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长期以来,对教育中的人的研究具有多种立场,但却存在教育学立场的缺失。当代中国教育学是在与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变革相互激荡中逐步成长的,目前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学科立场意识。这使我们得以从教育学的立场思考教育中的人的问题。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当代中国教育学的“中国立场”、认识立场、方法论立场和价值立场来研究教育中的人,奠定当代中国教育理论形态与教育实践形态整体重建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2.
教育中的人:基于当代中国教育学立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育中的人的认识具有多种立场,但却存在教育学立场的缺失。当代中国教育学是在与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变革相互激荡中逐步成长的,目前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学科立场意识。在此背景下,以教育学的中国立场、认识立场、方法论立场和价值立场来研究教育中的人,为当代中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整体重建奠定价值基础,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舒志定 《教育学报》2012,(3):3-8,16
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教育问题的语境、主旨与实质,是深化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视角,把"现实中的个人"确定为教育对象,提出"现实中的个人"是"对象性存在"和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阐释教育目的的内涵以及实现教育正义的道路。以此立场理解教育,使教育成为"现实中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凸显教育理解的历史维度,实现教育思想方式的革命。因而,加强马克思人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展示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教育研究作为质的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以现象学、阐释学作为其哲学基础,秉承"朝向事情本身"的研究立场,以"体验--表达--理解"作为其方法论基础,力图在概念抽象的把握方式之外,寻找一种对教育主客体、教育现象、教育经验的新的把握方式.  相似文献   

5.
已有城市化研究普遍缺失教育尺度,或者关注教育问题的视角是经济学视角,遵循的是"经济逻辑",为单向式、割裂式和等级式思维。我们需要在城市化发展中渗透教育尺度和教育眼光,具体表现为三种意识(教育意识、生命意识和文化意识)、两种思维方式(逆向式思维和关系式思维)以及内含了教育要求的评价标准。在通过教育尺度构建"教育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基于"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创建和发展"城市教育学"。  相似文献   

6.
都市人类学研究中,存在从"城市到教育"的单向思路、教育学视角缺失、"教育附庸论"、人的形象单一等教育价值缺失现象。教育价值是基于教育尺度的教育眼光、立场和视角。教育价值关切下的都市人类学,重视教育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引导作用,要回应的核心问题就是城市如何有意识、有计划地促进城市人的生命健康、主动地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于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中小学实践者而言,如何通过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合作研究促进当代中国教育理论发展与中小学教育实践变革成为双方共同的内在需求。本文主要阐述了当代中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育研究的基本立场、基本前提和具体展开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的审美教育探索深受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和审美教育观的影响.这种影响和启示不仅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光大和在研究探索审美教育问题上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观上,而且表现在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当代审美教育实践中的新问题,不断推进审美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进程上.首先,当代美学界和教育界对审美教育性质、特征的认识日趋深入.其次,审美教育领域不断扩大,审美教育方法日益呈现出立体多元化的态势.再次,当代审美教育的新探索还表现在审美教育范式的转换与取向的新变上.  相似文献   

9.
教育活动史提出的原因可概括为倡导者的"五个基于":一是基于对建设和发展当代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现实考虑;二是基于学术更好适应形势发展以满足和促进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三是基于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基本观点的坚守与运用;四是基于对杨贤江等近现代中国教育史学创始人"行动之存在"历史发生观的继承与弘扬;五是基于对国际历史学界近年勃兴的"实践史学"思潮的呼应与发展.回顾近十年的发展历程,教育活动史研究走过了从概念提出到理论建设再到体系确立的发展道路,在领域深化、视野拓展、成果创造等方面获得了快速提升.面向下一个十年,教育活动史研究应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开放教育活动史研究视野;深化教育活动史理论研究,聚焦教育活动史问题研究;建设教育活动史研究共同体,保持教育活动史研究活力;承继中国传统历史叙事方式,加强教育活动史研究魅力.  相似文献   

10.
教育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可靠与持久的支撑力量。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度推进,向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双重需求。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的依赖性日益显著,整个社会发展所承担的教育责任也应该日益强化。有关社会应当承担的相应教育责任的讨论,代表着关于社会与教育关系问题的新认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的定位与角色应逐渐从“保障性”的基础作用向“引领性”的驱动作用转变。为此,需要改变社会与教育之间“决定-反作用”关系的传统认知,超越社会功能主义对教育的封闭化理解,尝试建立一种评价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的“教育尺度”。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流行于西方社会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涉及范围广泛,对当今西方社会文化,教育,艺术等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前我国正从前工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减少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无疑是对我们是有益的。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以一种批判性的,建设性的态度对待“现代主义”,提出了“整体有机论”,给我们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特别是对于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论研究,可以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整体有机论”的观点来研究我国教育领域的问题,从而发展我国的教育理论,指导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人口和语言环境、文化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比较了中国与加拿大双语教育的社会人文环境,旨在通过对中加双语教育社会人文环境的比较,把握二者的共性与特殊性,探讨作为二者存在基础的人文社会因素。理性地借鉴加拿大双语教育的经验教训,以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育,并推动中国双语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西方体育的历史演进为视角,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经济模式、政治结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轨迹等方面进行了中西方教育文化演变和迁移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简论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教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少数民族在教育模式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如丰富和"不正规"的社会教育模式、相对滞后却绵延不断的专门学校教育模式。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其作用也将拓展至更广泛的社会,成为构建多民族国家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依据和参照。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教育哲学发展初期经历了"听着西方讲""照着西方讲"的历程,带来先进思想的同时造成中国教育哲学自我话语的隐匿。我们只有通过"自己讲"才能确立话语主体地位,实现中国教育哲学自我的觉醒。"自己讲"通过"讲自己"而实现,因此教育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自己讲"作为话语前提,还需要"讲自己"以构建话语的"中国范式"。但教育哲学中国话语不能局限于传统,也不能自说自话,要注意古今融通、中西融合,凸显出我国教育哲学研究的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并能够在国际平台上与国际学界进行对话交流,在对话中得到国际的接受和认同。  相似文献   

16.
教育增长与教育发展:历史、概念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0年来,发展理论经历了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再到经济、社会、人、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变迁。我国教育正面临大改革和大发展。这一过程中,人们容易把教育增长即教育人数的增加、教育年限的延长和教育资源条件的改善当作教育发展,从而使教育发展面临GDP化、工业化、市场化和物质化的陷阱。而教育发展是指教育系统自身机能的改善和对社会教育需求的灵活满足,它包括教育的物质基础、结构、功能、教育机会数量、教育机会分配、受教育者素质变化、社会人力资源状况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八个范畴。为了促进教育的发展,当前应在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指导下,检视既有的教育发展道路,调整教育政策的价值标准、知识基础、政策领域和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三农”是指按照传统习惯生活和耕作的农村、农业和农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始终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根据新时期农业和教育发展趋势,针对“三农”教育存在的问题,应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三农”教育新体系,明确各个教育层面在“三农”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育研究科学取向是教育研究从自在走向自由的自为存在。它通过认知教育世界、引导教育生活、创造教育理论提升自己的价值;借助于问题转化和主客体互动、逻辑自洽和经验证实建构教育理论和关注教育实践。由于固有的“悟性”特质和社会精神使然,中国传统文化明显缺乏科学意识,特别是科学精神。现代中国的教育研究需要倡导和培育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以应对现代性的挑战。这就要求超越以传统道德理想主义的“天人合一”思想,而借助科学的中介实现教育研究“天人合一”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诸多社会问题显现,教育公平问题则是社会问题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国学者对教育公平问题给予较多关注,研究成果颇丰.但是教育公平研究的理论基础相对赢弱。虽然马克思对教育公平问题没有进行系统的专门的著述,但在其经典论述中对教育公平问题多有涉及。深入挖掘马克思教育公平理论,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及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门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分析和行为导向的交叉学科, 教育伦理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的有机统一, 自然地, 现代教育伦理在研究视阈上不仅要关注个体教育善的实现, 而且应重视社会教育善的构建。个体与社会之教育善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把握教育世界的精神实践, 两者都存在其价值合理性根据, 有其应然的一系列规范性要旨。教育伦理研究范畴的这一拓展, 既是弥补传统教育伦理研究在作用范围上存在缺憾的需要, 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