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SBM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中国海洋经济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洋经济效率进行评价,可以掌握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投入产出状况,为推动海洋经济朝集约化方向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01-2012年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的海洋经济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对其跨期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刻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的演化阶段及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海洋经济效率值明显高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值,考虑非期望产出对于经济效率的测度具有明显影响;②海洋经济效率空间格局上呈现由2001年研究初期的南北高,中部低的特点演进为2012年研究末期的北部围绕天津,中部围绕上海,南部围绕广东的三极格局;时序演化方面,2001-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效率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效率类型呈现由无效向有效转变的特征;③沿海各省区的海洋经济效率区域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省际海洋经济效率演变特征各异,可以划分为平稳型,上升型,下降型和波动型四种类型;④海洋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效率均呈缓慢上升,技术进步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明显,省际间除广西,河北和江苏外,其余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呈上升趋势;⑤2001年以来中国海洋经济效率演化经历了波动下降(2001-2005年),转型(2005-2008年)和提升(2008-2012年)三个阶段,各演进阶段的驱动机制不同,分别受海洋资源驱动,政策驱动和市场技术驱动.  相似文献   

2.
彭飞  韩增林  杨俊  钟敬秋 《资源科学》2015,37(12):2441-2450
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降低脆弱性,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内涵,本文从敏感性与应对能力两方面构建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脆弱性评价指数模型、障碍度评价公式等对2006-2011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经济系统敏感性与应对能力走势一致,呈现出整体微降增加、局部突变,脆弱性变化平缓的特征;②中国沿海地区的脆弱性类型空间分布整体分散、部分连片集中,空间分异明显,其中东北沿海地区与华东沿海地区脆弱性逐渐降低,华北沿海地区与华南沿海地区呈现内部两极分异的格局;③2006- 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特征,即脆弱性渐高型(广西、河北、福建)、脆弱性渐低型(广东、天津、上海、辽宁)、脆弱性平稳型(山东、江苏、海南、浙江)。最后本文通过对沿海各地区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影响因子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刘佳  陆菊  刘宁 《资源科学》2015,37(12):2381-2393
“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明确“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的战略部署。本文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1999-2012年沿海11省市区旅游产业效率进行测度,揭示其时序变化与空间差异特征,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分析该时间段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而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其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999-2012年,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综合效率整体上呈螺旋状上升态势,其中长三角地区呈现出领先优势,环渤海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不相上下,呈平稳变化态势;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保持快速的增长,年均增长率为8.6%,其中技术进步是引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化水平对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呈显著正效应,推动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提升城市化水平是提高沿海地区旅游产业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沿海地区2009—2016年海洋经济产出数据的LMDI全分解结果表明: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规模、陆海统筹发展、海洋资本价值构成、海洋科技创新四个指标表现为增量效应,而海洋劳动效率、海洋资本产出表现为减量效应,两类效应共同对全国海洋经济增长起到增量效果;六种效应的变异系数绝对值揭示出陆海统筹发展效应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稳定贡献;海洋劳动效率、海洋资本价值构成两种效应,显示沿海地区的海洋劳动和海洋资本的空间效应有助于海洋三次就业结构和海洋经济结构升级。从加快海洋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质量和竞争力、加大陆海统筹发展力度,促进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融合发展、提高海洋生产要素投入效率,加快海洋经济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加快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质量四个方面提出推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沿海地区2009—2016年海洋经济产出数据的LMDI全分解结果表明: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规模、陆海统筹发展、海洋资本价值构成、海洋科技创新四个指标表现为增量效应,而海洋劳动效率、海洋资本产出表现为减量效应,两类效应共同对全国海洋经济增长起到增量效果;六种效应的变异系数绝对值揭示出陆海统筹发展效应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稳定贡献;海洋劳动效率、海洋资本价值构成两种效应,显示沿海地区的海洋劳动和海洋资本的空间效应有助于海洋三次就业结构和海洋经济结构升级。从加快海洋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质量和竞争力、加大陆海统筹发展力度,促进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融合发展、提高海洋生产要素投入效率,加快海洋经济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加快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质量四个方面提出推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关伟  张华  许淑婷 《资源科学》2015,37(4):764-773
提高能源效率是辽宁省突破能源困局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超效率DEA测算各地级市2000-2012年的能源效率值,分析辽宁省能源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总体分异特征,然后运用ESDA空间分析技术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验证辽宁省能源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最后应用马尔科夫链模型获得辽宁省能源效率各区域类型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①在时空分异特征方面,辽宁各地级市的能源效率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能源效率较高的地区主要有沈阳、大连和抚顺;②在时空格局及其演化方面,全省各地级市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格局上所呈现的一定的集聚态势显示各地级市能源效率差异正在呈缩小趋势,局部格局上则是"高-高"类型区以沈阳、大连为中心逐步向沿海地区漫延,"低-低"类型区主要集中在葫芦岛、丹东和本溪;③在能源效率各类型区域的转移方面,辽宁省能源效率的稳定性由强到弱表现为中高区域、中低区域、高区域、低区域。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之间的协同与响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适于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评价体系,经过主客观综合权重法赋权后,对2000—2014年间沿海11省市的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水平进行评价。通过构建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两者历年的协调发展度,并对两者的协调发展度进行时空演变分析;利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动态分析各个省市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近年来,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水平呈上升趋势;(2)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之间的协调发展度逐年递增;2000—2007年,福建省的协调发展度明显提高;2007—2014年,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6省的协调发展度由中级协调发展类提升至高级协调发展类;(3)就全国来说,海洋经济对海洋科技的响应较弱,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响应较强;各个地区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之间的响应关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提升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且尽可能持续长久的中高速增长,本文采用熵权-集对分析对2000—2014年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城市的海洋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并利用核密度估计和均值标准差法对该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时空分异和类型划分。结论如下:从时间维度分析,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曲线整体上呈偏态分布为非严格单峰,从峰度上看,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曲线由宽峰发展为尖峰,绝大多数城市的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空间维度分析,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得分空间分布呈现由北高南低向南高北低的演变趋势;划分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类型,快速增长城市包括青岛、唐山、沧州,平稳增长城市包括天津、秦皇岛、烟台、潍坊、日照、丹东,缓慢增长城市包括大连、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威海、滨州、东营,为各沿海城市对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定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科学测度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基于多维视角对其空间异质性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分析,对于促进陆海统筹战略下蓝色经济空间拓展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运用全局参比的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2007—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科学测度,随后从时空两大维度出发,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方法和Markov链方法对其空间异质性进行深入揭示,并运用α收敛和β收敛探究其收敛性。【结果】研究表明:(1)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但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与空间非均衡性。(2)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差异整体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阶段性波动特征,呈现“东部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圈”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3)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两级分化现象先加剧后得到改善,空间异质性变动明显。(4)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阶段性的收敛和发散特征,其中“十一五”“十三五”时期发散,“十二五”时期收敛。【结论】本文认为,“十四五”时...  相似文献   

10.
《软科学》2015,(8):140-144
引入超效率DEA非参数线性规划方法构建了沿海地区蓝绿指数,衡量创造GOP过程中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环境治理的投入程度,利用Malmquist方法对蓝绿指数变化进行动态分析,构建了聚类矩阵和收敛指数。结果显示:蓝绿指数十年整体均值并不处于蓝绿前沿面,各地区海洋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与环境治理的程度呈现出较大差异性,其中上海、广东、海南的蓝绿指数排名位于前列;蓝绿前沿的变化幅度对沿海地区的蓝绿指数产生了较大正向影响;聚类矩阵中除上海、广东呈现"双高"外,其他沿海地区均呈现"单偏"型;收敛指数则表明沿海三大经济区域海洋绿色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1.
孙才志  李晓玮 《资源科学》2022,44(6):1238-1251
社会资本作为生产性要素,是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探究社会资本与海洋经济效率的交互响应关系,本文利用SBM超效率模型对2000—2018年沿海11省(市、自治区)的海洋经济效率进行测度,采用熵值法对社会资本进行量化分析,最后运用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考察二者的动态关系。结论如下:①海洋经济效率整体水平低下,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时间上呈现持续上升的波动发展态势,总体呈现大幅度增长;空间上区域差异明显,差距呈现“扩大—缩小—扩大”的“N”型发展趋势。②社会资本方面,研究期内各省(市、自治区)社会资本呈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各省(市、自治区)社会资本水平差异明显,并呈现不断扩大趋势。③从脉冲响应结果来看,各省(市、自治区)社会资本对海洋经济效率均产生促进作用且作用方式不同,主要取决于社会资本积累水平的差异;依据作用方式和响应程度可划分为短期波动型、持续波动型和平稳型3种类型;海洋经济效率与社会资本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④从方差分解来看,社会资本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其中社会网络的贡献度最大,其次是社会信任,最后是社会规范。本文认为,高水平的社会资本将成为海洋经济和谐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未来应积极提升社会资本在海洋经济领域的贡献水平。  相似文献   

12.
许瑶  纪建悦  许玉洁 《资源科学》2020,42(11):2158-2169
提高养殖海域利用效率是实现海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探究养殖海域利用效率的空间非均衡性及成因,对养殖海域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对2008—2017年中国10个沿海地区养殖海域利用效率进行测度,综合采用核密度估计、GINI系数、对数离差均值、Theil指数、重心—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空间非均衡性及空间格局,并进一步对空间非均衡格局成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①中国沿海地区养殖海域平均利用效率为69.85%,且利用效率在时序和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②中国养殖海域利用效率的重心呈现出“先向南—后向北—再向南”的变化格局,南部沿海养殖海域利用效率整体上有所提升。③利用效率空间非均衡格局成因主要包括养殖人员培训水平、推广机构密度、推广人员学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据此,从深挖低效率地区养殖海域利用效率潜力、制定地方特色的养殖海域开发利用政策、完善海水养殖推广体系三方面提出改善中国养殖海域利用效率空间非均衡格局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三投入两产出的效率测度模型,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中国沿海11省份2008-2017年的海洋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同时借助4个矩阵3个空间模型揭示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各省份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效率值总体不高且存在波动,其中海洋强省和经济大省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优势,而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干扰,各省份海洋科技创新纯技术效率值较高,达到或接近于DEA效率有效,但规模效率值较低且严重影响到综合效率,提升空间很大;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对本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对相邻地区虽有影响但提升幅度不大,其中资金投入、海洋产业结构水平和海洋高等教育等对海洋经济发展存在正向影响,而海洋资源水平表现为负向影响;此外,海洋经济及其发展要素存在着地理空间、经济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其中地理距离上的相互影响大于经济距离。  相似文献   

14.
我国海洋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测量我国蓝色经济区的海洋经济运行效率,挖掘其运行非效率环节,有利于海洋产业结构的整合优化。采用混合DEA结构模型对蓝色经济区内11个省(区、市)的海洋经济效率进行测量,得出海洋经济效率最优的区域,并对非效率产业和区域的弱势环节进行挖掘,证实了混合结构更加符合现实中海洋生产结构。改进后的DEA模型比传统DEA模型更能准确、客观地刻画最优生产前沿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时空耦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盖美  刘伟光  田成诗 《资源科学》2013,35(5):966-976
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经济基础.通过阐释海陆产业系统耦合机理,构建耦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关联度、耦合度模型从时间、空间两个层面探究系统耦合情势.研究表明:①海洋劳动生产率与陆域三产增加值关联程度最高;海洋劳动生产率、海洋二产增加值对陆域产业子系统的作用力最大,陆域三产增加值、陆域经济密度对海洋产业子系统的影响最强;效率和规模因素是系统耦合的主导因素;②研究期内我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总体上处于拮抗型耦合时期;子系统耦合度随时间的推移呈倒U型特征,对应耦合协调程度呈U型特征,耦合度和耦合协调程度负相关;③上海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最高,为我国海陆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先行建设区;天津、浙江、福建、辽宁、江苏、山东、广东居中,为重点建设区;广西、海南、河北最低,为后发优势建设区.依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调控对策:①搭建以海洋第二产业、陆域第三产业为中心的海陆一体化产业链体系,注重子系统效率和规模的提升;②遵循海陆产业系统耦合演进一般规律,发挥市场和宏观调控两种资源配置机制的协同作用;③按照各地域单元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发展的相异性与相似性,施行区域分区调控.  相似文献   

16.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交互胁迫关系验证及其协调度测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乐华  高强 《资源科学》2012,34(1):173-184
随着人类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的规模化推进,海洋生态系统运行状况愈加恶劣。以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基本演变规律为出发点,综合生态足迹法、承载力模型和可持续发展度量法,在构建系统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沿海11省市2000年-2009年海洋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发展状态的时空动态关系曲线进行拟合,基于交互胁迫论和非线性回归模型,证实了构成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的交互胁迫关系,并应用耦合模型对三个子系统的时空协调度进行测算,判别出沿海11省市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大多处于"S"型发展机制的拮抗或磨合阶段,且由于海洋生态子系统的恶化,部分省市协调类型为生态脆弱型,可持续发展态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7.
运用随机前沿模型测算2011—2016年中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并引入时滞效应分析创新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海洋科技创新中资金投入比人员投入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海洋科技创新效率省际差异较大;海洋科技人员素质对于创新效率有1年的滞后效应;海洋科研经费投入强度、海洋产业结构水平、外商投资利用水平与海洋科技创新效率正相关,海洋科研人员素质与海洋科技创新效率负相关;海洋科研投入强度和海洋产业结构水平分别是影响高效率和低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