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以否定副词和动量词组成的"不数合"、"不数里"等句式,在《三国演义》中经常用在前后具有连续性或关联性的两个行为动作之间,充当主句的时间状语,具有体词谓语性质。"不数合"或"不数里"等结构的肯定式"V数合"或"V数里"补出了在否定式中没有出现的行为动词。否定式"V不数合"或"V不数里"的补语部分,有时出现趋向动词而成为"V不到数合"或"V不到数里"。"V不到数里"省略动词后的结构"不到数里",如"不到三里"和《战国策》中的"未至百里"结构相比,两者在表达时间的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未至百里"这类结构被认为是时间短语叠合式"未VP之前"的源头之一,同样蕴含时间义的"不到三里"句式的产生则是汉语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情境表达的需要而不断丰富同义句式的一种结果。  相似文献   

2.
否定副词"莫"从上古发展到中古,在功能上发生了调整:魏晋南北朝时期否定副词"莫"用例明显增加,不仅可以用来表示一般否定,而且可以表示禁止否定.这一调整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莫"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否定副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无定代词"莫"具备了转化成为否定副词的内在因素:语义上,无定代词"莫"意为"没有谁"或"没有什么"; "莫"的句法位置有可能引起重新分析;副词的修饰限制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否定词"莫"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否定副词是汉语副词中的一个重要次类,在汉语表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先秦时期的两部重要典籍《左传》和《国语》,全面梳理两书的否定副词系统,通过对两书否定副词的描写和比较,总结了两部书中乃至先秦汉语中否定副词的特点和用法。  相似文献   

4.
否定词与语气副词共现时,语气副词必须位于否定词之前,这是一个跨语言的共性,汉语也不例外。“一定”既可位于“不”前,也可位于其后,并没有违反“语气副词〉否定词”这一语序规律,因为“一定”实际上是助动词。本文还讨论了负极性语气副词两个来源:一是表示极小量的语气副词,一是表示极大量的语气副词。它们都是由最初的量性实词逐渐语法化而形成的。负极性语气副词的两个来源的逻辑语义基础是:否定极小量和否定极大量都能够衍推出全量否定;语用基础是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在使用否定副词"不"和"没(有)"时经常会产生偏误,在教学中把"不"和"没(有)"的用法进行比较,并将二者和韩语中对应的否定词也进行比较,以便使韩国留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掌握汉语否定副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6.
程度副词"太"的否定格式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主要有"太不VP"和"不太VP".它们的句法结构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学者们对"不太VP"的句法结构的看法存在差异.通过其句法结构的比较分析,揭示其内部存在的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7.
"不A就B"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不A"和"就B","就"兼起关联作用.这个格式表示由这种否定性的条件,当然可以得出这种肯定性的结果,即假设推断关系."A,不A(否则、不然)就B",这个格式的前后项分别是"A"和"不A就B",两项则形成肯定与否定互相补充的并列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副词的归属谈词类划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这是我国语法界长期以来议无定论的一个问题。从我国最早的语法书《马氏文通》到目前为止,对于副词的归属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是认为副词应归属于实词,持这种意见的人不多,主要有马建忠、胡裕树、黄伯荣、张静等人;一是认为副词应归属于虚词,这大概是我国语法界大多数人的意见和习惯的分法,如杨树达、杨伯峻、刘景农、王力、张志公等人持这种意见;高名凯、吕叔湘等人,则把副词的归属问题先挂起来,期待解决。笔者认为,高名凯先生和吕叔湘先生提出的问题是值得深思的,也是目前我国语法界亟待解决的。副词归属于实词对呢,还是归属于虚词对呢?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都不是科学地解决  相似文献   

9.
枞阳话中有两类特殊的"得"字结构——"得得/不VP"和"不得VP"。"得得/不VP"表达的是客观环境上的许可,"不得VP"表示主观猜测,二者共存于枞阳话中但其历史来源不同,"得不+VP"在枞阳话中的出现也使它"瓜分"了"不得+VP"的一些用法。二者都表现出了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不得VP"只有否定形式没有肯定形式,而"得得/不VP"表现出的是使用频率的差异,这种不对称除了有历时的动因也与"得"语义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英语有肯定句与否定句之划分,否定句指含有否定副词not或其他否定词的句子。由于修辞表达的需要或短语、习语的固定搭配,有的否定句形式上含有否定词,但表达的意义是肯定的。英语中表达非否定意义的否定句很多,下面简要介绍几种。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是历史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美学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由此,黑格尔进一步将美分为自然美与艺术美,认为艺术美相比之下是真正的美,而自然美本身是不自由的、无意识的,所以自然美较艺术美缺乏理念、缺乏真实,但是黑格尔本人在否定自然美的同时,也无意中从反面肯定了自然美毕竟是美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不是”说     
一 关于汉语的“不”和“是”,中外学者已作过很多研究。现在,在现代汉语的教科书里和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的论著里,一般是把“不”定为(否定)副词,把“是”定为(判断)动词的。按照给“不”、“是”划定的这样的词性,“不”、“是”合用即为副词和动动词的结合。如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不[副]词,‘不’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相似文献   

13.
中性词语义偏移是汉语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包括肯定否定对举时偏指肯定这一语义偏移现象。本文尝试用语频效应理论来解释肯定否定对举的语义偏移,并探讨肯定否定对举偏指肯定对高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副词的连体用法是副词的"特殊的、二次的特征"。有学者也提到,可受程度副词修饰的体言有表示方向、距离、关系、数量等的意思,包含状态性和动作性。本文以程度副词「かなり」为例,将其分为单纯表示"程度"及可以表示"数·量"两类来探讨可受其修饰的名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副词"就"和"才"是否可以与句尾语气助词"了"共现的现象进行了考察,发现了副词"就"与"了"共现的现象比"才"与"了"共现的现象出现得更加频繁。从时间方面考虑,是由于"就"表示一个事件的实际发生时间早于预期的时间,可以和"了"共现,而"才"则表示一个事件实际发生的时间晚于预期时间,故不能共现;从语气方面考虑,"就"多用来表示肯定的语气,常与"了"共现,而"才"则用来强调确定的语气,较"了"所表达的肯定语气更加强烈,故不能共现。  相似文献   

16.
《自君之出矣》,自徐幹确立后,历代拟作不断,成为乐府诗题,形成固定结构样式。女性创作该题,从鲍令晖始,但中断一千馀年,至明末兴盛。明清闺秀诗人的《自君之出矣》创作,有继承、模仿男性文人的一面,但在第二句的否定式表达结构与非否定式表达结构,第三句的"思君如"与"不如",以及第四句的承接等方面,闺秀诗人都显示出独特的创新性。《自君之出矣》题闺秀创作的兴盛,与女性社会的进步,女性自身的发展,她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尤其对前代经典的阅读离不开,反映了女性的时代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哲学史上,怀疑论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否定的反省;它对任何哲学问题都保持缄默,对于肯定的或否定的命题以及怀疑本身都加以怀疑。实质上,它是一切都不承认的否定论,它的发展是人类“思维自旋”的圆圈式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大致经过了三个圆圈式的发展阶段,正好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怀疑论原则上是一种消极的哲学思想。但是,从认识史来看,怀疑论的发展过程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认识发展的艰难和曲折的历程,体现了认识是一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怀疑论在哲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用正题、反题、合题的三段式来表述否定之否定规律,马克思把它改造成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能否用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三段式来表述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个问题在国内外哲学界中,历来就有争论。本文从黑格尔自己对正、反、合的论述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它的改造,论证黑格尔的三段式中包含着合理的东西,三阶段的周期性是客观过程的正确概括。本文不同意那种认为多次否定、多个阶段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的观点,指出其所以错误正是把部分否定当作否定而引起的。本文也不同意用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的两段式来表述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出其错误是对列宁提出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论点作了简单化的理解所致,其结果是否认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独立的一个辩证法规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说的正说反说,肯定与否定之义,肯定与否定在语言使用中互为因果,有时肯定的句式是为了表达否定的意思,而否定的句式却是为了表示肯定的内容,并能加强语意,增强修辞效果。如:例1 您留几句回家说吧,这是人家周公馆。(曹禺《雷雨》)这是四凤为了阻止其父亲的噜苏而使用的一种委婉表达法,虽是肯定句,却是“您别说了”的否定含义。例2 无草不死,无木不萎。(诗·小雅)  相似文献   

20.
有关前置宾语后"是"的词性,古汉语领域一直存有争论。有人认为是"复指代词";有人认为是"结构助词,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根据许嘉璐先生的提示,认为是强调肯定的副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