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艳华 《科教文汇》2007,(4X):62-62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人文说”是当今世界人文主义教育思潮风起云涌的有力回应,强调人对世界的优先地位,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情感的和谐、环境的熏陶和内心的体验,注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的表现。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把语文教学弄得山穷水尽之际,“人文说”的提出,另辟新路,开启了人们心灵的尘封已久的窗口,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人文说"是当今世界人文主义教育思潮风起云涌的有力回应,强调人对世界的优先地位,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情感的和谐、环境的熏陶和内心的体验,注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的表现.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把语文教学弄得山穷水尽之际,"人文说"的提出,另辟新路,开启了人们心灵的尘封已久的窗口,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蔡玲妹 《科学大众》2014,(11):46-47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观点。“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更要注重人的潜质的开掘,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地挖掘教材内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见缝插针进行德育的渗透,这是对学生的成长全面负责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健康成长与终生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以语文教学为中心,以品德熏陶为纽带,“人文”与“工具”共长,学生才能“成人”又“成才”。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同时,还明确表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②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③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建构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进行了重新定位,语文是人文性和共举行的统一,把原来的思想性用人文性来代替,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特点,把人文关怀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也要从人文角度制定教学目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念贯穿于语文教学中。而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中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教  相似文献   

6.
陈亚琼 《科教文汇》2014,(31):33-34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大学教育的普及化浪潮巩固了大学应用型、实用型学科课程教学的中心地位,而作为人文科学基础学科的大学语文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语文课程是当代大学生内在精神发展的动力,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所在。鉴于人文关怀的缺失是目前大学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当立足于学科的人文性目标定位,通过“知、情、行”三者的有机结合,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行读相成,“悦”读无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越 《科教文汇》2014,(8):182-183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由于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8.
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薛新立 《科教文汇》2012,(2):104-104,10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可以使语文教学超越狭隘的教育教学内容,而更具活力和开放性。要从人文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语文教学,拓展教学空间,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多层面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通过语文教学,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文化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丰富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与审美情趣,培养人文修养。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近年来有关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讨论不断深入。强调人文性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格品质和健康个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从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三方面的教学来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光芒,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小学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微观而言,作文教学就是达成这一理念的难得契机,因为从学生角度分解的语文教育四个部件之一——作文,承载了“人文实践”的主动精神,可以赖以达成“人文实践场”的构筑与意识传达。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这是语文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小学语文教师深深体会到使用好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的内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体验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力地推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具有实施人文教育的天然优势。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并以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高尚道德修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完美品格的人。  相似文献   

14.
鲁吟月 《内江科技》2009,30(11):54-54
本文主要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及人文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论述这两者在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和意义。工具性是语文用于交流交际的属性,人文性是语文承我文明的属性。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及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15.
田树生 《科教文汇》2009,(6):134-13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阅读对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人文素养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确立等等,都有其它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抱着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的态度,采取有效策略加以引领,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内驱性行为。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这意味着语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一系列课程相关因素的变化与更新,语文教育应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的和谐发展,促进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养成,更加注重提升其思想道德、情感和情操、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一门融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极强的特殊学科。正是由于它的特殊性,语文课程的改革受社会实际、历史传统、课程内容、思想方法、教师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制约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等闲视之,必将产生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实践的形式主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兴趣进行目的性的教学,通过种种策略和手段加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建立科学而有效的语文教育体系,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种种人文素质,以达到语文教学课改应有的目得。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应体现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师应努力把学生从“应试作文”的泥沼中解放出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倡一种“以人为本”的写作训练模式。以指导学生多读、多积累,进行主动表达、自由练笔为途径,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课本+课堂”只是学生发展的一条单调的黑白线,而“读书+学习”才是供学生自由自在驰骋翱翔的广阔的天空,有利于展示学生个性,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民主、宽容、和谐平台的作文教学新环境才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9.
杨宏云 《科教文汇》2008,(16):72-7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情感涌动的课堂,这是由小学语文课程和小学生的阅读规律所决定的。“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是语文学科是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情者,文之经也”、“辞以情发”,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作者“情动辞发”的结果。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积极的语文情感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语文情感,体现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本文从创设良好心理环境、教学情境、开发教材等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积极语文情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