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初入新闻之门的年轻同志,怎样才能上路快些?这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求得解答的问题。这个问题里面,既蕴含着许多老记者、老编辑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也包括着年轻同志应该知道、值得注意的道理—怎样做一个党的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道理。要克服轻视政治理论学习的倾向初做记者工作的同志,特别是刚从学校门出来的同志,最容易忽视政治理论学习。在他看来,要当好记者,最最重要的是笔杆子;只要笔头子硬,就能当个好记者。熟练地掌握写作技巧,对于当好记者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光是笔头子硬,是当不好记者的,这也是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了的。新记者要想很快入门,较快上路,首先要克服轻视政治理论学习的倾向。我  相似文献   

2.
《邹韬奋传记》是马仲扬、苏克尘夫妇在文化界老领导、老同事的鼓励和支持下,为纪念邹韬奋诞辰一百周年而精心撰写的一部传记作品。我和陈兴芜同志有幸作该书的责编,从中吸取了不少营养,得益匪浅,很想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以和读者与韬奋研究者共勉。作者马仲扬,曾在读书出版社战斗过,后在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和马列主义研究院工作,曾任《红旗》杂志副总编辑;苏克尘为首都师大中共党史教研室  相似文献   

3.
给编辑争光     
和爱好写稿的朋友聊天,有的同志总认为只要和编辑关系好,稿件就能刊用。其实,事情也不完全是这样。编辑编发稿件,也不是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而是遵循一定原则、择优录用的。倘若编辑都用关系稿,整个版面的文章质量不高,结果,领导不满意,读者不爱看,编辑也觉得脸上无光。因此,作者写稿时,应把心思用在提高文章质量上,要有一种给编辑争光的意识。 在与编辑的交往过程中,我感到编辑喜欢那些有真才实学、能吃苦、上进心强的作者。而对于写不出高质量文章又请编辑照顾的,编辑往往是一愁莫展。即使有时碍于情面用了,也不可能…  相似文献   

4.
提高写作水平,离不开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博取众长,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其神韵,得心应手,这是杜甫的经验之谈。我们一部分年轻的编辑、记者也常把“读书破万卷”作为座右铭,书读的很多,写的也不少,可就是不愿多改文章,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从当业余通讯员到专职新闻工作者已10几年的时间了,回头一瞧,象样的文章寥寥无几。后来,通过反思,觉得多读,多写之外,还要加上多改二字,会改文章才会写文章。写作首先要思维,语言则是思维的外壳,出口成章,下  相似文献   

5.
记者职业道德,是指记者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与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江泽民同志在接见《解放军报》社师以上干部时曾说过:“要讲究职业道德,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新闻工作者是教育人的,所以新闻工作者也应当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与影响。如果我们的记者、编辑自身没有好思想、好作风、好形象,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有说服力、感召力,还会损害报纸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报刊、广播、电视的编辑经常遇到三对矛盾:一是与新闻受众的矛盾,编辑喜欢的新闻稿,受众不喜欢,或者是受众喜欢的新闻,编辑却没有选用;二是与记者的矛盾,记者采写的稿件,编辑看不上眼,或编辑对稿件的处理,记者有意见;三是与上级新闻控制者的矛盾,编辑认定的好稿,有时上级扣发或上级指定要发的稿,编辑不积极编发。对同一篇稿件受众、记者、编辑、控制者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就有不同的评价,就会产生分歧,编辑怎样才能处理好同受众、同记者和新闻控制者的关系呢? 首先,编辑心中要始终装着受众,把握好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许多新闻单位中,有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中青年编辑记者在攻“文凭”。据说,有些单位参加脱产、半脱产等各种形式学习的中青年编辑记者,要占到全部编辑记者的一半以上。“文凭”要不要?有一张当然要比没有好。“文凭”代表着一定的学历,虽然学历不能绝对地等同于实际水平,但它毕竟表明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要拿“文凭”,就不能不多读书,不能不修完一定的课程。而编辑记者多读一点书总是好事,有利于提高编  相似文献   

8.
小言论写作,拟题和写文二者应该并重,不可偏废。就是说,不仅要写好文,而且要立好题。文章要写得深,首先题目要立得新。所谓“题好文一半”,就是这个道理。只有题文俱佳,方可称为好文章。所以,小言论标题的拟定,应该十分重视,不能认为无足轻重,更不能随便凑和。有的同志对立题不够重视,认为稿件寄到报社,反正编辑会帮助修改的。当然,编辑对不恰当、不理想的标题是要修改的,甚至要重做标题。但是编辑是你文章的第一个读者,“第一印象”很重要。你文章写得好,但标题一般化,编辑往往容易忽略掉,相反,你的文章有一个好标题,编辑就会被吸引住。有时候,作者的一个好标题,会触发编辑的灵感,能把文章编得更精采。  相似文献   

9.
在广播电视中,有关科技界的报道,可以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弱点:一是报道虽有,但数量不多;二是报道的可听可视性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我们的编辑部门领导、记者把科技报道视为畏途,写不出好文章;部门领导也往往不够重视。如果说“科技报道就是写不出好文章”,那也未必,要看我们的这支笔有没有本事。粉碎“四人帮”后不久,诗人徐迟同志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不就是异常轰动吗?可见,关键在于我们自己肯不肯花功夫,重视不重视。下面,就个人近几年来科技报道的摸索,说一点肤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智慧     
进入新闻媒体大门,人人都想做一个好记者、好编辑、好领导。可多变的社会现实往往叫你事与愿违,文章写不好,稿子编不好,干部当不好,群众有意见,领导不信任,自己也是一肚子怨气。文章认为,在激烈竞争的时代,要想做个成功的记者,必须开发生存资源,善用人生智慧,闯出事业新路。  相似文献   

11.
□穿上这身军装,走到哪里都是战场。□记者这个职业最经不起老,生理的老好理解,心理的老易漠视。□最该激动的年龄激动不起来.也就别指望难再激动的年龄激动起来。□年轻记者要想得很远,也不要想得太远。□年轻态是一种好心态。□年轻的触角永远是张着的,年轻的状态永远在路上。  相似文献   

12.
所谓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指记者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与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是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恩格斯曾说过:“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恩格斯这里讲的行业道德也就是职业道德.江泽民同志在接见《解放军报》社师以上干部时曾说过:“要讲究职业道德,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新闻工作是教育人的,所以新闻工作者也应当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与影响.如果我们的记者、编辑自身没有好思想、好作风、好形象,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有说服力、感召力,还会损害报纸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关于记者多读书的论题,也许有的记者会提出质疑:难道记者读的书不够多,究竟要读多少才算“多读书”、读够书?况且互联网这么发达,查找资料还不容易吗?笔者认为,人是靠思想站立的,文章也是靠思想而立的。记者的丁作不是简单的复制现实,为社会提供新闻的同时还要提供思想和知识。文章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思想含量的高低,如果记者思想没有深度,新闻报道就很难有深度,纵观许多古今中外的名篇,皆以思想的深刻、新颖、博大而流传于世。这“思想站立与深度”从哪里来呢?那就要记者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创新。  相似文献   

14.
编辑的底气     
有同志问我:"你一直在为编辑说话,到底编辑好不好当?"我说:"编辑好当,也难当.如果仅满足于做一个'上靠作者,下靠校对'的'二传手',编辑的确'好当';如果要做一个底气足、有作为的编辑,就不容易."  相似文献   

15.
王娜 《青年记者》2008,(11):74-75
2007年底,山东电视台对部分年轻记者编辑进行了一次综合素质考核,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志综合素质过硬,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政治理论知识不扎实,文字功底比较薄弱,电视新闻素养比较差等等.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电视新闻记者编辑素质养成和提高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媒体编辑要把好三关:政治关、事实关、文字关。作为基层县级电台,编辑要重点把好事实关。这是由于,一般来说,县级台现在的记者、通讯员基本也都是大中专毕业生,文字功底也不差。然而,一些分散在各个镇村、各个系统的特约记者、通讯员,或为追名,或为逐利,或为让编辑多用他们的稿件,常常故意夸大事实,这就要求编辑要重点把好事实关了。  相似文献   

17.
写新闻要抓角度,这是挂在记者、编辑嘴边的一句行话。记者为使自己的新闻稿不与他人雷同,为使稿件能在编辑手中顺利地通过,为找角度“众里寻它千百度”。而编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仅要求记者那样做,自己也绞尽脑汁追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佳境。由此,记者、编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角度抓得好,不与它稿重复,稿子就好上。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某些记者甚至偏离  相似文献   

18.
编辑与读书     
记者的基本功有两条:观察与思考。记者如此,那么编辑呢?我认为编辑的基本功也是两条:读书与思考。 这里,我先把编辑分为四类。 第一类编辑,可称为文字型编辑,亦可喻为理发师。再乱蓬蓬的“文章”,一经理发师修饰,那真叫出门尽是弹冠客,世上应无骚首人。为文章增色,仿佛画家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一名地市级党报的记者、编辑,长期奔跑在基层一线,也就成了基层通讯员零距离接触的"老师",不仅要能自己写好稿件,又要帮助基层通讯员编好稿件。如何才能帮助通讯员把稿件从内容到形式上达到完美统一,使之引人入胜。这就要求地方党报记者、编辑要对稿件进行认真思考、精心写作、细心修改及润色,提高稿件的宣传效果和质量水平。文章出彩方能夺目一个称职的地市级党报记者、编辑,不仅应该有对自己写的每一篇稿件严格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起因是这样的:最近有些刚进报社的年轻同志被分配到记者站工作,由于没有新闻实践经验,远离编辑部,他们中的不少同志感到茫然,不知采写些什么是好。当看到一道来报社被分配到编辑部同志的名字接二连三地在报纸上出现时,他们又焦躁不安。内心无不有一种艳羡之感:在编辑部做记者多好啊。有这种想法的同志,我只能说他对自己的工作还不十分了解,还没有看到驻站记者的优势,还没有体会到驻站记者在新闻一线的乐趣。本人在编辑部呆过,也驻了一段时间的站,两者比较,我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