天者有之,忙于家务者有之……为何独独容不得教学之余搞研究?业余当然不应该  相似文献   

12.
1.阅读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回答后面的问题。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1)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答:(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答:2.阅读曾巩的《西楼》,然后回答问题。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作品中,“诗化小说”、“诗化散文”是很常见的。这些概念的产生,意味着文体的交叉,而文体的交叉也是文学充满活力的标志之一。那么,作者是怎样在小说、散文中追求诗意的呢?以下引述几例,聊作参考: (1)贾平凹善于活用古诗,引古诗意于散文、小说创作,风格古朴而空灵。例如: 《商州初录·龙驹寨》:“……阳谷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冲起千堆雪。” 《商州初录·白浪街》:“江面十分开阔,黄昏中平川地里虽不见孤烟直长的景象,落日在长河里却是异常的圆。”  相似文献   

14.
“唾壶”     
“唾壶”,一作“唾盂”,是今日“痰盂”的前身。历史上,人们使用此物甚早,起码在战国时代就有了。《西京杂记》卷三六:“魏襄王冢……中有石床……床上有玉唾壶一枚。”魏襄王是战国魏君,死于公元前296年。这是文献中有关唾壶的最早记载。襄壶的形制,大约比现在的盂要小。放置的地方不是在床脚或墙角,而是置于几上,或在几旁。《晋书·王敦传》称王敦酒后一边歌咏魏武乐府“老骥伏枥”,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小说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一部影响很大的小说,这就是南朝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此书不愧为我国古代“志人小说”典范之作。鲁迅对此书评价很高,作过重点介绍,称赞它“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又说:“《世说新语》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书。”(《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事实确  相似文献   

16.
情调哀伤、幽怨,这不只是庐隐小说的读者和研究者对庐隐小说创作较为一致的看法,同时也为庐隐自己所承认。在《庐隐自传》中,她说:“我简直成了一个悲哀的叹美者。”统观庐隐的小说创作,从最早出版的《海滨故人》到三十年代问世的《归雁》、《女人的心》,其中创作集《曼丽》虽然曾露出“转向”的端倪,但“庐隐她只在她那‘海滨故人’的小屋子门口探头一望,就又缩回去了。”所以,就总的倾向看,哀  相似文献   

17.
茅盾在《读〈倪焕之〉》一文中说:“所谓时代性,我以为,在表现了时代空气而外,还应该有两个要义:一是时代给以人们以怎样的影响,二是人们的集团的活力又怎样地将时代推进了新方向,换言之,即是怎样地催促历史进入了必然的新时代,再换一句话,即是怎样地由于人们的集团的活动而及早实现了历史的必然。”在二十年的小说创作生涯中,茅盾为我们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分析这些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理论主张贯穿在茅盾的创作实践中。他总是通过人物形象来思考时代、反映时代。 本文主要讨论茅盾小说创作中“用形象思考时代”这一创作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  相似文献   

18.
王云 《现代语文》2006,(10):122-123
2002年高考第三大题阅读文言文选择的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题目要求通过阅读完成5道选择题,第四大题仍然是根据第三大题提供的文字,完成2道翻译题。其中一题是翻译“其李将军之谓也?”这句话。这2道满分为5分的翻译题,全省人均得分不到5%,大部分考生因为无法正确翻译“其李将军之谓也?”而失分。虽然错误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1.搞不清“谓”的对象是谁,即不清楚是在说李将军还是李将军说别人;2.句…  相似文献   

19.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小学高年级教材中,已出现了古文。例如:《矛与盾》《郑人买履》《关尹子教射》《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等。针对古文中的通假字,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去认读它呢?勿庸置疑,用全国的普通话规范音去认读它。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人们的学习和交流。但是,有的教师也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如一位教师在教读“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时,把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