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儿童探索的天性之中潜藏着数学的"创造",数学发展的过程与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过程高度相似。因此,笔者提出"儿童数学"的教学主张,其内涵是"数由童生,童由数长"。如何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好奇与探索,创造基于儿童生活的数学活动课程,促进儿童积极参与,提升儿童的数学素养是"儿童数学"教学主张所着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不断反思和改进数学教学。"认识1~5各数"的教学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课例。  相似文献   

2.
<正>南京市力学小学提出了“儿童研究素养培育”的教育教学主张。儿童研究素养即儿童基于学习与生活的真实情境,由好奇心、求知欲驱动,用研究的态度与方法进行探索,在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好奇求知的研究意识、探究发现的研究能力和求真求实的研究品格等。儿童研究素养培育是落实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校本实践。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以思考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在问题引领下,经历“小实验”“小制作”“小研究”等“做数学”的活动过程,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强化认识,积累经验,发展思维,是培育和提升其研究素养的有效路径。下面,本文以苏教版四下《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课的教学为例来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数学规定的背后是数学精神与文化的体现.引导学生对规定进行探讨,可以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与创造能力,可以培育儿童的数学素养,可以让儿童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这种探讨,必定基于儿童视角,引导儿童与数学规定进行“对话”,才能达到对规定的理解与悦纳.  相似文献   

4.
张卫星 《辽宁教育》2010,(10):43-45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知识既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与创造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着力构建“探索平台”,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应该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标准》)中关于第一学段“数的认识”知识技能领域是这样阐述的:“紧密结合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等丰富的学习活动,体会数的意义,了解可以用数来描述现实世界,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见,《标准》把对数的感受作为“数的认识”的重要内容。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为此,我进行了以下活动设计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内涵与儿童趣味之间寻求和谐。一方面,要敞亮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关注教学的数学化过程;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与生活世界,教学要注重儿童化的改造。数学课堂所追求的“数学味”必须具备“儿童”特质,要能激发儿童的探索天性,促使其积极地感悟数学,形成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陆文霞 《小学生》2013,(11):43-43
陶行知先生是毕生崇尚创造,毕生创造不辍的教育家。他在大量创造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到了一系列创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其中实行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张,和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是息息相关的。陶先生"六大解放"的主张是: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解放儿童的嘴,让他们去说;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自由  相似文献   

8.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特级教师汤卫红所倡导的“儿童数学”教学主张认为:数学思维的抽象性、严密性、深刻性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数学”所要解决的一对主要矛盾。如何基于儿童的思维特征,促进儿童在数学思维本质特征方面的初步发展是“儿童数学”必须作出实践应答的问题。汤卫红老师用自身的课堂实践诠释了如何帮助儿童找到发展数学思维的“高速公路入口处”,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从三方面探究了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数学概念本质教学策略,即教师教学时应基于儿童的经验,引领数学的观察;基于儿童的思维,积累数学的经验;基于儿童的表达,深化数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数量关系是幼小衔接阶段儿童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对儿童数感发展至关重要。了解儿童的认识是优化数量关系幼小衔接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学前儿童对量和数的经验之间缺乏联系,但能用操作解决具体问题;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识重在建立量与数的联系,基于量或量的关系理解数或数之间的关系等。优化幼小衔接教学应基于儿童水平及其差异,注重建立数、量和关系间的联系,引导儿童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强化教学设计突破学习难点。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5,(89):187-188
做中学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和数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应遵循儿童自身认识的特点,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科学设计,精心指导,使儿童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掌握科学和数学知识,获得感性经验和认识,培养探索精神和对科学和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儿童科学探索和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认“数”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儿童认“数”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从依靠操作实物的具体形象思维到依靠实物表象的映象思维,再向理解数词实际含义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儿童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关于数字的形状、名称及它所代表的实际含义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各数词在音、形、义上的联系。儿童的认数过程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即认识10以内数、认识20以内数和认识百以内数,每一阶段各有其特点。本将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来阐述数学教育的方法及策略。  相似文献   

13.
葛存红 《广西教育》2007,(7A):89-89
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认为:“人们的物理知识、社会知识来源于外部,而数学逻辑知识主要来源于儿童自己本身。”也就是说,数概念是儿童自己思维的产物。因此,学习数学需要调动幼儿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利用自身的内部机理去理解和掌握数概念。基于情感因素对儿童的认识及其发展的影响,我们在数学活动中应注重运用积极、健康的情感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数学活动的积极效应,全面激发幼儿的愉悦情感和学习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一、了解儿童心理需求儿童学习数学不同于成人,要想创造孩子喜欢的课堂,就要谙熟儿童心理,了解儿童需求,把握儿童认知规律,形成良好的儿童数学教育观。"儿童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的了解儿童独特的心理世界,进而正确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矛盾和突发事件,保护儿童幼稚的心灵;"儿童教育心理学"还能帮助教育者认识学习的内在过程、特点和规律,探索影响儿童学习的内  相似文献   

15.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现代教育的教学过程应该以儿童的实践经验活动作为中心,即教学过程就是“做”的过程。这种教学理念反映在数学教学上就是“做数学”。所谓“做数学”,其核心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应以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为起点,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  相似文献   

16.
世界数学教育研究的带头人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并非机械地重复历史中的‘原始创造’,而是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建构主义学习观也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的建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成为自主探索的“建构者”.但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既有许多成功的教学案例,也存在大量把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泛化、形式化的现象.本文结合几则教学案例,从建构的角度谈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自主探索活动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7.
数学观是人们对数学的意义和本质的认识,它回答的是“数学是什么”的问题。数学观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导航作用,不同的数学观会导致不同的学习行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确立为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个正确的数学观就是“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实践与探索”增动课中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实践与探索”素材,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独立思考问题精神等的培养。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学会与人沟通,使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充分感受到数学经历和情感,从中有所收获、有所领悟,促进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以下就此谈谈对“实践与探索”课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丁兰 《成才之路》2009,(4):45-45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做数学”的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做数学”主张把注意力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内容方面转移到数学过程方面,是强调数学知识在人脑中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的教学,是把数学教学视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做数学”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做数学”并非过去的题海战术。“做数学”可以做习题,可以做与课堂学习有关的数学活动。可以像数学家一样研究数学。  相似文献   

20.
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要从实际数学活动过程和数学的持续有效性出发,除了拉卡托斯的启发式过程,对“前启发式过程”以及从应用中发现、创造数学的过程的研究是结合实际数学活动过程认识数学本质的重心.具体的技术分析不仅要基于数学史,更要全面地考察数学的“横断面”.数学的持续有效性也是揭示数学本质的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