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讲述了四位中国母亲与她们的四个美国女儿之间的故事,反映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华裔移民高潮的到来所产生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文化最深层次。本文主要通过跨文化理论来分析小说《喜福会》中所反映的中美集体-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讲述的是四对华裔母女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小说一发表就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评论界的关注。本文以母女之间的冲突为切入点,以中美两国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为主线,一方面讨论了中美文化差异在母女冲突中所产生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则分析了文化冲突对于移民心理所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小说《喜福会》中主要描写了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女儿之间由冲突走向融合,展现的是一幅中美文化交流的画卷。在小说中,母女冲突不仅仅是由代沟引起的,其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冲突的问题,四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母亲与她们出生在美国并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经历了文化冲突、文化谅解和文化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隋丹 《华章》2010,(28)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描写的是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小说塑造的四对母女形象由于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影响而出现了母女之间的冲突.本文以<喜福会>来分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以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描写了四对母女之间持续不断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对华裔心灵上的影响。小说中展现的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正好集中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6.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描写了四对母女之间持续不断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对华裔心灵上的影响。小说中展现的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正好集中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中,空间书写是作者建构华裔文化身份的手段。小说中不同世代或背景的华裔对于唐人街的不同态度,体现出他们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所做出的选择。就小说而言,老一辈的华裔移民宁愿固守在唐人街的狭窄空间中,体现出他们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留恋。新一代的华裔却对唐人街有着更为复杂的情感,两位妹妹在困境中选择了死亡或自我流放,体现了她们对于身份的困惑。而小说的叙述者莱拉最终在出走和坚守之间做出妥协,选择在华人社区与白人社会接壤的边土地带生活。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不同人物的空间选择,深入剖析空间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边土地带对于华裔移民建构混杂性文化身份和主体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深入分析了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中母女双方同时表现出来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探讨了该思想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给小说中四对母女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一种理性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乔艳 《鸡西大学学报》2009,9(4):121-123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描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复杂的关系,通过小说中以四对母女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移民与他们的子女,即第二代移民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突,映衬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母女之间的冲突,最终使美国的女儿们能够正视她们一直以来所排斥的中国母亲式的母爱与关怀。  相似文献   

10.
近五年来,国内学界对美国华裔小说的研究继续得到了推进。从主题内容研究来看,国内学界重点论述了美国华裔小说蕴含的族裔身份意识、中国的文化观念以及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或融合关系。从人物形象研究来看,国内学界分别解读了美国华裔小说里的父亲形象、女性形象、华人形象和中国人物形象。从意象符号研究来看.国内学界分析了特定的物象“骨”、“香港”、“唐人街”和“铁路”。从艺术手法研究来看,国内学界阐释了美国华裔小说的主要书写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针对美国华裔小说的其他内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美籍华裔谭恩美笔下的《喜福会》作为一个能代表中美两种文化差异的小说,在文学史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小说中反应了两代人之间的误会,冲突,到最后彼此间的相溶,相通。中美文化最初间的冲突,到最后两种文化能和谐相通。从侧面也同样反映了中国在历史的长卷中的历史沧桑到现如今的蓬勃强大,这中间的不易与拼搏。现今的华裔终于可以理解上一代的做法和对祖国深刻的尊敬。  相似文献   

12.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中美文化之间的融合,更多地表现出的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突和斗争。小说结局的融合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或者说是作者未实现的愿望,它真正代表的是美国文化和华裔文化的融合。本文将从小说的内容和小说的作者来分析美国华裔在美国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3.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展现的是一幅中美文化交流的画卷。在该小说中,四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母亲与她们出生在美国并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经历了文化冲突,文化谅解和文化融合的过程。然而文化谅解和文化融合并非易事,为让女儿们真正地理解自己和中国文化,四位母亲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她们不失时机地与女儿们交谈,讲述她们敢于脱离封建家庭,走向新生活的勇气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女儿无微不至的中国式的母爱。母亲们看似平常的一举一动深深地触动了女儿们的心灵。曾对母亲怀有极大偏见的四位女儿开始真正理解她们的母亲及其代表的中国文化,最终使文化冲突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4.
电影《喜福会》是根据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改编而成,小说中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四个女儿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揭示了母女两代人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美国精神之间的冲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母女之间的矛盾体现的冲突;中国式的谦虚与美国式的直爽之间的冲突;夫妻关系体现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汤婷婷作为华裔文学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表达了华裔的生存状况,以及如何面对中美文化的冲突.这部小说通过对中美文化的对比,正视了中美文化的冲突,最后探索出一条自己的生存之路,融入美国本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中母女关系主题的探讨,集中展现了华裔第一代移民同其美籍子女之间由于生活环境、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心理隔膜和情感冲突,以及最终相互理解和相互认同的过程。衍生并讨论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兼容这一社会历史现实,揭示了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和爱国情结。  相似文献   

17.
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以独特的叙事技巧,在其小说<喜福会>中,通过母女关系反映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冲突与最后的融合.除了其他文化价值之外,谭恩美独具风格的叙事艺术也极具魅力.  相似文献   

18.
司铜生 《快乐阅读》2012,(30):124-125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The JoyLuck Club,1989)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由于生活环境、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冲突到沟通、理解的过程,艺术地展现了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立以及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灶神之妻》是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后,发表的又一部颇受欢迎的获奖小说。全书塑造了美国文学中新型的华人女性形象。通过母女之间从矛盾冲突到和解接受的过程,既反映出美国华裔妇女自我身份的确立,又昭示出中美文化融合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20.
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以独特的叙事技巧,在其小说《喜福会》中,通过母女关系反映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相互差异冲突与最后的融合。作品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还表现在作者利用独特的叙述方式对人性及社会文化的传神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