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啸 《中国教师》2009,(9):11-14
发生在90年前的那场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文明意识、思维方式乃至行为习惯,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方面具有反帝反封建反专制的正当性,一方面又把培养现代公民作为努力的方向,开启了对中华民族崭新国民形象的诉求。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很多且研究很深入.但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语言文化,却鲜有人从历史的角度论及.事实上语言文化上的革新,对文化的传播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其本身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白话文运动"以及"注音字母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推动中国语言文化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努力.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使汉语走上了"言文一致"的道路,使我国注音字母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扩大了影响,壮大了声势,并造就了我国教育与文化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3.
周良发 《运城学院学报》2012,30(3):37-40,68
作为"五四之子",殷海光对五四运动有着独特情结,并多次著文阐述自己的"五四"观。随着国内形势与自身认知的变化,殷海光的"五四"观经历了科学民主观到自由民主观的嬗变。他对五四运动基本内涵及其与新文化运动之关系的认识与剖判,很大程度上揭橥了五四运动的整体风貌。透过殷海光之论,今人可以明晰那一代知识分子对苦难中国的忧患之思与现代追寻。  相似文献   

4.
觉醒与困惑--论"五四"女性文学中的爱情抒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始于"五四"时期。从历史纵向上看,它打破了男性话语一统天下的局面,以初步觉醒的女性情怀,发出了步入社会、创造人生、追求爱情、人格独立的呼声,为中国的女性文学打开了道路,具有开拓意义;从横向上看,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男作家所无法替代的女性心理情怀和艺术气质,加入了"五四"文学的大合唱。本文从创作实际入手,着重考察"五四"女性文学中关于爱情的抒写,突出其"觉醒而又困惑"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作家的文化视野和社会视野更加广阔,散文成了一种最方便、直接的文体形式。再加上"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自由、创作自由的良好风气,散文的创作走向更大的繁荣。本文主要分析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特色,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无产阶级在政治上日益成熟,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不仅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而且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爱国运动时期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上舞台,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及共产国际和苏俄政府对中国的帮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及团体的出现、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大量翻译和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形成,有力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是一代又一代先进中国人努力探索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艰难历程上,陈独秀、李大钊具有开创者的历史地位。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唤醒了一代青年,提出要有"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做无产阶级底先锋队与指导者"。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奠基者。"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共建党史上的佳话,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80年前,中华大地上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它以空前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震憾了世界,惊醒了暗夜中的中国。它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在世纪风云的硝烟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像一支不息的火炬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46-55
作为学衡派的核心人物,梅光迪的学术活动折射出学衡派中的个体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有独特贡献的事实,这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发现"的价值回归,又是彰显新文化运动丰富性与复杂性的重要体现。因此,重识梅光迪,不仅是丰富个体化经验与体验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面相,更是进一步推进新文化运动研究走向深入和多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 8 0多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从北大校园发生 ,与蔡元培“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思想密切相关。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自我意识、民主与科学意识觉醒的运动 ,它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又在“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下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历史性变动的关键。历史上的"五四"包含几个层次的运动:一个是文化革命意义上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它实现了中国同西方文化的接轨;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文学上的"五四"新文学革命,它诞生了中国新文学;当然还有一个从北京的学生运动开始发展为全国性的"五四"爱国运动,不但迎来了中国伟大的社会变革,也诞生了"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并导致一个政党的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对于这样伟大的运动,是无论如何也否定不了的。但是,如何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长达五、六年之久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行科学的分期,是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首先碰到和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大革命前,在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史的研究中曾涉及到这个问题,并初步开展了一些讨论,但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分期问题的讨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一是三分法,即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划分为一九一五年——一九一七年;一九一七年——  相似文献   

13.
我在讲授五四运动课程时,碰到一些问题.例如:我们都知道"五四"是一个划时代的运动,五四运动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但是,这个时代或这个时期究竟起止何年?又如,五四运动是否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关系;五四运动有什么特点;五四运动到底是谁领导的?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过去在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时,一般皆不谈它在国际上的影响,我认为这也是一个问题.本文限于篇幅,仅就五四运动的内容与"时间";五四运动的性质与特点;五四运动的领导;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等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同志们讨论.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五四”爱国运动七十周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开端。“五四”运动前夕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鼓舞了一代中国人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准备。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就必须接过“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走“科技立国”的道路,迅速发展生产力,推进四个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今年的5月4日,中国青年迎来了自己的光辉节日——五四运动85周年纪念日。在此,我们向全国各族各界青年致以节日的美好祝愿!85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民主革命运动、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进行了不懈奋斗,建立了卓越功勋。85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四先…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李辛白大力反对旧文学,努力提倡新文学,致力推广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积极投身改造中国社会运动大潮,支持、讴歌"五四"运动,传播进步文化等三个方面具体地论述了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李辛白也由此完成了从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到反封建、反军阀的爱国民主志士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副刊的发生发展自始与文化运动密切相关."五四"时期,为了进行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导致了人们对副刊性质和作用的新的认识,从而带来了副刊的变革.从"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副刊的嬗变,我们可以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它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可以了解它对"五四"新思想、新文化的宣传,从一个侧面窥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湖南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五四运动80周年。80年前的中国,对同学来说是陌生的;而这段令人心碎、叫人荡气回肠的历史,很多同学通过历史书也略知一二。从这个意义上讲,五四距我们既远又近。说远,80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这次问,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和转折。说近,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深深扎根在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心中,鼓舞着当代青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今天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强大的中国已经…  相似文献   

19.
郭云 《许昌学院学报》2008,27(1):109-110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与科学,但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对"五四"精神向来就有不同的阐释和评价.胡适喜欢用"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来形容"五四";殷海光则用"启蒙运动"一词来表达"五四";中国共产党人更强调的是"五四"的革命性.这些不同的阐释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现在,我们也应该从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出发去理解"五四",接过"五四"的大旗,用理性和科学充实我们的头脑,创建中国型的民主.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际遇,林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坚守文言阵地,也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巧妙设计,启蒙先驱的林纾与倡导白话的"五四"先驱们爆发了激烈论争。两者之间的较量背后是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选择。林纾秉持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代表了沟通、调和中西文化的努力,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根本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这也正是林译小说与"五四"新文化的根本分野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