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国维的境界说既是对古代文论中意境说①的全面总结和新发展,又是对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新开拓。可以说,王氏的境界说是古代文论通向现代文论的一座渡桥。其历史贡献表现于:对清代和前代诗学的突破,对传统意境说的超越,对西方哲学、美学观念和科学的思辨方法的融合,使意境说由古代文化范畴融入了现代文论体系之中。意境说在明代中后期以及清代初期已经获得广泛运用与发展,而在叶燮以后,流行于诗坛的理论是王土赖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钢的肌理论、袁枚的性灵说等诗学理论,意境说沉寂了相当长一段时期。直至晚清王国维在《…  相似文献   

2.
在船山诗学研究中,很多学者认为唐人的"意境"说、王船山的"情景"诗论、王国维的"境界"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而实际上,三者在理论渊源上有着根本的差异。唐人的"意境"说是以佛学观念为文化语境,王船山的"情景"诗论以易学为理论基础,王国维的"境界"说则是西方美学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王昌龄是完整而明确地提出意境的概念、确立意境范畴的第一人。他不仅深入分析了意境重要的审美特征,而且还以其“三境说”,揭示了意境的深层特点,并又在其“三格说”中探讨了意境营造的方法和途径,为形成和丰富这一最富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的意境理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意境理论的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的文论史上,王国维是西方资产阶级的“纯粹”文艺哲学的主要介绍者,也是第一个把西方资产阶级的“纯粹”文艺哲学民族化,并建立了自己的纯粹文艺哲学体系的理论家。而“境界说”可谓是王国维民族化的纯粹文艺哲学体系的理论核心。不过,王国维对“境界”概念的使用和界说却并不十分严格,他不仅在不同著作,甚至在同一著作中将“境界”、“意境”、“境”三个词在同一意义上混合使用,而且  相似文献   

5.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评述□天津师大教授田本娜一、情境教学体现了“境界”学说我认为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最核心的是“境界”学说。“境界”说的集大成者王国维曾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为本...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境界说深受叔本华理念论影响;其境界说和中国传统意境论之间的既有相似处,又有根本性差异;境界说在中国文论由古代向现代转化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意境”说意蕴的历史发展,可见这一具有民族特点的美学范畴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密切关系,“意境”说产生的本源在于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而促成它成为一个独特而又完整的美学范畴,又和佛学的东进并逐渐中国化有着直接的被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自觉地摄取柏拉图、叔本华、康德等人的学说作为理论依据,对中国诗学文本实施重构,予以批判性读解,将其纳入自己的理论预设之中,把日常的诗学实践同“境界说”这一“终极目的”联系起来。由于其理论清晰度与成熟度的提高,也由于理论系统化的初步完成,《人间词话》对中国诗学传统进行的“中西化合、相互推助”的整合和全新阐释,为中西文论的交融提供了一个杰出的范本  相似文献   

9.
“物感”说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探讨并分析了艺术的发生论,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心物交融统一的特点,并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文论和诗论,影响了中国意境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王立国 《考试周刊》2011,(78):24-25
王国雏发展和完善了我国传统文论“境界”说。王氏境界说实则建立在其天才观基础之上,天才乃是探讨其境界理论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为证明这一问题,他引用、举例、道理、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作为己用,见解独到。  相似文献   

11.
继隋唐之后,佛教与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文人学佛参禅成普遍风气,并因此给宋代文学带来深刻影响,佛教在宋代各体文学中都有广泛深入的渗透。佛理在宋词中的渗透以不同层次的三种方式体现出来,给宋词带来新的艺术特质,尤其是赋予宋词一种特殊的理趣。  相似文献   

12.
《大宋宣和遗事》是一部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的话本小说,也是现存宋元讲史话本中较为完整的一部作品。文章紧密结合作品所处的宗教历史背景,从作品中多处体现的佛道思想及所蕴含的天命观这一方向切入,以实例为印证,试对整部作品进行剖析,来发掘其文学艺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与佛教     
本文从分析禅宗在宋代兴盛的社会历史原因入手 ,阐述佛教对苏轼人生观和艺术创作的影响。认为佛教对苏轼人生观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穷达如一、随缘自适和乐天知命等三个方面 ,对他艺术创作的影响则从思想主题、创作态度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皎然继承了儒家中和之美的文艺美学思想,发展了儒家传统诗论中的"通变"概念,借用佛家的"中道"观提出"诗家中道"诗学观点,妥善处理审美过程中诸多相互对立的矛盾范畴,从新的角度拓展了诗歌审美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绘画理论,对冠绝当代、后世宗承的画家及其创作多有评述,这为探视古代画家的创作心态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古代画家"守其神,专其一"的心态修持,是儒释道文化集中影响的结果。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古代画家在儒释道文化相互融合的环境下,广泛汲取儒释道文化中有关心态修持的思想成果,从而为绘画心态的修持以及理想境界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契嵩对儒释关系的调和可以用"儒释一贯"予以概括。其基本的论证理路表现为借助儒家圣人经典之权威来为自己代言,阐明佛教思想理论与儒家"内圣外王"的一致性。为了说明这种内圣之伦理观、心性论和外王之王道治世上的一致性,佛教的儒化就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而这源于当时儒强佛弱的现实处境。但是,契嵩又基于佛教立场对佛教理论的高妙性、精深性给予了充分阐述,并在"儒化"中保存了佛教理论和修行实践的一贯性,体现出佛教理论上的高妙与儒化调整并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汉魏六朝是道教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道教理论的草创期。刘勰虽然“崇佛抑道”,但他并没有全盘否定道教理论。相反,由于借助了道教生命哲学这一独特的视角,刘勰洞察到文学创作与作家的“神”“气”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创造性地提出“养气”说,这是他对文学理论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唐宋词作为传统化的学载体之一,在总体上表现出与传统诗歌相似的学体貌,但同时它又表现出某种“异化”倾向。唐宋词特殊学个性的形成是新兴商业化和传统人化矛盾斗争的产物,化冲突和学转型成为词史演进的动力和背景,历史转折时期的特殊化格局赋予了唐宋词兼具继承与开创之功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色论”是词论史上的一个重要论题,它萌芽于晚唐五代时期,“词为艳料”是这一时期“本色论”的重要内涵,北宋后期的李清照,在《词论》中是一家的“论点,阐述了词的特性,从而使”本色论”具有了一定的理论色彩,“别是一家”标准志着这一论题的正形式,南宋时期的“本色论”在“别是一家”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其主要倾向表现为推崇“雅正”。  相似文献   

20.
以静求道:陈献章主静特色的儒家修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献章是宋明理学史上一位转变风气的人物,他的"主静"特色修养论,为儒家修养论开辟了新的路径。文章从陈献章思想的本体论出发,展现了陈献章依靠"主静"方法求道的过程,并通过与佛道两家静坐方法的比较,肯定了陈献章"主静"特色儒家修养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