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个四重奏》是T.S.艾略特创作后期的代表作,尝试通过信仰的重建为人类社会建立一个永恒的理想模式。《四个四重奏》从主题和结构等方面与不同时期的东西方宗教著作形成互文关系。本文借用狭义互文性理论的研究方法,解读《四个四重奏》与基督教《圣经》及与印度教《薄伽梵歌》之间的互文关系,以透析来自东西方不同时空的两种宗教观在《四个四重奏》中"难以置信的结合"以及这种结合的根源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名篇<豹——在巴黎动物园>,是一首象征主义诗作,主要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层思索.本文从新批评、阐释学、存在主义等三个角度来重新解读.我们认为,"豹"这一意象指向向往自由和灵魂追求的物、人乃至整个人类的无限挣扎以及与现实的奋力搏击,以及终究"化为乌有"的永恒的精神苦痛与神性寂寞.  相似文献   

3.
“时间”是《四个四重奏》的核心主题,但诗作中“时间”本身的重要性在国内已有批评中却没有得到彰显。本文认为,诗人否定了循环时间和线性时间,但肯定了作为“瞬时性”与“当下性”的时间。这两个时间维度首先通过语言、知识以及对未来意识的批判体现出自身的重要性,进而与“无限”共存一体。《四重奏》中的“无限”,不是外在于时间的,不是自在圆满的,而是必然在上述两个时间维度中被随时“建构”的、保持变化的。这一时间观与诗人早年的新黑格尔主义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艾略特是基督教宗教哲学家诗人,《四个四重奏》堪称诗歌哲学与诗歌神学杰作,其时间主题与基督教深刻关联。该组诗分别以气、土、水、火四大元素为意象,表达了艾略特对现在、过去、未来的存在及时间赎回问题的体悟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奥登作为英国20世纪30年代诗人的代表,在充满政治、经济危机的历史语境中采取不同于艾略特等现代主义诗人的诗学策略,以大众的语言赋思于诗.其十四行诗组诗<战争时代>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全面展现了30年代老百姓的生活与心理.深刻表达了对社会、战争的思索和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30年代奥登的诗学策略.影响了一代诗人.  相似文献   

6.
金斯伯格是美国"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代表诗人.他的代表作品<嚎叫>,以其激动人心的魅力被世人传送.<嚎叫>问世后,由于它思想"偏激",语言粗俗,曾被指控为"淫猥"而受到审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到<嚎叫>是一篇精湛的艺术品.更是一篇流利的战斗檄文.本文主要从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创作风格、写作手法以及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嚎叫>的文化效果,并揭示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旨在以辩证的态度接受<嚎叫>,借鉴诗文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传统"新概念与"非个性"理论;在"论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中提出"客观对应物";在<玄学派诗人>中批评"感受力分化",倡导感受力融合.这些都阐发了他这样的诗学观:诗人应该有历史意识,化个人经验为普遍经验,把过去的一切看成动态的体系,赋予这个体系新的意义,将个人的新的艺术品加入到这个体系并略微改变这个体系;诗人应化主观感受为外部世界,达到外部行为与内心情感的完全契合,使精神与物质统一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8.
读书"四如"     
清代诗人法式善,写有<读书四首>,运用四个比喻,论述了读书的道理和方法,很能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9.
王士禛<秋柳>四章一出,整个清代都一直唱和不断,但<秋柳>主旨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选取的较有代表性的四个群体的和诗,可以看出其用典与主旨有着显著的不同.通过对<秋柳>和诗的分析,探讨原诗旨意,可以看出王士禛作<秋柳>时并无太多"本事"蕴含其中,诸多本事说的产生,与最初的遗民诗人群体不断追和与阐释有着重大关系,而清廷的文字狱政策及<秋柳>模糊的意象神韵,也是促使<秋柳>众多主旨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人类从古到今都在经历着生命的三重悲剧:生命是短暂而有限的,充满了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的痛苦,不可避免的死亡会将一切人类的努力化为虚无.<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和<秋颂>清晰地展示了济慈直视生命、超越生命、达到永恒的人生轨迹,诗人的个人追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启发人们尤其是当今的人们严肃思考各自的人生和人类共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How L.A.T.E. it was, how L.A.T.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London Association for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is a subject group that was founded in 1947 to ‘provide a live forum for the exchange of ideas, and to undertake the practical study of problems connected with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The early history of this Association, it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pedagogy and practice is the subject of my current PhD research. Within this work are key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subject English, the curriculum, and the ways in which members of a subject community work together to effect change. This article gives some background to the research project, and begins to point towards some potentially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he subject and ways of working together. After two decades of top down, centralised government initiatives around English pedagogy,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se questions are worth addressing.  相似文献   

16.
17.
18.
Project R.A.C.E.     
Abstract

Learning by doing may not be the most effective strategy for teach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olving skills. A survey of Michigan educators indicates that of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listed, case studies and talking about what others do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e implications of building familiarity with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solutions from a variety of examples are discussed, and an explanation for the reported low success of classroom action projects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