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5,(77):183-184
在许多环境优美的幼儿园中,一些孩子的精神却受到了压抑,与教师产生了隔阂、距离。教师应该用"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用少年儿童乐于接受的方法,以及采用一种与儿童相互联系的方式,切实掌握孩子内心的需求,掌握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让孩子时刻感受到教师的爱是真诚的、无私的、友善的,他们会感到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乐园,他们是幸福的、快乐的。  相似文献   

2.
语录     
《中国德育》2014,(10):5-5
正@卢勤: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呵护孩子的梦想,这样梦想的种子才有可能长成苍天大树。当一个孩子稚嫩的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和期待的时候,父母不能用"不切实际"和"好高骛远"这样的字眼去打击孩子。梦想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不要让孩子的梦想死在摇篮里,而要让他有机会为梦想做出努力。@董进宇:孩子与生俱来的矛盾是:精神上的独立与肉体上的依赖倾向。如果你在精神上尊重他的独立意识,肉体上供养好他。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木偶奇遇记     
23不知道在你们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是否告诉过你们,说谎的孩子鼻子会变长?你们是否也听爸爸妈妈讲过匹诺曹的故事?那个想变成真正的男孩的小木偶的故事!这次我们要讲的就是这部片子,那个小木偶匹诺曹的故事———《木偶奇遇记》!这部改编自意大利同名小说的故事,叙述了一个由老木匠所雕塑的小木偶匹诺曹,在美丽仙女的魔力下拥有了生命,但它还不是一个真正的男孩,只有学会诚实、勇敢、不自私,它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孩。就像一个真正的孩子一样,小木偶匹诺曹在它成长的过程中,同样地经历着友谊、冒险、背叛、诱惑与内心的挣扎,感受了快乐、失…  相似文献   

4.
文摘     
帮孩子树立信心 在现代社会,自信心强的人处乱而不慌,处惊而不变,往往比一般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家长们可用以下方式帮孩子树立信心: 1.让孩子表达他内心的愤怒或不满,别让他掩饰自己的感情。既要愉快地接受他的欢乐,又要听取他的苦恼。 2.强调体态语的重要性。教孩子用放松的姿势、从容的手势来鼓励和加强肯定的语气。 3.不要阻止孩子实现自己正当的要求和追求他所希望得到的东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不是为了帮助孩子纠正某种行为或满足自己的需求,才去和孩子建立联结的,而仅仅是因为孩子本身——那个从我们身上分离出的独立生命个体。张娟老师的新书叫《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她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并未真正遇见孩子,大多数时候,我们和孩子是处于失联的状态。你或许会非常不以为然地说:"我每天都在陪伴孩子啊,和他说话,陪他玩耍,回应他的需求。"然而,陪伴与满足需求,并不等于和  相似文献   

6.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苏霍姆林斯基深有体会地告诫教育者:你不仅仅是一个专家,你们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教育人,造就真正的人,就是你  相似文献   

7.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形成"我是谁"的自我意识,正处于自尊心极强的阶段,面对一系列的当众屈辱,一般孩子都承受不起这样沉重的打击,更何况他本来就是一个不善表达的孩子。而父母如果仍然像以往一样要求他、批评他,只会起到雪上加霜、火上浇油的负作用,使孩子的问题更趋严重。即使一些孩子眼下不出现异常,也可能成为以后诱发心理问题的隐患。本案中的李铭从小是一个听话、省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也是容易受伤害的孩子,他们往往不善倾诉内心的苦闷。对于这种性格的孩子,父母尤其要关心他们内心的感受。在家庭教育中,建议父母:从小要允许孩子适当顶嘴,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实际上,父母在家里也代表了"权威",孩子跟父母"顶嘴"需要"反抗权威"的勇气,所以,"顶嘴"的孩子也更具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8.
一线的班主任老师每天都要面对各色各样的学生,处理各种各样简单的、复杂的问题。有一种孩子最让老师头疼——爱打架、常惹事又不爱学习的"拧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很多老师都束手无策,就连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望而生畏"了。我们有没有真正感受过他们的内心世界呢?这次,我有幸在著名心理学家陈虹博士的体验活动中扮演了真实案例中的一个拧孩子,随着情节的深入,我渐渐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感同身受"地体验了他的感受与变化,为我们老师今后处理类似"头疼"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父母必读》2008,(5):143-143
孩子更容易注意那些会动的动物,想让他发现大自然中的神奇植物,需要我们慢慢引导。这件事可以带他去真正的大自然中完成,也可以带他去植物园、花卉市场感受,或者买一些漂亮、生动的图画书也不错。  相似文献   

10.
<正>“进入初中以后,孩子就根本不听我的了。”“我跟孩子反反复复强调的东西,他一点儿都不在乎。”“孩子觉得我不够懂他,可这都是为他好呀!”我常常听到来自家长的各类沟通的困惑,家长们十分迫切地希望走进孩子的内心,希望能够让孩子感觉“你们懂我”;而孩子呢,也常常抱怨,我爸妈“最不懂我”。  相似文献   

11.
赵红婷 《青年教师》2005,(10):53-53
读了阿莫纳什维利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之后.耳边总是回响着这样一段话:“善良的人们.愿你们让教师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吧!在那样的情况下,他将更容易和更快乐地去教育你们的孩子……他将无所不能,无所不会!只要使教师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他就能培养宇航员、工人和农民、医生和工程师、学和实际工作、诗人和作曲家,培养诚实的劳动,培养他们的心灵和精神!这对你们来说是毫不费力的事!要知道,  相似文献   

12.
吴曼曼 《中国教师》2024,(3):124-125+128
<正>儿童行为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通过40余年的研究发现: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击、欺凌等行为问题,但却并未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方向迷失。内心意愿被深藏、被漠视,得不到精准回应,孩子就会迷失。因此,我们都需要真正看见每一个孩子,真正了解每一个孩子的诉求。在积极回应和主动看见的环境中,孩子内心得到全然的满足,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13.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苏霍姆林斯基深有体会地告诫教育者:"你不仅仅是一个专家,你们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  相似文献   

14.
每月提醒     
《父母必读》2013,(8):42-43
入园前,教会孩子两句话 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过集体生活,肯定不像在家里那样,几个大人围着他转,吃喝拉撒都有人惦记着。幼儿园里几个老师带几十个孩子,难免有照顾不周的地方。有的孩子因为不敢或不会跟老师表达,忍着渴或憋着尿,不仅会影响他上幼儿园的心情,而且对身体也会造成伤害,更容易生病。所以,一定要让孩子主动告诉老师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史喜花 《考试周刊》2014,(51):160-161
<正>你们现在和孩子有感情,孩子也爱着你们。这是教育非常重要的条件。只有心心相印,教育才谈得上真正的成功。——李镇西怎样才能和孩子"心心相印"?让我们的孩子情不自禁地想听,喜欢听老师说话,乐于跟老师沟通,并能把老师的"大道理"落实到自己行动中?下面我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沟通策略两方面进行论述。一在小学,我大致将孩子分为这样四个年龄段:低年级,即一、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高年级,即五六年级。各个阶段的  相似文献   

16.
记得在我怀孕时就有朋友讲:“你们夫妻俩都是三十多岁了才要孩子,将来不知你们该怎样宠爱你们的孩子了。”或许是朋友的一席话提醒了我,从儿子降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便给了他特别的礼遇。 我的儿子降临人间的第一份礼物,是他爸爸所拍摄的他出生全过程的一扎珍贵照片。那时躺在手术台上的我,只想让他永远记得:他的生日即是他母亲的受难日,他应该永远懂得宽容、孝顺、谦和,做个有责任感、有独立人格的真正的男子汉。 儿子从医院抱回家的第一天起,我们全家便决定从一点一滴抓起,默默地去努力培养他。一岁前的他,晚上都是自己睡在客厅…  相似文献   

17.
天才学生常常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较起普通青少年,他们更孤独,更容易走极端,因为社会文化常模是更适合普通人的心理需求。当早慧孩子的心智远远超越同龄人时,他们的心理会经受超强压力的冲击,这种压力可能逼使他成功,也可能使他崩溃。  相似文献   

18.
或许,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每每想起这件事,内心总隐隐作痛,对于我来说,这一段经历刻骨铭心。孩子没有任何的过错,他只是一个刚满两周的小生命,他是那么的弱小、如此的无助。而初为人母的我,状况却异常地糟糕,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我的内心。那段时  相似文献   

19.
"真正的规则应该是从人性的根基上奠定起来的,是一生都需要遵守而不需要改换的。"一个4岁的孩子在卧铺席上爬上爬下。几次攀爬后,他的妈妈开始制止:"听话,下来!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这句话并没能阻止孩子,对攀爬的需求使他忽略了母亲要抛弃他的威胁,仍然开心地探索着。就在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位乘警。爷爷赶紧说:"看,再不下来.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孩子立刻紧张地坐在了铺位上,放弃了攀爬。  相似文献   

20.
正家长困惑:我家孩子四岁,男孩,死活就听不进大人说话,不管骂他打他都是无所谓的样子,在幼儿园,他根本不参与集体活动,就是自己瞎玩儿、乱跑。此外,他还很爱威胁大人。专家支招:您好,您孩子的情况,是处于反抗期孩子的正常表现。"心理学经验表明,在三四岁期间表现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心理健康、独立坚强的人,而丝毫没有反抗表现的孩子,则往往在性格上趋于软弱和寡断。"看到这句话,我觉得您应该感到欣慰,这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