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德国家长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非常重视,从孩子懂事时就开始进行“善良教育”。他们根据小孩模仿能力强、注重形象思维的特点,把爱护小动物作为对他们进行“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德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小时候连动物都不知道爱护,长大了心地也不会很善良。甚至认为: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会缺少爱心,弄不好还会有暴力倾向。目前这种教育已经成为德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许多德国家庭里,孩子刚刚蹒跚学步,家长就特意为他买来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性情温顺的小动物,耐心地教孩子喂养,让孩子在亲自照料这…  相似文献   

2.
正对于班报,我们班孩子一直都不太热衷。虽说作文能登上班报他们还是很开心,很骄傲,但是他们并不会为此去多努力付出。这也是我们班孩子的通病:想要成功,却不愿付出或不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好它。每次我都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生产"出一期班报,因为让孩子回去把文章打出来发给我,他们也是拖拖拉拉,一点都不积极。每次发完班报,能认真阅读的孩子也是极少数,而且他们对班报并不珍惜,随处乱放,丢了也无所谓,甚至有时在发报当天晚上放学后,  相似文献   

3.
肖贺 《家教指南》2009,(7):31-31,40
德国人十分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他们根据小孩模仿能力强、注重形象思维的特点,把爱护动物作为对他们进行“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德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小时候连动物都不知道爱护、长大了心地也不会很善良。他们甚至认为: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会缺少爱心,弄不好还会有暴力倾向。  相似文献   

4.
孩子的期待     
渐渐长大的孩子心里渐渐有了很多想法,他们不愿对家长说,不愿对老师说,甚至不愿对同学朋友说。他们把心里话放心地倾诉给了我们,而我们有责任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听听孩子的心声。如果这样能让两代之间的心灵相通,本刊愿做辛勤的信使,牵挂着父母与孩子。——编者  相似文献   

5.
Marcia 《幼儿教育》2013,(Z3):26-29
让孩子做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的做事能力和责任感。但是许多时候孩子不愿做,原因和成人一样,家务一般单调乏味,而玩玩具,看电视,玩电子游戏轻松愉快。介绍加拿大父母的一些方法,也许能帮你让孩子愉快地做家务。1.给孩子适合他们年龄的家务给孩子分配家务时一定要适合他们的年龄。如果家务事太难,孩子很可能会望而却步。给孩子一些容易做的事,慢慢地训练他们。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再给他们增加家务的难度和责任。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条件好,应有尽有,无忧无虑,是再幸福不过的。他们真的如大人们所说的那样,是时代的“宠儿“?一些调查资料也证明,少数孩子心理上的畸形和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多疑固执、爱和成人作对,或随心所欲、语言粗鲁等,这都和父母忽视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有关系。平时,与学生交流中得知,他们最不愿去的地方就是家,甚至连放假也找理由不回家。让学生写的以“家”为话题的作文中很多学生流露出对家庭的厌烦,甚至恐惧。“家”应该是孩子们温馨的港湾,童年的乐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不愿回家呢?这就涉及到亲子关系的问题。这里的亲…  相似文献   

7.
这是怎样的三个强盗呢?他们很凶地抢别人的东西,但是却那么温柔、善良地对待一个女孩。你看看他们抱着芬妮时的神情,那样的小心翼翼和爱惜!他们还让很多很多的孩子都戴上红帽子、穿上红斗篷,过上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2009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日。时隔一年再谈这个话题,沉重感会不会少一点?那个让中国震动、让世界震撼的日子。很多人已不愿再去回想。然而,逃避并不能帮助遗忘,遗忘也不能帮助人远离悲伤。我们需要回首,回首是为了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乃至炎黄子孙众志成城的勇气,让任何难关都在我们脚  相似文献   

9.
流年 《生活教育》2012,(19):28-29
做过父母的都知道想让孩子听话是多困难的一件事。孩子们经常把父母说的话当耳旁风,或者干脆不听。这自然会让父母很生气,于是这种情形常常很快升级,成为亲子间的冲突。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孩子不愿听父母的话?我个人就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我直接去问了一些6到13岁之间的孩子,问他们为什么不愿听父母的,他们的回答很诚实。1.以前已经说过同样的话了孩子们喜欢抱怨的就是成年人总是一遍遍重复同样的话。因此父母一开口,孩子们就知道他们要说啥了,这可是件令人厌倦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们能预计到大人们将要说什么,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不少家长认为,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又是独根独苗,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尽其所能从各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应可以自己完成的事。这种家庭教育中的倾向是颇令人担忧的。这会造成孩子不愿接触人世间的艰难困苦,甚至会将一些平常的事也误认为是痛苦而难以承受。  相似文献   

11.
明明 《中学生读写》2010,(11):98-101
孩子的世界很纯粹,他们对于家的概念是强烈的,他们对于家的唯一诉求就是和和睦睦,相亲相爱。可是,很多家庭却因为家长的失职,扼杀了孩子原本单纯的天性。他们不得不寻求帮助,寻求呵护。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可是,孩子却不愿回家。看完这封信,让人不胜唏嘘。  相似文献   

12.
张燕 《母婴世界》2010,(10):114-115
Abdul Muiz Shahid 5岁巴基斯坦孩子的世界是很有秩序的,画中排得很整齐的花,甚至连花的样子和颜色都差不多。不要批评孩子没有想象力,你看那三只蝴蝶,每一只的颜色都不一样呢。孩子是有自己想法的,不要让他们按照"大人"的想法去画画。  相似文献   

13.
2009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日。时隔一年再谈这个话题,沉重感会不会少一点?那个让中国震动、让世界震撼的日子,很多人已不愿再去回想。然而,逃避并不能帮助遗忘,遗忘也不能帮助人远离悲伤。我们需要回  相似文献   

14.
老师想你了     
在幼儿园里,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生病在家休息几天后,再回到幼儿园总是哭哭啼啼的,不愿让家长离开,弄得家长也很难过,不放心把哭着闹着的孩子交给老师。怎样才能让孩子像以往那  相似文献   

15.
梁兴伟 《快乐阅读》2012,(28):88-89
在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的小朋友玩。有些孩子往往毫不客气地拆掉伙伴搭建的积木,按自己的意愿设想搭建,无视别人的存在、别人的劳动成果。幼儿的这些行为都是自我中心的外在表现。由于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许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熊燕 《中国德育》2009,(2):63-64
这学期,我新接手了一个让全校老师都不愿接手的班。因为,这个班的潜能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七八个。经过了解,得知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全都是单亲孩子。得知这个信息,我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与怜悯,出于母爱,我甚至觉得鼻子酸酸的,眼眶湿湿的。  相似文献   

17.
康松 《教书育人》2014,(8):25-25
从小就教育儿子要诚实不撒谎,有一天上小学的他问我:“省里领导要来学校检查,校长和老师要我们对学习时间和作业量等统一口径,都按老师教的说,我该怎么办?”我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只好反问:“你说呢?”儿子很为难地说:“来检查的人问到我,我只能是不理他们。”我追问:“要是你不得不回答他们的提问呢?”儿子想了想说:“我会对他们说,我不和陌生人说话。”他虽然无奈,却很巧妙地坚守了自己的诚实,也在善良地试图维护学校的利益。让孩子诚实,又让孩子撒谎,都是某些老师的要求,这让孩子们如何处之?  相似文献   

18.
我的姑姑     
我很喜欢姑姑,姑姑性格开朗,与人说话的时候总是面带微笑,显得亲切随和。她是个勤劳善良的热心人,很爱帮助人。姑姑自己开了一所幼儿园,她像母亲一样用心爱着她幼儿园里的每一个孩子,为了让孩子们吃上一顿可口营养的饭菜,姑姑经常绞尽脑汁、费尽心思。为了教会孩子们做一道题,姑姑总是不厌其烦地讲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每一个孩子都明白了,姑姑对小朋友的耐心有时真叫我感到有些失落。因为姑姑毕竟是我的姑姑。去年暑假的一天,姑姑说好带我去游乐场玩,一想到自己即将在游乐场里尽情地坐一次“疯狂老鼠”、开一回碰碰车,还有水滑梯…  相似文献   

19.
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如今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阳,当孩子得到了爱时,他们很是心安理得,甚至认为,这是大人应该做的,根本没有感恩之心。尤其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年龄小、以自我为中心,就如何让他们具有感恩之心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20.
微风 《中华家教》2011,(5):30-31
当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他们成龙成凤时,更多的是看重孩子的智力学习,而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善良、有责任感的品格塑造。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被人善待过,长大成人后很有可能不会善待这个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