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什么是国学     
“国学”一词,按台湾学者朱维焕所说。始于清末邓实的《国学精论》一文,邓实以“国学”一词别于当时的“西学”。其实,区别于东西方学术.早于邓实的张之洞已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学”,晚于张之洞的章太炎也写出“国故论衡”。“中学”“国故”“国学”名称稍异,指的是同一门学问。在我看来,“中学”“国学”在时间上有些模糊,也就是对这门学问在时问上没有界定。一般而言,这门学问所指的时问跨度是自先秦至清末这一段。  相似文献   

2.
考察中外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度,在近代化或现代化过程中,都有过传统丢失、国学重振的过程.中国近代的国学运动也是如此.本文回顾了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国学”运动的历史,检讨种种有关“国学”的定义和范畴,认为迄今为止,虽然说法多样,见解殊别,但都缺乏完整的概括和精确的表述.笔者认为,今天谈“国学”应当包括知识学术体系、道德伦理体系、信仰价值体系等三大领域,只有从传统文化的固有词汇中去寻找固定的概念组合,才能有效而又亲切地概括和把握“国学”的基本内涵,也才能构建起传统“国学”的系统体系.  相似文献   

3.
黄波 《中学教育》2006,(2):54-55
在传统化被冷落的当下,整个社会都表现出一种焦躁的情绪,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大家都渴望拥有登高一呼应云集的“国学大师”,渴望有这么几位标志性人物引领潮流,使传统化不致沦落。  相似文献   

4.
国学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积淀,是能让人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的文化。让当下的学生目中有国学,心中有国学、对祖国、对国学有一种厚重的民族情怀,是历史传承的需要,也是民族发展之基。我校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国学底蕴,让国学在校园里、在课堂上滋养每一个学生。因此,我们开展了国学周活动,让学生深入认识国学、了解国学、体验国学。  相似文献   

5.
乍听起来,“国学”二字好像很神秘,与初中学生完全没有关系。其实不然。查检辞书就会知道,所谓“国学”,就是中国所固有的学术文化。这样就很容易领会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国学虽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但它又时刻丰富着世界文化宝库,为世界各民族所共享,成为世界有史以来全部精神建树的重要部分。只要略加思索便知,初中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接触到“国学”,只是没有使用“国学”的名词,接触得也还较为肤浅罢了。  相似文献   

6.
“国学”当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都可以称之为“国学”。“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意识,以保护、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因为国学的召唤力,每一次都产生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刻。“国学”不是恢复到过去的“道统”,国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立国与人伦的道德、人文精神,帷有贯通中西,汇其精华,“立乎其大者”,才能享此殊荣。但“国学”并不寻求霸主与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国学”与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共同担当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全球化的历史使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甚至由国内“热”到了国外。它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魅力和生命力,也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大力弘扬国学,在当前国学的研究、宣传、教育中怎样处理好“古”与“今”、“洋”与“中”、“知”与“行”、“专”与“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当今国民道德水准与国民素质普遍偏低,与社会经济调整发展不相适应的现实,为提高国民素养,我国出现了国学教育的热潮.在这股国学教育热潮中,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授予相应的国学内容,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当然,新时期的国学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国学教育是解决当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困境的关键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应在学科建设、人才综合评估体系、师资力量、校园人文环境、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几个方面,大力推行国学教育,实现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和精英型人才的打造.  相似文献   

10.
国学的传承     
凝聚民族、传承立国的文化才是国学,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国学消亡,国家无存,国学兴盛,国家终立,犹太复国就是文化复国之典例.我们要学一切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利的文化,但要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以消融各民族文化精髓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6,(20):18-19
作为国家文化战略部署的传统文化继承问题一直热议不断,近几年,社会上掀起国学热的学习浪潮,现代社会到底应该怎样普及等话题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当下国学经典的普及状况到底如何?本文通过以江苏省的几个县级市为例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研究调查数据分析国学经典的普及情况,大众对国学普及的态度,并总结出国学经典在普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弊端,并且据此现状提出解决对策,以更好地为国学普及提供高效良方。  相似文献   

12.
国学教育在国家、民族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健康、完备的国学教育体系更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关键。当代国学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中尚存在诸多问题,庸俗化、功利化等缺陷亟待完善。结合国学教育发展现状,进而分析当下国学教育中几种乱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给出些许中肯的建议,以期为国学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当代国学”与“近代国学”有别。近代国学之研究,起自、中学与西学之对比以及依西学之目标重理国故,其意义主要在近代中国革命的意识形态方面。当代国学则缘于西学根本局限性之发现以及中国文化生命之复兴的需要。当代国学之建设自有当代中国民众的生命实践作为基础,但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意识异化原理作启发,兼引当代西方存在论革命之思想,才能一方面从根本上诊治中国传统文化之痼疾.另一方面为当代中国立心、立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学热”不断升温,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对国学了解的程度并不乐观,对国学学习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阅读国学经典的意识比较淡薄.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明显低于对于专业书的关注,他们对国学的学习还存在认识上的偏颇和畏难情绪,期待国学传承形式的多样化.国学经典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存,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让国学走进基础教育,本文针对小学国学教育热潮,以及当下小学国学教育的一些疑问,提出一些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国学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和灵魂.国学经典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国家统一规划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课程中,国学教育内容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国学校本课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东长甸小学为例,对小学国学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探讨.目前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主要误区是历史虚无主义与神化泛化、功利化和教条主义与形式化;误区产生的原因是对国学校本课程的价值与功能认识不清,在明确了国学教育的五大功能基础上提出了以“去功利化”和“道法自然”为核心的小学国学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国学教育在当下日盛,是教育界的一个话题,更是社会文化、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话题。国学是我国千百年历史文化的一个归纳,包含着中华文化精髓,其现代社会以及世界文化的意义和作用毋庸置疑,尤其在今天西方工具理性盛行的情形下更亦如此。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加强国学教育有文化基础,但也存在着不足。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就泉州历史与现实提出政府推动,民间参与,形成国学教育联动新格局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狗日的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川 《青年教师》2010,(3):16-17
什么是“国学”?在网上搜索一下,有如下一段文字:“这在学术界存在着若干不同的观点。章太炎先生称国学为一国固有之学术,吴宓先生称之为中国学术的总体,张岱年先生界定为中国学术的简称,曹伯韩先生认为,国学的范围是指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还有一个与之相关联的说法:钱穆先生曾经条析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人统、事统和学统,亦即为人、做事、治学的三大传统”。  相似文献   

19.
近代“国学”概念出处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界关于近代“国学”概念的出处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黄遵宪于1887年提出;其二,梁启超于1902年提出;其三,吴汝纶于1902年8月最早接受日本人士意见,采用国学概念。这三种观点中,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只是在中文文本中引进了日本流行的“国学”这个名词,并没有提出相应的近代“国学”的概念。吴汝纶在1902年8月的日记中记下了日本学者主张在中国提倡国学的建议,但未见他自己的相关论述中倡言国学。梁启超于1902年论及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学”概念,但是从时间上已谈不上“最早”。屠仁守于1897年刊发了《孝感屠梅君侍御辨辟韩书》一文,他试图学习日本,提倡近代意义之国学,为中国近代意义“国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  相似文献   

20.
思想力“原点”从明清以来,国学价值经历了“多次阵地失守”。重振“国学”、构建和谐社会,“国学热”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教育问题和社会现象。借此,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予国学更多的关注,以充分发挥“国学教育的艮性作用”,为中华民族文化振兴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