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育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它的最高层次,趣味教育是它的第二层次,感性教育是它的最基本层次.从根本上说,美育就是人对感性地显现着的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和发扬.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育诸育相比,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它既反对感性、直觉的泛滥,也反对理性的极度扩张,寻求的是感性与理性在不断提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美育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它的最高层次,趣味教育是它的第二层次,感性教育是它的最基本层次。从根本上说,美育就是人对感性地显现着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和发扬。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育诸育相比,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它既反对感性、直觉的泛滥,也反对理性的极度扩张,寻求的是感性与理性在不断提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育是一种化育,它是通过情感途径使主体受到感化.经过审美深入人心,从而陶冶主体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品德.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一致认为美育是德育的基础.陶行知先生也十分重视美育感化的德育功效,认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美育的边缘化使科技与理性构筑的物质大厦把人类囚禁在自己建造的牢笼之中,人异化成了缺少情感体验的单向度的物质存在。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的主要路径通过体验为人注入情感的丰富性,让人在真爱与敬畏基础上富于同情,从而实现人类固有本真人性的复归。以美育开启当下人性的复归之路,对人类本身以及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育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它的最高层次,趣味教育是它的第二层次,感性教育是它的最基本层次。从根本上说,美育就是人对感性地显现着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和发扬。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育诸育相比,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它既反对感性、直觉的泛滥,也反对理性的极度扩张,寻求的是感性与理性在不断提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又是衡量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和谐、美好、丰富的情感是孕育创造性思缎和灵感的温床,也是生发出道德行为和崇高理想境界的沃土。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现代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健全理性的人,还要培养情感健康发展的人。情感活动应统领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通过“育人以情”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把德育、智育、美育融汇于情境教育之中,从而实现育人目  相似文献   

7.
美育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它的最高层次,趣味教育是它的第二层次,感性教育是它的最基本层次。从根末上说,美育就是人对感性地显现着的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和发扬。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育诸育相比,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它既反对感性、直觉的泛滥,也反对理性的极度扩张,寻求的是感性与理性在不断提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顾颉 《中国德育》2006,1(7):9-12,21
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是指美育与德育相互渗透、整体和谐,使学习主体在教师创设的富于美感的教育情境中自由、自觉地形成良好道德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实施审美型德育要贯彻审美感知与道德认识相促进、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相融合、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相统一、道德实践与审美实践相同步的原则。给德育以审美视点、形象美感、更多的情感投入和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道德建构,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可接受性、感染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不少人认为,美育即情感教育,与心育中的智育、德育相并列,独立于体育、劳育之外.这种试图摆脱劳动实践、身体需求的物质利害和美质标准、乃至理性智慧、伦理道德、及其社会功能、审美价值和创美目的的教育观点,是一种缺乏现实基础和心理根基的唯心主义教育观.  相似文献   

10.
实施美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应该成为必度的举措.艺术教育是在学校中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无论是德育和智育都是与艺术的形象性息息相关的.心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早已得到明确的结论,人右脑形象思维的活跃,有助于左脑抽象(逻辑)思维的加强.就德育而言,如果充分发挥艺术的感染功能,德育由于感情的介入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就不仅仅是纯理性的说服,因为包含着“爱”的情感渗透,而爱是根本,若缺乏深厚的爱国之情,那理性的“主义”就会落空.因此,人们普遍认为采用艺术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最为理想的施教模式.  相似文献   

11.
苏淑兰 《课外阅读》2011,(11):57-57
传统的德育教育以说教和灌输为主,方法过于理性,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德育教育很难收到很好的效果。美育是一种偏重感性的教育,主要依靠形象思维,通过对美的对象的直接把握,以情动人,发展个性和升华情感。美育和德育情理结合,相辅相成,寓德育于各种美育活动之中,可以提高德育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2.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即情感教育。它能造就和谐的、自由的、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和心灵,它能使入按照美的规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中国美育与西方美育的不同在于前重视美与善的结合,侧重感性的体验;后重视美与真的结合,侧重理性的分析。其相似点在于两都十分重视艺作品在语美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的教育.美育能产生美感效应,丰富学生情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启迪人的心灵智慧,培养学生具有完美的心理素质,刻苦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勇于追求真理,创造美好的人生.可见,美育和德育如同智育和体育一样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每位教师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美育是责无旁贷的天职.我在《青蛙》一节教学中,是这样来渗透美育的:  相似文献   

14.
张宪美 《中国教师》2013,(Z1):109-109
我国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德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手段,在音乐教学中也必须做到德育的渗透贯穿。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和德育功能,相互影响,互相包容,互相渗透。音乐教学运用丰富多变的声音、节奏、形体、表情等各种富于美感的形式,以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的  相似文献   

15.
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育与德育犹如一对亲姐妹,美育中包含着德育,德育渗透在美育之中,音乐教育是运用生动的音乐形象让人们在情感上产生激动,思想上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政治思想教育,那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的是德育与美育.中国现代教育则注重智育。而事实上美育是促进青少年情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富有生气的整体人格的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而旅游教学是一门充满着审美教育的课程,在旅游教学中实施美育.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培养学生心灵美、理想关和行为美,学生成为有着健康情感和健全人格的人.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旅游工作。  相似文献   

17.
学校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缺一不可。其中,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造就和谐的、自由的、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和心灵。因此,展望高举人文旗帜的未来世纪,本文从人文的视角重谈了美育与其他诸育具体之辨证关系这一仍具强烈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德育和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担负着不同的教育任务.德育旨在塑造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美育则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德育工作者亦在不断寻求德育教育形式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在此,笔者试图探讨狭义的德育,即道德品质教育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德育和美育之间,有着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相互影响、互为作用的辩证关系,“德”是“美”的灵魂,“美”能促进“德”的养成.因此,在德育中引入美育的因素,融德育于美育之中,这对于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意识的树立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富有成效的促进作用.一、当代德育应加强道德情感的培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需要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处于核心的主导地位,是人的心理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人的社会行为主要归因于需要.因而道德需要的学说成为德育的基础.以需要为基础和中介,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就是情感.道德情感则是与道德观念密切相连的人对道德现象的情绪体验和爱憎态度.我国传统的德育心理理论,将品德结构分为知、情、意、行四种成分,其中知、情、意属道德意识范畴,道德情感处于道德认识与道德意志的中间地位而成为道  相似文献   

19.
李艳 《文教资料》2007,(13):16-17
美育和德育在本质上相通,从德育的视角看美育,美育是情感教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陶冶人的情感,增长知识和才干,树立和发展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有深刻影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要积极创设课堂情境,使美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同时,要走出课堂寻找美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寓教于乐,注意联系对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又以理性回到感性,切实提高美育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美育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