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陶渊明创造了"桃花源",也为武陵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本论文旨在通过剖析唐诗中的"武陵情结"进一步分析"桃花源"如何在中国人的心中萌芽、定型、衍化、进化,如何融入了千百年中国人的血脉中。  相似文献   

2.
桃源探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社会生活图景。但桃花源在哪里呢?根据“记”中所说到“武陵”去求索得知:武陵,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然而有人认为桃花源不是纪实,而是“寓言”;有的则认为是“故作斯文写幽意”。史学权威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折衷两说,  相似文献   

3.
古代的“记”是一种固定的文体,“记”中所写的内容,要求应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实事。因此,一见到以“记”名篇的文章,人们总认为文中所记必有其人其事,并进而去考证、调查。对本篇所写的武陵桃花源,唐代舒元舆在《桃花画记》中说:“桃花源,即武陵之源,分灵洞...  相似文献   

4.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他的寓言性质的作品《桃花源诗并序》中,通过主观抒情和客观叙事,虚构了一幅环境优美、人人劳动、充满情趣的社会生活图画——武陵桃花源,以此来反映善良的人们追求美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祭     
武陵人发现桃花源后,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在金钱的诱惑下,渔人忘记了当初智者告诉他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训诫,故意把线索卖给了出价最高的电视台,做一次导游,再去一次桃花源。  相似文献   

6.
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后,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在金钱的诱惑下,渔人忘记了当初智者告诉他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训诫,竟把线索卖给了出价最高的电视台,做一次导游,再去一次桃花源。  相似文献   

7.
一、妙在“忘”。文中捕鱼的武陵人,是在“忘路之远近”之时,意外地发现了桃花林,进而发现桃花源的。“忘路之远近”就是“忘记了他走了多远”,不知道他走在什么地方。这一笔很妙,把武陵人发现桃花源的地点设置在一个非常妥贴的环境里。一个“忘”字,既为故事的开端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同时又巧妙地回避了从尘世到这个空想社会的牵强过渡,使后文中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和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美丽景色都合理地融化在一个“忘”字中。  相似文献   

8.
在陈寅恪先生考证“真实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农,或上洛,而不在南方之武陵”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历史、文化、地理方面的进一步论证得出:真实的桃花源在弘农,即今灵宝市境内。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后记     
为写《桃花源后记》,便去南山拜访陶渊明先生。先生正在东篱下采菊。我询问桃花源的消息,先生答:"我亦不知矣,乃听渔人道得。"问渔人住何所,先生曰:"武陵也。"至武陵,见渔人。渔人乐:"前几日曾去,出时处处志之,你若去,随我便是!"便撑船载我同往。逢桃花林,夹岸百余步。寻向所志,至溪水之源。得一山,山有黑漆大门,上有铜环,门上一匾,上书"桃花源"三个金字。渔人甚异之:"前  相似文献   

10.
说说武陵渔人自从去了桃花源,对此念念不忘,听说夏冬旅行社有组团“桃源一日游”,就迫不及待地报了名,成了桃花源的第一批旅客。中巴一颠一颠地开到了偏僻的野外,突然眼前的路变得宽了,从四车道一下子变成了十六车道,导游小姐举着小旗对大家说:“欢迎来到桃花源!捌门现在已经进入了景区。”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     
桃花源不止湘西一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只是一篇寓言,怎么可能实有其地呢?并非确指,多方附会也就不足怪。我行其野,抬眼望,遇有桃花源,总想去转转。南边的武夷山、北边的泰山,都有名为桃花源的景观,同湖南的那一处相较,差能得其仿佛。泰山的桃花源,在山之北。《史记·货殖列传》:“故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如果划界,这片桃源美景似应归入齐太公的治下。姜子牙钓于渭水之滨、武陵渔翁缘溪欲穷桃花林,本为一境。  相似文献   

12.
九龙洞得名的多种说法,足见九龙洞洞名文化之多彩。九龙洞是桃源铜仁的一处重要景观,集山、水、林、洞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于一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武陵主峰梵净山下的辰沅之源头。锦江铜仁,是桃花源中的城市。宋代命名的湖南桃源县,是人们寻找桃花源八百年而不得的一个精神寄托,是寻找桃花源的出发点而非终点。今日之铜仁,不再是“缘溪行”方可进入之地。她有了铁路、公路、飞机,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同学问:《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为什么能写得如此引人入胜?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郭璞的《游仙窟》等,都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的不平和对现实的不满。《桃花源记》虽然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把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一篇序 ,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晚年作品。该作品用记叙方法讲述了晋太元年武陵一位捕鱼人因捕鱼而迷路 ,偶然间进入“桃花源”的情节。通过叙述“捕鱼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动人的图画 :“土地平旷 ,房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画图清新 ,自然和谐 ,能使人感受到这是一幅和平宁静 ,安居乐业的生活画面。其中“往来种作”突出了人人的辛勤劳作 ;“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丰衣足食”的…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记》虽是一篇杜撰的文章,但千百年来传诵甚广,影响很深。它为人们描绘出了一个与现实人生截然不同的安宁、平静,且人人丰衣足食的桃花源世界。这桃花源,已成为中国民众对理想王国的向往和追求的代名词;这桃花源,在外国人的眼中,也是充满神奇浪漫色彩的人间乐园。它尽管不像《圣经》里的伊甸园一样充满爱情的诱惑,但至少展示了亚当偷吃智慧果之前伊甸园内的安详、静谧、和平与恬淡的氛围。陶渊明是怎样设计他的桃花源世界的呢?文章实际是以游记的形式来写的。首先介绍时间是晋代太元年间,人物是位渔父,故事发生地点是武陵——当时尚…  相似文献   

16.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位武陵渔人,偶尔在野溪边遇到大片盛开的桃花源林子。打渔人荡舟前行,想探寻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相似文献   

17.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贵宾———武陵渔人。村中人杀鸡宰羊热情款待他。可渔人告辞后,却为了贪图一己私欲,欲破坏桃花源中人安逸、幸福的生活。但当渔人图谋不轨时,桃花源又蒙上了它神秘的面纱———离奇地消失了……桃花源为什么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百思不得其解。再读《桃花源记》,我的思绪飘回了千年以前……话说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村人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讨论渔人会不会将这个秘密公布于世。很快,会议出现了分岐:右翼组织认为渔人会信守诺言,不会向外…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祭     
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后,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在金钱的诱惑下。渔人把当初洞中人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嘱托抛于脑后,和太守回报,寻找无果,他还不死心,又联系到了电视台,相信这些无孔不入的记者是一定能够让桃花源再现人世的。  相似文献   

19.
《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原注为“(男女衣着)完全和桃花源外边的人一样。”但从《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中都可以看出,文中有许多线索可以间接证明桃花源内外人们衣着不同;再从陶公对桃花源的幢憬来分析,桃花源内外人们在着也不同。因此可理解为:桃花源内男女的穿着,完全像外地人(外族人)一样稀奇古怪。  相似文献   

20.
<正>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一、走进课文,感受情节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