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明代前的青岩古镇,已是西南的重要边陲,是通往川、湘、滇、桂商贾的必经之地,由于汉官和商人的进入,商品经济兴起较早。  相似文献   

2.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等西南地区。彝族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支格阿鲁是彝族历史上一位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支格阿鲁文化在彝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和国内旅游步入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对利用支格阿鲁文化促进彝族主要聚居的川、滇、黔、桂区域旅游发展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尽可能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的产生,利用支格阿鲁文化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1906年,赵尔丰任职川滇边务大臣,治理川滇边地。他的治边思想以农垦、兴学、设官、练兵、通商、开矿"六要事"为核心;主张加强边务大臣权力;边地继续推行改土归流,设置西康省;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重视边地实业和交通运输业。在赵尔丰担任川滇边务大臣期间,边地各项事业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4.
饶华是韩山师范学院的杰出校友之一,是职业革命家。该文系作为其子女的作者,忆述其所从事的革命活动的历程,从左翼文艺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到受派回潮汕发动、组织左翼文艺运动;从抗战时期受密派到新组建第四战区北江挺进纵队负责统战工作,到撤回粤、滇、桂、越南等地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从回国后在新成立的中共滇东南地区工委、滇桂黔边军政任委职,到迎接解放大军入滇,解放后在云南军政、教育、宣传、出版、社科等部门任要职等传奇经历,为口述史的重要传记资料。  相似文献   

5.
川滇铁路是云南近代史上的重要铁路,尽管没有全线贯通,只有昆明至沾益一段173 km建成通车。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整理发现:川滇铁路的修筑标准参照滇越铁路并与滇越铁路有密切关系;川滇铁路在抗战末期发挥过巨大作用,也取得良好收益;抗战胜利后川滇铁路的经营每况愈下,但对地方经济、沿线工商业仍有一定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红军四渡赤水胜利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军长征时期,蒋介石为了达到在川、黔、滇边境围歼红军的战略目的,纠合了川、黔、滇、桂、湘等省的军阀部队连同“中央军”薛岳所部,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但是,毛泽东等领导人,率领红军取得四渡赤水的胜刊,冲破了敌人的重围,并迅速扭转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夺取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取得了渡江北上的决定性的胜利。然而,在敌强我弱、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红军为什么能取得四渡赤水的胜利呢?本文对这一问题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贵州爆发了张秀眉领导的苗族农民起义(以下简称苗民起义).这次起义始于咸丰五年(1855年),迄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起义的地区,几乎席卷全省,声威远及湘、桂、川、滇等省的边境.参加这次起义的,除了苗民外,还有以汉族为主的教军(号军),响应这次起义的有布依、侗、水、回等少数民族.这次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以苗族为主体的贵州各族人民的反清大起义,是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为了掌握川滇地区主汛期暴雨时空规律和发展趋势,本文以川滇地区70个气象站点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回归、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IDW)等方法对近53a来川滇地区主汛期暴雨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川滇地区主汛期暴雨日、暴雨量、暴雨集中率、暴雨强度、暴雨贡献率在时间演变上均表现为增强趋势,增加倾向率分别为0.22 d/10a、0.98 mm/10a、0.04%/10a、0.29 mm/10a、0.43%/10a.主汛期暴雨日、暴雨量、暴雨强度、暴雨贡献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空间一致性,主要集中在川东盆地,其次是云南大部分地区,川西高原地区最低;但暴雨集中率在川滇交界处的川西南地区、川东盆地南部地区和云南北部地区较高.近53a来川滇地区主汛期暴雨频率和强度分别增加了0.63%和1.60%,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暴雨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生态屏障,滇藏川在“天人合 一”思想指导下的人地关系演进状态和趋势,不仅决定着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取向,而且还影响着东、中 部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文章采用多要素综合的人地关系分析方法,对滇藏川 的人地关系演进状态进行总体评价。结果为:第一,滇藏川“天人合一”思想日趋薄弱,人地关系演进状 态日趋紧张;第二,人口增加和经济活动是滇藏川人地关系演进过程的决定因素,其中人口增加作用最 为关键;第三,滇藏川未来人地关系状态的协调主要依赖于人口增长速度的严格控制和资源环境支撑能 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清初清廷对乌蒙实行"改土归流"后,以水码头宜宾为起点向滇东北昭通府、东川府和曲靖府部分州县输入犍盐以供民食,上述滇东北地区称为川盐运销的滇边岸区,这一运销方式一直延续到民国。从四川到滇东北有四条主要运盐路线,清代、民国时期,四川、云南之间的物资流动通过盐路实现了互补。盐路的畅通是川、滇人民长期努力,共同构建和维护的结果。滇边岸盐运促进了盐路沿线村落、城镇的繁荣,活跃了沿线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川、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古南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复兴的先声。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延安和重庆漫画尽管在"抗日救亡"的总目的上是一致的,但漫画艺术的社会性和战时风云变幻的政治时局以及国共不同的经济、文化政策,必然决定了其题材内容的不尽相同。为了更好地窥探战时延安、重庆漫画运动的发展特征,对当今漫画创作做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对战时延安、重庆漫画的题材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便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救国时报》大批量地使用新闻图片,较同期中共报纸引人注目。这些图片的主题丰富,运用合理,将新闻视觉与政治诉求巧妙地衔接了起来,这种表现形式有助于让读者更深刻更直观地感觉到救国的必要性、紧迫性;有利于扩大中共的影响,更有效地向海内外输出中共积极正面的形象;还能激励国人抗战的斗志,标立抗争必胜的信念。仔细考究《救国时报》的新闻图片后不难发现,内中女性形象的突显和乐观积极的主题选材蕴含了主创们高超的编辑技巧,其追求宣传效应最大化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受众广大的《救国时报》能充分利用新闻图片这种有效的传播方式,确属高明,而这也是早期中共报纸宣传史上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3.
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为应对挑战,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围绕党的路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任务与军队建设统一,提高政治干部队伍素质;在实践上组织动员、确保部队改编,鼓动宣传、增强杀敌信心,开展政治文化教育、搞好文艺宣传。战略防御阶段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存在一些偏差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留美学生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留学运动从留学美国开始。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留美学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和中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日本侵华战争的炮火,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其中校领导、大部分院系领导和主要教授都是留美学生。他们学贯中西,砥柱中流,一方面以抗日救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为己任,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光大,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一方面以开放的眼光,传播西方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了中国现代一批炳彪史册的文化学术精英,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还以自由平等的现代意识,弘扬人类现代政治民主观念,不畏强权,维护人格尊严,推动了当时民主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安  房彬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4):102-105
抗战前期,国民党敌后根据地风起云涌,主要原因是日军无暇顾及,国民党顺应了全民族抗战潮流的发展,国共两党的关系比较融洽,国民党对其敌后根据地苦心经营等。但其大多数根据地没能坚持到抗战胜利,这是因为国民党不具备坚强的抗战领导核心,缺乏团结全民抗战的凝聚力,军队也不能成为强有力的力量支柱,根据地政权不够稳固。  相似文献   

16.
中条山战役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在华北战场对国民党军队发动的最大一次进攻,国民党守军在此役中遭到惨败,对战役的认识不足与准备不周是致败的直接原因,作战部队的派系存在和保存实力的行为是致败的重要原因,推行消极抗战与片面抗战的路线是致败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抗战爆发后,为了联合各界妇女团体,团结和动员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抗战,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简称新运妇指会)进行改组。改组后的新运妇指会,设立了慰劳、儿童保育、战地服务等小组,成为全国性的领导和动员妇女参加抗战的总机构。各小组在新运妇指会的领导下,积极宣传抗战、抢救难童、慰劳伤兵、训练妇女,为支援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是1939年为纪念卢沟桥事变以后第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由时任十三军代军长的张雪中撰文并书,该碑对研究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四川地区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与大后方。战争期间,四川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心同德、同仇敌忾,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伟大贡献。四川人民的牺牲与贡献,已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本文管窥四川在抗战时期全国征募寒衣运动中的表现,拟对四川在抗战时期的贡献这一宏观命题作一个微观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伟大实践,使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充分运用.本文首先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在理论上的贡献,说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而是人的因素.其次,重点从坚持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建立野战军、地方军、民兵组织协同作战的"三结合"体制,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四个方面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