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汉初期,匈奴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汉王朝在与匈奴打交道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早期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的"征讨政策"、汉武帝后期的"绥抚政策"虽终武帝之世,匈奴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但为以后最终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也对促进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以及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做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3.通过本…  相似文献   

3.
从汉武帝发动马邑之战开始,西汉王朝结束了和匈奴之间数十年的和亲政策,转而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围剿战争。这一政策的转变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它是汉武帝特殊的主观意志和国家客观实力结合的必然结果。从这二者的角度出发,探讨汉武帝的对匈战争,可以为我们研究其对匈奴政策提供一个观察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西汉王朝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实行"和亲政策",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实行"征讨政策",不但没有征服匈奴,反而使汉朝国力衰退。元狩四年以后,对匈奴实行"绥抚政策",又使经济恢复发展起来。从西汉王朝对匈奴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在和平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5.
西汉自立国之初至汉武帝年间,面对来自西北边境的匈奴族的时常入侵,其国防政策前后有重大变化。高祖至景帝之时采取防御性的和亲政策;武帝时期,使用进攻性的武力征伐政策。然而不论是和是战,都与当时的经济政治状况息息相关,即国弱则取和亲政策,国强则用武力征伐。  相似文献   

6.
浑邪王归汉年代辩正王国华徐万和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归汉,千里河西纳入西汉版图,标志着强大的匈奴帝国由盛而衰,最向趋向分裂、融合的开始;也标志着雄才大略而又贪婪暴戾的汉武帝,立足河西、经营西域,完成空前统一大业的开始。这确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重大事...  相似文献   

7.
西汉初期,蜀商表现出很强的经商能力,活动范围十分广泛,蜀商富倾天下,蜀商的经商能力和其个人品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当汉武帝实施国家统制经济政策和统一西南,蜀商赖以发挥的土壤不复存在,蜀商从此黯然失色了。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和亲政策汉武帝张骞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西域都护丝绸之路二、要求学生认识: 1 汉武帝对匈奴的正义战争,是在经济发展,政权巩固和军事力量强大的基础上取得的。战争胜利的结果,使西汉北部得到安定,生产得到发展,并沟通了汉和西域的道路。 2 张骞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加强了汉和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踏匈奴     
汉代有一件有代表性的雕塑——《马踏匈奴》。 汉武帝时,西汉国势强盛,为了平息匈奴的侵扰,汉武帝决定派兵反击。带兵出征的将领很年轻,名叫霍去病,汉武帝封他为骠骑将军。在祁连山一带,霍去病率兵先后六次打败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不幸的是,霍去病在24岁时病逝了。为了纪念他,修建了祁连山的墓冢,墓前有大型的石人石兽,作为墓地装饰。  相似文献   

10.
<正> 西汉初期,全国政治斗争重心在西北地区。匈奴“暴虐中国,中国被受其害”匈奴劲骑威胁西汉北边安定,汉武帝在承鉴前代对外战事成败的基础上确定了“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隔绝匈奴南羌”,  相似文献   

11.
西汉二百年间封建王朝与商业发展的关系,历来论者大多瞩目于汉武帝打击商人的政策,持别是注重以杨可告缗为标志的抑商运动,而对于高惠文景四代的惠商政策则多所忽略,或语焉不详。本文拟对汉初六、七十年间西汉政府推行的惠商政策及其所带来的商业的复兴试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郭文峰 《少年月刊》2022,(17):42-43
<正>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属今陕西西安)人。他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家,他的爱国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出使匈奴公元前100年,时任郎官的苏武突然被汉武帝召见,获得一个重要的任务——出使匈奴。匈奴是大汉的死敌,自西汉建立,两国便斗个不休。汉武帝上台后,战争更是激烈。以前汉使出使匈奴,往往都被扣留下来,有去无回。当然,为了报复,大汉也会扣留匈奴使者。不过,这次出使,苏武觉得自己应当不会落得那种下场。因为匈奴的新“老大”且鞮(dī)侯单于刚刚上台,位子不稳,他怕遭到大汉的进攻,便主动缓和两国矛盾,把扣押在匈奴的汉使全都送了回来。  相似文献   

13.
“和亲”政策,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缔结婚姻关系;二是指与边疆民族结盟,包括互赠礼物、互通关市。以“和亲”为长远国策,始于西汉。西汉二百三十年间对匈奴的政策,经历了和亲、战争、再和亲的反复实践,得到共识。匈奴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公元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建立了匈奴史上空前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冒顿依仗“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征服了许多相邻部族。其控制地区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而南与中国为敌国。…  相似文献   

14.
“马邑之谋”是西汉时期汉匈关系由“和亲”转为“征战”的一个转折点。它是汉武帝精心谋划的欲以一役之功制服匈奴的重大战略性事件;此后汉武帝陆续西向开置郡国,亦是应征剿匈奴的战事需要而展开的;尤其是他所采用的以实力威服异族,开置郡国以“通西域,断匈奴右臂”,以及在暂不宜置郡的地方建属国以统领之等种种作法,对其后整个汉朝的西向方略都起到了定向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汉王朝从汉武帝至汉宣帝期间,修筑了约两万里长城,其中绝大部分修建于汉武帝时期。汉长城不仅防外,同时防内,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是西汉王朝修筑和戍守长城的意图。汉长城对匈奴而言,主要表现在军事上的围困和经济上的封锁,达到了削弱匈奴的目的。汉长城对中原而言,产生了耗费巨额财力和破坏内地人民和平生活的不良影响,迫使汉武帝下罪己之诏。庆幸的是长城不能把互相连着的经济关系断绝,成为草原和中原的分界线,反而成为南北不可分割的见证物留给后世  相似文献   

16.
西汉中央政权对匈奴的战争是一场国内民族战争。匈奴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南下杀掠,给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和文化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北方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的损失;对西汉统一的中央政权构成极大的威力。因此,汉武帝对匈奴奴隶主贵族集团进行征讨是完全必要的。本文拟在作战方针上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7.
车师是西域北道的重要国家,在维护西域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西汉武帝与宣帝时期,汉与匈奴五争车师,宣帝神爵年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归降,车师随之内属,元帝时西汉在车师设立戊己校尉,保证了汉对车师的监护。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汉与车师保持了密切的往来关系。20世纪出土的西北汉简中有一些关于西汉与车师交往的简文,反映出西汉与车师交往的广泛与深刻。  相似文献   

18.
秦末汉初,长期的战乱使得社会经济凋敝,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百废待兴。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匈奴屡次南侵中原。西汉的几位统治者为了巩固国内政权,恢复民生经济,在对匈奴的关系上采取“和”与“战”的双重战略,以“和”为主导。文章拟就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关系演变作一梳理,并总结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西汉中期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和亲转为战争,汉武帝元狩二年的河西之战便是其中典型的一次。鉴于河西地区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这次战争产生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20.
随着西汉中期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和亲转为战争,汉武帝元狩二年的河西之战便是其中典型的一次。鉴于河西地区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这次战争产生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