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江苏省常州市刘海粟小学原名湖塘桥中心小学(北校区),创办于1975年。2001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实验小学,2012年8月学校更名为刘海粟小学。多年来,学校师生践行刘海粟"第一等的襟怀、第一等的正气、第一等的追求"的精神,把"办适合师生生命成长的美学校"作为愿景,以"培养人格健全、气质高雅的一品平民"为培养目标。以海粟的精神之美,导师生之品;以艺术的高雅之美,润师生之性;以向善的情怀之美,育师生之灵。学校从普通的中心小学,发展为江苏省首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成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2.
吕文侠 《成才之路》2012,(18):33-33
和谐语文课堂是语文课堂的最佳表现形态和最高境界,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核心就是教与学的各种要素关系和谐,最主要的是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和谐,让语文课堂达到"净""竞""敬""靓"四境之美,即"简约之美""竞争之美""尊重之美""诗意之美"。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常州市刘海粟小学坚持以美育人的办学理念,以刘海粟的精神之美,导师生之品;以艺术的高雅之美,润师生之性;以向善的情怀之美,育师生之灵。学校坚守儿童立场,营造活泼泼的生命场,建构美滋滋的课程场,开展甜津津的活动场,让学校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美田园、生命享受的美乐园、生命创造的美学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李渔《闲情偶寄》之《居室部》、《器玩部》中有关室内设计观点为线索,论述了李渔"欲其相称"、"取景在借"、"错综有致"和"皆当活变"等居室设计理念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了李渔居室设计中体现出的自然之美、创新之美和实用之美的审美思想,指出李渔居室设计中彰显的平民意识、道德立场和精神追求对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宗白华美学的人格理想是"空灵"与"充实",即在美的关照下达到和谐、富有节奏的理想人格。"空灵"的美学内蕴是自由玄远的心灵以"静照"的态度去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以审美的精神来看待自然、艺术、人生和整个宇宙,从而创造出具有超然绝俗的玄学的美。"充实"的美学内蕴是"真"之美和"动"之美。"空灵"与"充实"的二元冲突在美的介入下达到和谐,展现出具有张力的节奏之美。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用心、用情的事业,它的最高境界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只有将教育的内涵浸润到每个人的心灵,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德之形成、智之开启、美之熏陶的美妙成长空间。多年来,我校将"明事理,明自我;强体魄,强精神"的校训内涵融入学生的各项活动之中,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自主创造,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相似文献   

7.
美育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围绕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和育人目标,学校以美学校园环境营建,引领师生学会发现和感悟美;以审美为核心建构美育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在个性审美中提升美学素养;通过课本剧大赛、艺术社团活动等,引领师生体验与展示美育成果,促进师生教育生活的审美化。由此,以美学精神构建校园生活,成就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8.
《诗经》婚恋诗所表现的两性美,呈现出由重生理、重官能到重伦理、重精神的层次性特点,形成了令色与令德结合的审美观,确立了以"君子"和"淑女"为标志的审美标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人体之美,表现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建立了两性美的标准。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爱情婚姻生活,也给后世文学形象的塑造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力作,作者在力与美的展示中,立体雕刻了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这一文学史上典型的"硬汉"形象。整部小说像一曲宏大的交响乐,处处回荡着沧桑而坚韧的精神之美、自然界的宏大之美、温和柔软的人性之美的旋律,巨大的混响中,生命之美、精神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被提升到令人仰视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充分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含蕴着秀美婉约的美学风格和自然、质朴、实用的艺术精神以及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生态美韵。古希腊建筑艺术彰显了理性之美烛照下的数理和谐,显现着宏伟、庄严的美学风格以及古希腊人追求完美的艺术精神。比较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和古希腊建筑艺术,意在发现建筑艺术背后中西文化和艺术精神的差异,即辨识民居的"天人合一"内涵、简朴实用风格与古希腊建筑彰显理性之美、数理和谐的形式之美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沈加和 《考试周刊》2010,(53):133-134
生态教学是人本主义的教学,生态教学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生态的课堂里有生动的学习情境、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师生交流、多样的互动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终极指向.本文作者以初中初中英语课的教学实践,谈一谈个人的生态教学感悟.  相似文献   

12.
意象不是单纯的事物的映象,而是与情感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象。意象有"情中景"和"景中情"两大类型。"情中景"是直接抒情的意象,"景中情"是间接抒情的意象。意象的美有内在美和外在美,内在美是意境的美,外在美是形神之美,形神之美包括形色之美和精神之美,意象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结合,产生诗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思想美不美决定他的文章美不美,精神的贫弱、思想的空虚、思考的缺失难以写出美文。教师评判学生的作文过程就是"发现并欣赏思想之美的过程",文章会表达作者的"思想","好思想"支撑好文章,"有思想"才能成就好文章。训练"思想之美"应该是写作教学的根本,训练美好的思想不仅可以写成好文章,而且可以成就美好的人。教师应努力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捍卫精神健康、促进心灵高贵、追求思想之美,让写作呈现的思想之美影响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美好的教育境界。  相似文献   

14.
"庖丁解牛"这一古老寓言流传后世,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实因为其包蕴着深厚的美学思想。作为一种生产活动,"庖丁解牛"体现出了劳动之美;作为一种艺术,它开启了中国音乐技术美学的源头;从生命层次上审视,它展示了三个生灵的精神洗礼之美。  相似文献   

15.
美育即审美教育的观点,从术语到论述,从认识到实践,它都名不副实,以偏概全,在"美育"和"审美教育"两个概念之间犯了内涵不明,外延不清,判断失真的逻辑错误。更主要,美育一旦只讲审美而不讲创美,或者只讲精神创美而不讲物质创美,就有可能背离美育的实践本质,从而失去教学相长的创新精神,严重影响师生个性自由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师生课外对话有其不同于师生课堂对话的解释学意蕴。首先,师生课外对话不仅在对话时间、地点和内容等方面不同于师生课堂对话,而且在对话对象上也有所不同。前者少受甚至不受限制,而后者则针对个别学生或少部分学生。其次,在师生课外对话之"课前或课后师生由于学习、生活等方面而进行的平等交流"之涵义下,"伪对话"是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与价值的。第三,师生课外对话必须在拥有自己的对话域和对话自我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对话中的理解、共识与分享、精神建构,乃至塑造与创新自我。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高职校园景观建设的理论相对还比较落后,对环境场所具有的精神功能的分析和探讨还很少,以"场所精神"为设计宗旨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景观所存在问题,利用建筑、小品、植物等要素在空间布局、文化传承、校园特色等方面创设有利于师生学习、交往的的场景,将场所精神融入到高职校园景观设计中,有助于延续校园文脉,激起师生的共鸣,从而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学校自实施"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以来,坚持以师生健康发展为中心,把培养健康人才作为学校办学的第一追求目标。具体举措包括:以健全工作网络为起点,确保"健康第一"理念深入人心;以落实健康制度为基础,完善促进与评价的保障体系;以创建省四星级高中为契机,积极创设整洁安全的物质环境;以"诚和"校训为指引,努力培育和谐的人文环境;以强化健康服务为宗旨,不断提高师生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人第一次集体歌唱的《诗经》爱情诗审美特征进行初步探析,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挖掘出《诗经》爱情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美,努力呈现其难能可贵的美学风貌。这些爱情诗,既显示了人们对"人"本身审美观较为健康而清醒的认识,又闪耀着男女主人公人格美精神的灿烂光辉;既有谈情说爱方式的审美情趣,又有表现各种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诸如风俗美、形象美、意蕴美、意境美、含蓄美、结构美等等,彰显出美的活力,散发出美的芳香,展示出美的风采。《诗经》爱情诗艺术美内涵甚为丰富,加强对它的研究与开发,就能够有力拓展《诗经》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阐扬并提升《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与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德育》2014,(17):F0004-F0004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东城第一小学(以下简称"一小")成立于2010年,是在"打造宜居东城"的政策春风中,新建的一所全日制公立小学。学校位于浐灞河畔,毗邻著名的半坡文化遗址,校园文化建设以半坡文化、仰韶文化为依托,以半坡文化中最为耀眼的"火文明"为主题,确立了"点燃成功人生"的办学理念。火,象征希望,可以燎原;象征拼搏,自强不息;象征创新,敢于探索。一小人愿将火的精神、火的文明传承下去,点燃每一名师生心中的梦想,让文明绽放在全体师生心中;让团结协作、敬业高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热情似火的宝贵精神洋溢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