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是从事新闻采访报道的专职人员,在每一次的社会活动中,都在扮演着一种“角色”——社会角色。比如,《新闻战线》曾刊载了人民日报著名老记者刘衡下基层采访的故事。她到湖北随县后,一不住县招待所,二不要小车接送,三不要招待吃喝,四不要宣传部的同志作陪,白天一个人步行到机关、工厂、农村采访,晚上在屋里看材料,写稿子。她还经常帮助通讯员改稿、写稿。大家都说:“我们欢迎像刘衡同志这样保持党报优良传统作风的记者!”刘衡同志的行为,具体表现了作为一名记者,所体现出的社会赋予记者的社会角色,这也是人民群众所期望的理想角色。  相似文献   

2.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究竟“吃界”对不对呢?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诸侯割据”。分兵把口有好的一面,新闻单位便于全面反映各条战线上的情况,不致于漏报比较重要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在新闻单位内部是一个敏感而又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新闻单位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不许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那么,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设置机构大部和党政机关对口,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新闻单位就一律对口这些部门。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常常是一个或几个记者分管一个行业或一个系统,形成“诸侯割据”状态。  相似文献   

4.
滚一身兵味     
1979年,我刚当记者就碰上了西南边疆的那场战事,临出发时,老记者夏国珞特别交待我要带上吃饭的碗筷。他说:“到了前线,不会有人把你当客人招待,带上碗筷,见有人开饭,你就凑上去盛饭吃,边吃边采访,你要客气,就只有饿肚皮。”等我赶到前线时,虽然战事已基本结束,但他教的这条经验还是派上了用场。倒不是部队官兵不热情,而是人家没办法“招待”你。每人就一副餐具,给你用了就肯定有一个人吃不成,而且部队战时开饭快如闪电,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有位炮兵营长是抗日战争末期入伍的,军龄比我  相似文献   

5.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分管的行业和系统。“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因为,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那么,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新闻单位就一律对口这些  相似文献   

6.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竞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诸侯割据”。分兵把口有好的一面,新闻单位便于全面反映各条战线上的情况,不致于漏报比较重要的新闻。但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是只和“上”头对口,势必会疏远“下”头,从而出现会议报道多、领导活动报道多的现象。二是记者长期分管一个行业、系统的报道,就只对这个行业系统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不熟悉整个面上的情况,不熟悉全局工作的进展情  相似文献   

7.
一资深编辑提及:上海某记者报道.“同盟会员某某在沪去世……”而另一记者同样报道这件事,“最后一名同盟会员,目前在沪因病去世……”显然,后者的报道高于前者。原因当然是他的背景交待得好。记者该如何用活资料呢?  相似文献   

8.
18位大陆记者第一次访问台湾,这是轰动海峡两岸的大新闻。在这大新闻的背后,有许多外人不知的幕后新闻,例如他们去到蒋介石纪念堂时。感到十分为难,看到街头出现“不放松匪谍”的标语时。他们感到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9.
马飞 《记者摇篮》2006,(6):43-43
过去对新闻的真实性许多人都不太重视,这恐怕因为,在记者和编辑看来:“我说的都是真的,你应该相信,这不应该成为问题。”如今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这个理由就根本站不住脚了。新闻失实或许是因为记者有意造假;或许是因为无意间的偏听偏信;或许是因为新闻源本身发生了变化。对后一种失实如果记者掌握了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则,即交待清楚新闻来源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怪就怪在,有些记者知而不行,固常常吃些哑巴亏。巧妙交待新闻来源,避免失实,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在新闻中注意交代新闻来源既能使读者知晓新闻事实是从哪里来的,又能增强新闻的可…  相似文献   

10.
赵:昨天看到一篇文章,有一个观点吓了我一跳。作者竟然将记者与IT业程序员、促销员等一起归入到吃“青春饭”的人中!当然,作者也有解释,此“青春饭”并非那种靠脸蛋、年龄吃饭的“青春饭”,而是指对体力、精力要求比较高的职业。  相似文献   

11.
记者这碗饭究竟怎么吃?记者应具备什么素质?新闻学上的闸述甚详,新闻圈里的议论亦颇多。笔者不揣浅陋,试以“全天候”统之。一日“不舍昼夜”。记者这职业,工作绝非每天8小时所能“了得”。“不舍昼夜”不但是新闻界应提倡的一种精神,也是记者这职业的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一种工作方式。你说工作时间是8小时,下班路上碰到的新闻,8小时以外听到的新闻,要不要采,要不要写呢?当然要采,要写。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作品中,常出现“记者看到”的字眼,笔者认为,“记者看到”四字应慎用。记者采访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既然是社会调查,就应该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记者亲自观察,这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采访方法。但是记者是否亲自看到就一定能了解到真正的新闻呢?也未必尽然,因为记者并非是参与此事内幕的人,记者即使看到,也难免主观主义,更难免浮面肤浅。有时亲自踏看的记者,为了某种原因,仍旧会出现不实的报道。记者下去采访,被采访对象有意安排场面让记者看,这时记者只凭看到的情况形成稿件,易失实。例如,企业主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工厂不景气的情况下,主动请记者采访,若见诸报端的“记者看到”,既欺骗了工厂的职工,也欺骗了受众。  相似文献   

13.
一些通讯员看到报上登了别人采写的稿件,常常后悔不迭:“这件事我们单位也有过,比报上登的还生动、还精彩!”这种别人登稿自己后悔的原因,主要是通讯员的新闻敏感不强,没有把握好“新闻机遇”。记得10多年前,一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老记者,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在交换战俘时,他看到在冰天雪地里,美军俘虏穿戴着我军发给的厚厚的棉衣和皮帽,而我方被俘人员在刺骨的寒风中仍然穿着破烂的单衣……的情景。在写报道时,他感到仅凭“穿衣”还不能说明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跟父辈上山打猎时,他们常说的一句行话:“猎人要跑得、苦得、饿得!”给我留下了抹不掉的记忆。这是因为,我从新闻工作的实践中感受到,新闻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新闻工作者被外人视为“无冕之王”,但其中甘苦只有业内人士知晓,他们跑的是另一种路,吃的是另一种苦,挨的是另一种饿。所以,跑得、苦得、饿得的精神,也是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的素养之一。先说跑得。“新闻是跑出来的。”这是许多老记者的经验之谈。在我国的新闻史中,最“跑得”的莫过于著名记者范长江。1935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15.
徐学贵 《视听界》2004,(3):50-50
打开电视机,每每看到现场报道,时不时听到现场解说的记者精神饱满、情绪激昂地介绍说,在记者的“身后”发生了什么新闻事件。笔者在为电视台采用现场报道这一形式深深叫好的同时,也为解说词中引用“身后”二宇感到如鲠在喉。是这些记者不明这一词的用法,还是词汇贫乏? 辞海对“身后”一词释义为人百年之后。显然,在新闻现场中,记者用“身后”一词不妥。记者的本意是相对于自身的方位。其实,“身后”这一词早已是约定俗成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净面条?净面条者,即不加任何油盐酱醋等佐料干净纯粹之白面条也。佐料者,附加物、添加剂也。 新闻与面条何干?此说事出有因。 拙作《新闻:拒绝罗嗦》中有一例:当年笔者刚从事编辑工作的时候,就遇见过记者找编辑抗议的场面。那记者不满地说:“我的稿子本来是一碗佐料齐全的打卤面,可经你们一删呢,光剩下面条了!”笔者议论道:然而编辑这么删难道不对么!只要编辑没把“面条”删了光剩下“佐料”,就是好编辑。 拙作刊出后,本报一位同仁见到笔者,对笔者的“净面条说”表示有不同看法。这位同仁认为:有时  相似文献   

17.
说长道短     
既有深度又生动活泼要使新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深入第一线采访,注意观察现场气氛是十分必要的。新华社1月2日播发的通讯《元旦追鱼记》,就是记者深入实际采写的,颇有一点新意,很值得一读。通讯一开始就写现场情节,告诉人们广州人一年四季大都能吃上活鱼,记者在鱼市上看到许多顾客把手伸进鱼池中“捉来捉去”。“这么多的活鱼是怎样从鱼塘到居民菜篮子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记者没有用概念化的语言,也没有引用从机关  相似文献   

18.
6月28日上午,一位衣着朴素,头发花白,年约60岁的女同志,提了一支网兜,踯躅着走进湖北随县商业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见了忙说:“老妈妈,您来办什么事呀?请这儿坐!”老同志拿出证件,那位工作人员一看,楞住了,原来是人民日报记者刘衡同志前来采访。他心想,以前遇到报社记者来采访,总要有领导陪着,这位记者可真有点出奇啊!就是这样,刘衡同志开始了在随县的采访。她一不住县招待所,二不要小车接送,三不要招待吃喝,四不要宣传部的同志作陪。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过意不去地说:“您年纪这么大,到随县人生地不熟,我  相似文献   

19.
编辑越俎代庖──记者的另一种尴尬郭映普刚建曾撰文《记者的尴尬》,勾勒了记者群的“世像百态”。当跨上“二轮车”穿行于工厂、农村、学校时,当拿起笔来顺着格子爬行时,我倒没有“新闻没了轰动效应”、“当不成名记者”、抑或“常吃闭门羹”的尴尬,而有的是与椅俱来...  相似文献   

20.
刘强 《新闻采编》2006,(5):30-31
平时读党报,总会看到许多令人兴奋的好新闻。但也有一些新闻阅读后使人一头雾水,要么是不知所云,要么是怀疑其真实性,要么是显得绝对化,要么是索然无味……。每当读到这些新闻时,总隐约感到,我们的记者似乎应该“多一些”什么和“少一点”什么?笔者想来想去,冒昧列出了以下几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