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体现了国家以强制手段实施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政策导向.本文结合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突出以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土保持三类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功能保障为核心,在摸清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现状的情况下,明确了不同生态功能红线区的管理要求和保护方向,为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杨喆  李晴晴  薛文晧 《资源科学》2023,45(1):144-157
【目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近些年来覆盖较广,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生态政策之一,探索其对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对于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及保护与发展的平衡至关重要。【方法】本文以2007—2018年中国县级行政单位为样本,将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PSM-DID模型系统分析了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1)总体上,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显著增加了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相比于未设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设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的人均农村居民收入增加3.6%。(2)分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西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其平均农村居民收入上涨了4.9%,而东部和中部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不显著。(3)分类型异质性研究发现,水土保持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生态功能区的设立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应,分别使收入提高了2.8%和10.6%,而水源涵养型和防风固沙型生态功能区则降低了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结论】因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体上实现了绿色减贫,未来需要进一步因地施策,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社会...  相似文献   

3.
我国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海洋生态面临着近海污染严重、海岸面积缩减、典型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灾害频发、海岛开发秩序混乱等问题,在阐述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针对海洋生态问题提出的各项海洋生态保护政策的同时,从政府系统、企业系统、民众系统和行业系统等角度提出进一步推进海洋生态保护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恢复与环境保障技术及示范”主要针对我国水利水电等重大工程建设对河岸及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开展工程区河岸植被恢复、重要水生物种栖息和产卵生境恢复、洄游生物通道构建、生态需水调控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旨在为促进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该项目下设四个课题,其中,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承担的“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生态保护技术及标准规范研究”课题以多学科理论为指导,运用理论研究、数值模拟、模型模拟、相似系统论等多种方法,开展了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生态保护技术研究,完善了水电工程生态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构建了涵盖河流生境保护、生态流调控、过鱼技术、增殖放流等一整套水利水电工程生态保护关键技术,集成、更新了替代生境、多目标生态调度、数据库等生态保护管理工具,综合协调了河流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推动了水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建设全过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将有利于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切实纳入国家及地方发展的综合决策。“水”是具有多种功能和属性的战略资源,中国水问题的未来发展态势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分析当前形势,把握水问题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提出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战略、目标和重大举措,以期为国家和地方 决策提供参考 。  相似文献   

6.
采用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以陕西省柞水和镇安两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的614份有效调研问卷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心理因素和生态补偿政策对当地居民生态保护意愿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心理因素对当地居民生态保护意愿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367、0.184和0.305;生态补偿政策对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愿和生态保护行为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182和0.142,通过生态保护意愿对生态保护行为的间接影响系数为0.079;生态保护意愿对生态保护行为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432,同时也可以看到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生态保护意愿和行为的激励效应还较小,有待进一步挖掘。文章建议从影响居民心理因素并发挥生态补偿政策作用方面增强当地居民生态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七十年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状况的恶化,生态保护被推上了政府议程,生态教育也随之成为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保护工作逐步走向了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我们最早从西方国家的研究中取得了大量借鉴,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生态保护体系,但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还只停留在政府层面上,还远未转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这严重影响了生态保护工作有效进行。 究其原因,除却经济发展因素外。一个较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生态保护工作虽有了国与国之间横向的联系,但缺乏历史的传统的纵向根基,在生态保护的意识上现代制度与民众的传统之间没有很好地挂上钩来,还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 事实上,生态保护既不是政府一家之行为,也不是现代人三十年前才开的先河。生态保护的意识与行为自古就有。而这些民众古朴意识与自发的行为,在局部地区伴随良好的古生态环境保存了下来,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武义县郭洞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当地村民尊崇“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这种观念源于他们及他们的先辈们对自然、对环境的正确认识,而这种认识又集中体现在对紧侍村旁的龙山的认识上:为打破险峻的龙山易发生地质灾害这一限制,他们必须保护好森林。在确保无灾无害的基础上,郭洞人要寻求发展、改善生活,进而营造出了上佳“风水”,以促进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本文通过介绍郭洞流传至今的古生态遗存。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论证古生态文化对生态保护与生态教育和建设的价值与意义:指出这些生态遗存不仅仅留给后代人游玩与鉴赏,更记录下了历史文化传统和人对环境所持的正确态度。是我们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基石。我们必须很好地继承与发扬。并提出生态保护与教育和建设应扎根予自身历史的土壤,才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从而改变过多依靠行政与法制来推行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不利现状。 我们对国外的生态文化已作了许多重要的研究工作,而对我国古代生态文化的研究则非常缺乏。传统生态文化体现出了个体对群体生存负责。前代人对后代人负责的道德义务,体现的是人类的高尚情操,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在当前形势下,正期待着大量的抢救性挖掘工作,期待着更多的人呼唤古老的生态文化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苏、回归与升华。让我们的自然科学教师承担超过历史的责任,为新暑期的生态文化教育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牧户非农就业生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  黄季焜 《资源科学》2018,40(7):1344-1353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中国保障生态安全和牧民生计的重大举措,但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其对恢复草地生态的影响,对牧户的适应策略和生计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和包头市为例,探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牧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基于2008—2015年的牧户调研数据和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① 虽然补奖政策对多数牧户的非农就业和收入起促进的作用,但没有显著改变牧户以畜牧生产为主的生计方式;② 补奖政策与牧户非农就业和收入呈现倒U型的关系,补贴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收入增长而导致休闲需求增长的效应。这些发现不但揭示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对牧民生计的影响,而且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9.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为了让地方政府尽可能减少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资源矿产开发和工业发展,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中央财政从2008年起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县(市、区)政府开展财政转移支付。为了评估中央财政给予地方的转移支付资金对各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及保护效果,环境保护部、财政部联合于2009年启动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专项工作。通过监测考核,提高了地方基层政府的生态安全意识,加强了生态考核县域的监测能力建设,建立了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估机制,为改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在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并从建设主体、建设地域、建设内容、建设手段四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分类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设计,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依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条基本路径,其中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国土开发与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规制.最后从全民参与、科学规划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针对基本路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生态创新”研究迅速兴起的发展态势,针对我国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特征及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深入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在制定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时,应当着重解决好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制定完善产业技术政策,支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等4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中国生态建设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估,从整体上对我国生态建设投资的投入产出效果进行评估.文章在全面梳理1998年以来我国生态建设工程及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对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及政策的实施状况与效果做出一个科学、客观和全面的评价,并对进一步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提出建议.研究在对工程政策实施状况和制度设计考察和对不同利益相关者行为和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现行工程和政策体系,不仅有助于中国未来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展与生态改善,而且有利于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3.
钱军 《华夏星火》2011,(8):30-31
近年来国家在牧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方面投入较多,但对草原生态保护和牧业生产的投入力度不足,惠牧的生产性补贴政策明显少于惠农的政策。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根本目的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牧民增收,不会对畜产品供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金华江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机制及其政策建议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构建流域补偿与流域环境保护的互动关系对流域生态服务补偿市场机制的形成和流域保护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流域补偿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流域补偿的原则、对象、范围、标准、机制和立法等。在金华江流域生态服务补偿实地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中小流域生态服务补偿市场形成的4个条件和运行机制。金华江流域生态服务以“水权交易和异地开发”相结合的补偿模式,是市场与政府共同推动的结果。以市场推动为主的“水权交易”模式在一定能够程度上促进了流域补偿与保护的关系,而以政府推动为主的“异地开发”模式,流域补偿与保护的关系脱节。因此,认为市场在流域环境保护与补偿政策实施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流域统一管理与协调,明晰水权和制定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标准与立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变化可引致区域生态过程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以1997年~2007年鄱阳湖区居民的经济收入结构和三产结构的变化为依据,对鄱阳湖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后,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受偿意愿与经济补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围绕生态环境保育政策的实施,对1997年~2000年,2000年~2005年两个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改变对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功能产生影响,而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不仅从宏观上影响鄱阳湖区的产业结构,而且从微观上影响鄱阳湖区农民的经济收入结构和数量,从而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可持续性.研究证实了生态补偿是鄱阳湖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后农民经济可持续性保障的重要政策选择.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首先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界定出核心利益相关者、次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其次,分析"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后农户的受偿意愿以及地方政府的生态补偿分担率,选取鄱阳湖区其中3个县作为典型区域,调查农户对土地利用变化后经济损失的受偿意愿,结果显示每户农民的受偿意愿在(13762~15525)元/hm2之间,整个鄱阳湖区域农民受偿意愿在(57.0~64.5)×108元之间;3个行政区(南昌、九江和上饶)的生态补偿分担率依次为73.0%、17.3%、9.7%.此项研究对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一定意义,同时可为同类型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生态责任:责任政府的生态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保护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当今生态问题的一个主要根源便是政府生态责任的缺失,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决策中的生态自觉.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政府应确立以生态准则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生态问责制,强化政府生态责任,变革公务员考"绩"指标,建立"绿色GDP"考核制度;推进生态保护的法制建设,开征环境税,借助于经济杠杆提高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生态保护红线及其划定关键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目前已上升为国家生态保护的重要战略,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维护中国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中国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和划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内涵,概述了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现状,就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各个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应考虑的关键生态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就划定指标体系和方法等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中国区域尺度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的关键问题及对应的初步建议,为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全面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国际公约和倡议有利于鼓励和加强各国采取一致行动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文章总结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相关的重要国际议程,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相关政策和机制,认为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政策与国际公约倡议在应对全球海洋生态危机中体现出协同增效的效果,并提出我国构建精细化区域海洋生态图、加强生态廊道修复、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国际合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绿色增长成为了世界各国追逐的政治目标,"生态创新"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关注。基于文献发现:学者对生态创新的概念内涵理解不一;环境政策与规制对生态创新的影响作用研究结论不一;生态创新的影响因素除环境政策与规制外,还有技术推动、市场拉动、企业自我规制、企业内部因素等,其中定量研究相对丰富,但是数据来源太陈旧,不能很好地反映近年生态创新实践;生态创新过程研究主要有产业绿色化(市场)、区域创新系统(地理空间集聚效应)、产品产业链(生命周期评估)、三螺旋(创新)等研究视角,但目前实证研究还相对有限;生态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则主要依托于欧盟专项项目,研究成果主要是工作报告形式。  相似文献   

20.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目前已上升为国家生态保护的重要战略,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维护中国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中国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和划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内涵,概述了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现状,就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各个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应考虑的关键生态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就划定指标体系和方法等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中国区域尺度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的关键问题及对应的初步建议,为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全面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