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除草剂大豆属于转基因大豆品种,我国已大量进口,但没有开放种植。本文结合我国除草剂大豆种植现状,对该品种大豆种植决策的因素做出研究分析,主要从大豆市场的分类选择、消费者购买意愿、国产与进口种类自由选择、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的保证及生产者的自由选择几个方面为切入点,讨论抗除草剂大豆种植决策问题。在对该品种大豆种植和食用危险性没有明确证实的情况下,抗除草剂大豆种植的推广是我国大豆产业提高发展的尝试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1年~2018年赤峰地区12个旗县区14个国家气象站逐年无霜期、≥10℃活动积温资料,根据大豆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需求,基于GIS技术对大豆各区划指标进行网格推算并予以空间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来赤峰地区≥10℃活动积温升高了218.31℃,无霜期延长28d,热量条件的增加导致种植带北移。赤峰地区大豆种植可以划分为不适宜、较适宜、适宜3个气候种植区,为赤峰地区大豆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北农区传出重要信息:黑龙江省将在玉米种植带腾出26.7万公顷面积,用于恢复和发展优质大豆生产;吉林、辽宁也将适度增加大豆种植。以此为突破口,东北粮食主产区拉开了调整优化现有种植结构的序幕。多年来,东北三省为保障全国的“米袋子”、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作出重大贡献,尤其是吉林的玉米,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近10年,黑龙江省年粮食生产能力由  相似文献   

4.
大豆是我国农产品作物中产量高的作物,在对大豆进行种植时要注意合理运用科学手段,积极引进国外增长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收益;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由美国研究专家研发得出的,是目前国内外在大豆种植技术上最为典型且代表时代意义的种植技术。我国的大豆产业总量发展较缓慢,归根结底也是由于种植技术不够优秀,结合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特点和方法展开分析,研究得出在我国使用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种植大豆的优选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大豆种植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现阶段,大豆在全国都有种植,而黑龙江省大豆的种植面积非常大,可谓是大豆的主产区之一。大豆具有广泛的食用、药用以及营养价值,深受广大人们的欢迎,极大地促进了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我省大豆的种植品质和产量,本文就大豆种植的价值、影响因素、种植技术等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我省广大豆农提供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建立针对性强、易操作、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基于WEB的大豆选种系统。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类,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所以大豆根据中国大豆气候区划,除了热量不足的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和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又无灌溉条件的地区以外,一般均有大豆种植。中国大豆的集中产区在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三角洲和江汉平原。根据大豆品种特性和耕作制度的不同,中国大豆生产分为五个主要产区:一、东北三省为主的春大豆区;二、黄淮流域的夏大豆区;三、长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区;四、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区;五、两广、云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区。由于产区不同、品种众多,所以在什么地区适宜种什么品种的大豆,成了广大种植物户普遍关心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涵盖大多数大豆品种、具有完善的品种介绍及种植方法介绍、针对性强、易操作的大豆自动选种系统,以便广大农户可以方便快捷准确的查询到大豆品种信息,为广大农户种植大豆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豆原产中国,至今已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秦汉以前称大豆为菽,汉以后渐渐改称大豆。英语的soybean,俄语的соя,法语的soya等都是“菽”的译音。 1953年以前我国大豆的生产和出口一向居世界首位。后来强调种植高产粮食作物,大豆被列为低产作物,种植面积不断被玉米、高粱、水稻等取代,因而总产量降低很多。从1936年至1986年的五十年间,粮食总产量增加2.5亿吨,是1936年的266%,而大豆则减产230万  相似文献   

8.
大豆是我国极为重要的一种粮食作物,其在我国农业经济体系中占有了极为重要作用,因此,大豆产量提高对于农民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主要针对大豆种植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以期为大豆种植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经济,其为我国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作用。如果从农业经济结构的角度去看,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等,这些构成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本文从经济结构中的大豆种植种植物分析,在结合相关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大豆种植的适应性和合理性展开阐述,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连铮先生曾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农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王连铮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大豆育种专家,他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的农业科技事业。他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1957—1962年间两赴苏联莫斯科农学院进修学习。他带头研制出的“黑农26号”高油高产良种大豆,198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为了解决大豆产品蛋白与产量负相关的问题,王连铮先生又在“黑农26号”的基础上,进一步杂交选育,研制出“黑农35号”大豆。该品种大豆蛋白质含量高达45%,在60125亩的试验种植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