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龙田(1·1)古史传说人物容成氏考———兼述容成氏与陕西安康的关系杨东晨(1·8)陕西汉阴蒲溪方言音系研究张德新(1·12)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崔晓明,张红(1·22)安康当代长篇小说简论戴承元(3·1)陕西平利方言几个表否定的词语及相关格式周政(3·3)浅析沈兼士的方言研究理论周海霞,杨海蓉(3·8)陕南紫阳民歌总体音乐特征杨银波,余海章(4·1)安康城区方言中的副词杨静(4·6)编辑与时创新剪裁匠心独具———评《李春平研究论丛》蔡晓林(4·11)关于在紫阳民歌演唱中如何处理方言字音的探讨余海章,戴承元(5·1)安康方言音系研究张德新(5·6)…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汉语方言分区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方言分区理论的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随着方言调查材料的日益丰富,汉语方言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分区理论的研究也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特别是汉语方言分区的原则、依据以及对汉语方言区域的具体划分这两方面的研究有了较多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沈兼士(1887——1947)先生,浙江湖州下昂竹墩村人.青年时代,与其兄沈尹默同赴日本东京留学.在东京时,曾随章太炎先生习音韵学.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辅仁大学执教,在语言文字学的研究上有许多建树,包括对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六书理论的研究,对音韵学的研究,对训诂学的研究等,尤其是对“语根字族”——同源词的研究,曾受到学术界很高的评价.蔡元培、郭沫若、杨树达、陈寅恪、魏建功、吴承仕等都曾与之切磋.沈兼士先生的著述收于《段砚斋杂文》、《沈兼士学术论文集》.  相似文献   

4.
<正>研究形声字声符兼义的规律,不仅有助于汉字“六书”理论的研究,而且有助于研究当代的训诂学,同源词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形声字声符兼义规律之探讨,滥觞于晋人杨泉的《物理论》与宋人王圣美的“右文说”,发展于清代乾嘉学派段玉裁、王念孙诸大师及现代之章太炎、沈兼士诸大家。其中,以沈兼士成就最为卓著。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一文,首次系统地、科学地总结了前人“右文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治右文的基本要求,概括了治右文的七种表式。沈氏的右文理论,是对“右文说”理论研究的革新,是形声字声符兼义学说的里程碑。然而,沈先生也遗留下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有些规律性的东西尚待揭示。如“为什么声符有的表义,有的不表义”等。本文试就一两个规律性问题,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5.
文学方言只是文学语言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不大引人注目,致使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和文学方言这几个概念在文学方言的翻译实践和理论讨论中混淆不清。通过分析文学方言翻译研究中的几种误解,结合不同《苔丝》译本比较,强调文学方言翻译应采取方言对译法。  相似文献   

6.
"义同换读"是沈兼士文字学研究的一个重大发现,运用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异读的原因。本文着重介绍沈兼士关于"义同换读"的研究成果、理论意义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词汇特征,这主要通过各个方言区的方言词体现出来,而最能表现方言词汇特征的就是方言特征词。李如龙提出了方言特征词的理论,系统论述了方言特征词的涵义;苏新春提出了方言特征词词频选取的方法。方言特征词在理论和方法上建立了自己的体系。  相似文献   

8.
方言属于语言学研究范畴,被视为一种结构上依附于更高系统(如语言)的语言变体。方言翻译的理论主要基于语言学相关理论,如关联理论、语言功能理论等。方言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也涉及社会学、民俗学等文化领域。国内外方言翻译研究主要有方言的翻译方法研究、方言翻译的文化研究和方言翻译语言学理论研究等主题。  相似文献   

9.
当代方言语法研究强调方言语法的调查和描写,重视方言语法的比较研究和专题研究,其特点是语法的单点描写多于比较研究,专题研究多于语法系统的研究,静态研究多于动态研究,调查描写多于理论探讨。未来方言语法研究应加强方言语法的调查工作,开展立体化的方言语法研究,加快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的步伐,提高理论研究的深度,建立方言语法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湘南学院学报》2019,(1):86-90
简述陕西方言研究的传统视角,并提出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概述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整合网络,并应用此理论分析了三个典型的陕西方言歇后语,旨在从认知的角度解释陕西方言的推理逻辑和动态意义建构过程,为陕西方言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走反”是保留在江西省高安市各乡镇大概1955年以前出生的老年人记忆当中的一个方言词汇。本文结合词;r-学、方言学以及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分析了“走反”的构词方法、应用范围和生成背景,希冀把这块沉甸甸的方言化石继续留在人们的精神家园之中。  相似文献   

12.
祛蔽·返魅·深化——改革开放30年来的沈从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的沈从文研究,如同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重建一样,经过了一条印痕鲜明的“祛蔽——返魅--深化”的历程:首先拂去历史的积尘,在思想解放的大语境中拨乱反正,还原史事本相,在此基础上拓展思路,深化认识,并以此作为重造当代社会人文精神大厦的资源与基础。沈从文研究30年见证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辉煌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3.
湘南土话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送气与否以声纽为条件的特点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是由不同的浊音清化方式及条件决定的,有它自身的渊源和独特的方言背景。湘南土话看似特殊的这种音变现象可以从发音原理、清化时间、方言接触三个方面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沈有鼎著的《墨经的逻辑学》对《墨经》研究方法独具特色。本文从沈有鼎的学术背景出发,对沈有鼎用比较研究方法、文本考辩与义理研究相结合、现代逻辑方法研究《墨经》进行了论述,并对沈有鼎研究《墨经》的方法论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方言写作"是一种无法摆脱且备受青睐的写作。但其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却存在着极不平衡的现象,因此它也是一种呼唤理论引导和规范的写作。当前"方言写作"亟需处理好"方言写作"与普遍话的关系,与作品叙述语调的关系,与语言的粗鄙化关系等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急就篇》颜师古注中有21条方言俗语研究材料,其中有13条方言材料,7个方言词见于前人著作或注疏,体现了颜师古方俗语研究中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和搜采当时方俗语并重的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17.
雅、俗之辨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争议不休的话题。作为历代以来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俗文学不仅发轫于平民百姓的日用起居,而且反过来深深影响了知识精英的理论思维与创作实践。明代以学问名世的杨慎除了在经史诗文、音韵训诂、金石书画等雅文学领域成就显著外,还以满腔热忱积极投身于俗文学的整理和创作。全面考述杨慎俗文学创作的基本概况,并对明清以来杨慎俗文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历时性述评。将有助于还原杨慎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实际状况,对杨慎俗文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研究亦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杨慎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是吴语的成熟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用吴语创作的白话小说、戏曲、民歌以及研究吴语的专著等,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明清吴语的宝贵资料。苏州话和上海话是吴语的代表方言,考察这两种方言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明清吴语的研究概貌。涉及明清苏沪方言的成果比较丰硕,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共时平面和历史演变研究都有所涉猎。不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方言材料使用过狭,方言文字较少有人涉及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宝应县河西人的语言使用能力和不同语言环境下语言使用频率的考察,发现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分布类型是影响语言使用能力的有效因素,河西人对宝应话和河西话的使用,在使用功能上出现了分化,使用的场合出现分离,河西人几乎都是不同程度的双方言者,但河西地区不是双方言区。  相似文献   

20.
漯河市举办第一届"说文解字进课堂"教学大赛,以赛促许慎文化进课堂,对许慎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意义。基于对大赛的反思,从许慎文化进课堂的背景和意义入手,结合许慎文化进课堂的实践条件,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师、进课堂的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通过对许慎文化进课堂的分析和建议,促进许慎文化和汉字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