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北京的牌楼     
现在的北京人或是外地来京的人,对北京几处繁华的地区,如东四、西四、东单、西单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这些地名的来历可能不太清楚.原来老北京人的叫法是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不用解释便可知这些地方是因牌楼而得名的.  相似文献   

2.
北京作为数朝古都,刑场不断地迁徙,最早的刑场可以追溯到元朝,那时,北京(时称大都)处决死囚的刑场在柴市口(今东城区交道口).到了明朝原设在柴市口的刑场搬到了西四牌楼(今西四).  相似文献   

3.
久居北京的人都晓得,京城有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牌楼、西单牌楼.据专家统计,历史上北京城内城外曾建过300多座牌楼.现今尚存的有150座.  相似文献   

4.
北京作为数朝古都,刑场不断地迁徙,最早的刑场可以追溯到元朝,那时,北京(时称大都)处决死囚的刑场在柴市口(今东城区交道口)。到了明朝原设在柴市口的刑场搬到了西四牌楼(今西四)。清朝入京后,内城成为八旗驻守的清一色天下,将刑场移到外城“菜市口”。柴市口,西四牌楼,菜市口,皆属老北京的交通要道。在闹市区行刑问斩,便于示众。  相似文献   

5.
<正>砖塔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牌楼附近,因其东口的万松老人塔而得名。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805米。元、明两代属咸宜坊街区,清代为镶红旗地界,现属西城区金融街街道管辖。砖塔胡同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曾是戏曲活动的中心,近代以来有多位历史名人曾在此居住,是北京最古老且具有文化底蕴的胡同之一。  相似文献   

6.
明代北京城市内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区,包括正阳门地区以及东四、西四牌楼商业区;同时,定期性的商业集市——灯市、庙市以及内市三大市集大大丰富了贸易形式。此外,诸如外市、穷汉市等自由的贸易形式也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市贸易范围。  相似文献   

7.
<正>30多年前,肥西县山南镇是全国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地区,小井庄则是包产到户创举的一个缩影和橱窗。30多年过去了,穿过历史的光阴,走进这片载满改革基因的土地,通过一件件展品和遗物,重温当年改革的惊心动魄。纪念馆重温改革忆历程。从肥西县山南镇镇政府沿着杨桃路向西走约1公里,就能看到一幢两层徽派风格的房子——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纪念馆周边还有两座凉亭和一个门牌楼。牌楼一边的纪念碑,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纪念碑,上书"小井庄"。穿过牌楼,来到纪念馆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段金色文字:"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这是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中,对肥西县包产到户做法的充分肯定。后来,这段话被收入《邓小平文选》。  相似文献   

8.
正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黄彰健、孔祥吉等众多学者相继对"公车上书"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当时都察院并无阻碍举人上书的举动,千余公车集会松筠庵的说法不可信,就连《公车上书记》在上海刊行,也是"康党"有计划的自我宣传。2005年茅海建发表《"公车上书"考证补》,从政治决策层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公车上书"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力,以更加丰富翔实的档案史料  相似文献   

9.
牌楼乃国粹,国人当熟知。首都北京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绝对是牌楼最多的城市。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坊300多座。现仍有百余座古牌楼傲然屹立在各地,几乎每座古牌楼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牌楼也叫作“牌坊”。它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相似文献   

10.
<正>太原街最初叫西四条街,地处奉天城郊。不同于古老而繁华的四平街区,直到清末,西四条街只是一条荒僻的土路,路两旁散落着十几家乡村杂货店铺,经营着油盐等简单的日用品。沙俄入侵奉天后,于1898年在这一带修建了茅古甸火车站,车站附近地区被强行租用为"铁路用地"。1905年  相似文献   

11.
解放初期西四南的一段商业街杨松波旧时的北京城,流传着“东单、西四、鼓楼前”这样一句口头禅,是指内城最负盛名的几处商业区。那时的西四商业区域,其范围南北向大致在缸瓦市到报子胡同之间的西四南大街和西四北大街;东西方则容纳了丁字街、马市大街、羊市大街、羊肉...  相似文献   

12.
<正>文德坊、武德坊,又称"牌坊"或"牌楼",建于清崇德二年(1637),是沈阳故宫早起建筑之一,位于大清门南东西两侧,既是皇宫界域的标志,又有门阙的作用,二坊均为四柱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牌楼,屋顶以黄琉璃瓦为主,近脊、檐处及勾头、滴水用绿色瓦件。两座牌坊高10.1米,相距117米。摄于1938年。  相似文献   

13.
牌楼,官称叫作牌坊,牌楼是老百姓的俗称.打成吉思汗在北京建立元大都那会儿,牌楼就像刚落生的孩子那样出现在北京城的地面上.那时候是用它来区别地区地域的范围和戒制.现如今在西城区还有个叫锦什坊街的地名,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明代的北京皇城又新建扩大,咱聪明智慧的老祖先就更有计划地兴建牌楼了.清世祖顺冶皇帝建都以后,又大建牌楼.书上统计说,当时的牌楼拢共有五十七座.  相似文献   

14.
正"上书"是古代士人向帝王奏谏陈词的一种议政形式。清代中下级官吏和平民可以通过呈请的方式,向皇帝上书,但必须由拥有具奏权的机构或官员为其代奏。这里选登的是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三书"。光绪十四年(1888年)至二十四年,康有为曾先后7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请求,陈述变法举措,希望倚重君权,实行自  相似文献   

15.
正下了朝阳门立交桥沿朝外大街向东走不远,右手马路边,一座辉煌壮美的琉璃牌坊就会撞进眼帘。它正座落在神路街北口,这座砖石砌成的三门七顶绿琉璃瓦牌楼,七座坊顶的檐、脊均为绿釉;坊体上端,绿釉中镶嵌着黄釉雕花;下端为砖石砌的三个圆弧洞门,洞门宽阔,可容汽车穿行。牌楼南面匾额上刻有四个浑圆有力的大字"秩祀岱宗",北面刻有"永延帝祚"。这八个字传为明相严嵩所书,书法落款为"万历丁未孟秋吉日,内官监总理太监马谦、陈永寿、卢"。  相似文献   

16.
同为帝制王朝统治下情上达的形式,上书与报刊如何区分、两者关系如何,这一问题尚未得到系统解答.以报刊为基本史料,论文探究清季以降上书的形态递嬗,及其与报刊的关系特征.研究发现,报刊中的上书依据时序递嬗,呈现出勃兴、低落、迭起三个阶段性特点;上书与报刊的关系,以“关于上书的新闻”和“作为言论的上书”为特征;比较起来,上书与...  相似文献   

17.
《兰台世界》2014,(4):F0002-F0002
太原街最初叫西四条街,地处奉天城郊.小同于古老而繁华的四平街区,直到清末,西四条街只是一条荒僻的土路,路嘣旁散落着十几家乡村杂货心铺,经营着油盐等简啦的日用品。  相似文献   

18.
西北大学图书馆古籍室在整编图书时,发现了北洋政府审计院的部分档案文献:<审计院审查报告表>及<审计院政要附件>.这部档案为研究北洋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审计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该档案以黄丝线装订成册,封面为黑底白色几何图案布,书背上下用黄绫包角,封面上有用烫金纸作的书签,上书"审计院第×次审查报告表",部分书函上书"主计局存"四字.现经粗略整理,将这部档案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9.
杨歌 《北京档案》2001,(8):49-50
本栏目曾刊载崔普权先生的<说说咱北京的牌楼>一文,他对国子监街在短短的半里路中却完好地保留着四座古色古香的牌楼虽有提及,但余觉得过于简略,言犹未尽,故作狗尾续貂之篇.  相似文献   

20.
法式善不仅是乾嘉时期重要的蒙古族诗人、教育家,更是著述丰厚的档案学者。嘉庆四年法式善上书求维新,嘉庆帝却斥为"条奏悖谬",还攻击法式善"沽名"、"敛财"、"钻营",这是嘉庆帝出于政治需要所治之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