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训诂就是解释,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有解释词义的,如《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之类的训释;有解释古书的,如古书的注解。训诂也叫诂训。《诗·关雎诂训传》疏:“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又:“诂训者,注解之别名。”训诂要运用文字、音韵的知识,所以训诂学要以文字学、音  相似文献   

2.
声训是指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的命名之意的一种训诂方式,其目的在于探求词的语源,而不像义训那样在于揭示词的所指义.因此,用来作声训的词语只是被训释词的"蕴含意",而并非其所指义,即不构成被训释词的一个"义项";声训也可以用来指明古籍中的假借现象.汉代人的所谓声训,尤其是今文经家之声训,其意往往并不在于对文字音义关系的探求,而是为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以阐发经文之"微言大义"为要务,也是他们用来阐述其哲学观点、政治学说及价值取向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史记·殷本纪》引录《尚书·高宗肜日》,并采经传异说和百家杂语对经文作了解释。司马迁博采众说有明确的原则,即符合史实者则用之。司马迁的解释亦存不足之处,经文“高宗肜日”意为祖庚肜祭武丁,司马迁误作武丁肜祭成汤;“典祀无丰于尼”,意为典祀无丰于祢庙(武丁庙),司马迁作常祀无礼于弃道,其意思尚不甚清楚。考辨司马迁解释的史料依据,并分析历代学者训释此两句经文的争议,可以认为只有依据甲骨卜辞和文献两重证据才能对经文作出确切可信的解释。司马迁的解释有不足之处,是受到当时文献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于是又认为,“训”与“诂”(或  相似文献   

5.
《毛诗诂训传》体例一致,自成体系。在训释词义、旬义时,它使用了多种训诂方式。象,以同义词做训释字,用定义的方式解释词义,通过描写来说明词义,分析词与词的关系来确定词义及对假借字的解释,等等,就它的训诂所涉及的内  相似文献   

6.
“学而有疑”作为读书学习的一种基本思想和方法,是大学师生应该熟悉并贯穿于实践中的学习常识,也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学习意识和习惯。其基本内涵为:学应有疑,疑而有据,疑而为真,疑而弥高,疑而能释。其中的“疑而为真”和“疑而弥高”,为学习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春秋三传》之一的《谷梁传》① 从解释词语入手阐发《春秋》义例 ,文中存在大量的训诂材料 ,本文试从训释实词、训释虚词、分析词序、分析词素、分析句读、分析方言词等方面对《谷梁传》中的训诂材料作一番整理 ,以见其在训诂学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9.
墨经译释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墨经定性不到位、经文复位混乱、文字训诂难以触及经意、体系解释优势未得发挥、历史解释运用难度大、文本译释与思想研究界限混淆,墨经译释面临困境种种,导致学界"百家争鸣"而读者莫衷一是。对此逐一分析,并提出经与经说协调、墨经与墨论一致、墨经与墨家思想统一的释义原则,参照墨论,对墨经进行体系解释,寻求结束墨经译释众说纷纭局面的方法论出路。  相似文献   

10.
《易传》作为《易经》的传注,大致包含两种内容:义理的阐发,文字的训释。作为先秦重要训诂文献之一,《易传》中有一些文字训诂所采用是形训的方法。这里所训之“形”可分三类:象形之形,会意之形,形声之形。形,所以表意也。所谓“会意之形”,是说会意字字素跟字义的关系是与形声字形符与字义的关系相当的,既然形声字的“形符”又叫“意符”,那么会意字的“会意”也就是“会形”。下面对《易传》的形训作一些粗略的分析。一、象形字的形训这是据象形字的字形训释该字的字义。“屯”是个象形字。《易传》训诂:“屯者,物之始生也”(《序卦传》);“屯,则柔始交而难生”(《彖传》。“屯”象草木出土.“始生”而又“难生”。就“始生”言,“屯”字与“生”字字形很接近。故《说文》云:“生……象草木生出土上”;“屯……象草木之初生。”就“难生”言,“屯”字与“生”字有一个本质区别;“生”表示已经出土,且很顺利,故其茎直;“屯”表示尚未出土,且很艰难,故其茎  相似文献   

11.
《吕太后本纪》是《史记》中的名篇,司马迁在本传中展现出超高的史家笔法。一是使用表现男性的"刚毅"之词来形容吕雉的个性品质;二是通过"互见法",记述吕雉的3次流泪,皆有功利目的,以此将人物具象化;三是通过具体描写毒害戚夫人以及"召惠帝观人彘"事件,深层剖解吕雉的狠毒之心及有负为人之母的德行;四是"太史公曰"中的论赞,显示出司马迁对吕雉当权时期政绩的"寓贬于褒"以及对外戚之祸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司马贞生平著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贞生平事迹及著述问题,为《史记》研究中一大疑案。通过考察,本文认为其生年在高宗仪凤间,武后后期为求学期,仕宦于中、睿、玄宗之世,历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等职,官终润州别驾。(史记索隐)成书时间约为开元二十年左右,他也在书成后不久去世,年约五十余岁。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展现了高超的史传艺术:一是蒙氏是秦代非常显耀的家族,蒙恬、蒙毅兄弟二人更是得到秦始皇生前的重用恩宠,但他们却死于胡亥、赵高、李斯之手,没有逃脱为将不过三代的历史魔咒;二是蒙毅、蒙恬被杀之前,反复辩解自己"无罪""无辜""无过",死非其罪,何罪于天,他们的辩白是《蒙恬列传》的着力处,耐人寻味;三是司马迁在《蒙恬列传》中仅扼要叙述蒙恬的功绩,于文中点出其阿意兴功的罪过,并通过"以客形主"的手法,对蒙毅、赵高、秦始皇、秦子婴进行或详或略的描写。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始终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历史上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维护民族独立、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高尚品德。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深厚情感和信念,也是我们积极倡导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司马迁身体力行地总结、实践了爱国主义精神;歌颂祖国统一;提倡民族团结平等;注重爱国人物的塑造;针砭时弊,忧国忧民。司马迁以自己的一生及其巨著《史记》对爱国主义的内涵作了最好的价值诠释。  相似文献   

15.
黄老学术兴盛于战国中期到西汉初期的近二百年间,出现过许多学者与相应的学术著作,但到今天能看到的却已经不多了。从司马迁父子共同写作的《史记》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带有某些黄老苗头的先期人物和黄老标本人物。因此,《史记》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黄老思想、黄老人物的载体。司马迁根据自己对历史、对社会的理解,有选择地接受了黄老思想的若干方面,并有所发展:在政治上赞赏清静无为;在经济上提出了工农商虞四者并重,以及"善者因之"的宏观管理理论;在法律上主张公平执法,权不逾法;在军事上重视战争的正义性与奇计诈谋相结合;在生死观与处世哲学方面对黄老思想有重要突破。因此,司马迁以及《史记》应该在黄老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战国策》是《史记》的重要史料来源。司马迁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人生观 ,坚持文学性与“实录”精神相统一 ,力求行文简洁通俗的原则 ,对《战国策》史料做了取舍与改写 ,使《史记》的战国史部分情文并茂 ,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细节描写是《史记》人物传记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它的效用三:以小见大,预示人物性格的发展趋势;画龙点睛,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对比烘托,以乙衬甲,展现人物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史记》人物传记撰写有史笔、文笔之别,史笔录实,文笔拟虚;细节描写性质上属评议笔范畴,是作者司马迁在积累史实资料、掌握传闻信息基础上“遥体人情,悬想事势”的创作结晶,达到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深受汉世文化精神的影响,尤其是汉儒经世治用文学观的浸润,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之进取精神为主体,兼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的治世思想,树立起文为世用的强烈责任感。表现在他的创作思想上,就是自觉地用儒家思想去观照历史,去评价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自觉地以史的述作来反映社会现实,为社会服务,为政治教化服务。另一方面司马迁因遭逢厄运,创作的目的和动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的"发愤著书"说突破了汉儒的美刺文学观,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自觉而明确地对著述寄予了深切而丰长的生命,他饱蘸血泪、满怀真情的倾诉,超越了汉儒"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教条束缚。司马迁的文学思想中既有对汉儒文学观的传承又有对汉儒文学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论赞,是附在史传后面独立出来的评语,为司马迁所创,司马迁《史记》称之为“太史公曰”,班固《汉书》,范晔《反汉书》皆称“赞”,到这知权《史通》及后代史书就大多称“论赞”,司司迁在他的“太史公曰”即论赞部分中,通过对所记人物的褒贬,鲜明而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爱情情感,丰富感受和人文关怀,同时,他的每一篇论赞都是一件元比精美,色彩斑的艺术品,值得今人玩味,借鉴。  相似文献   

20.
孔子删诗考     
“孔子删诗”一说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细读文本会发现争论起于后人误读《史记》,司马迁并未明言孔子将诗歌三千首删为三百首,而是将当时所存之诗稍去其重,刊为定本。“孔子删诗”之真相可求证于《史记·孔子世家》文本及其他相关材料,崔述《洙泗考信录》之见解颇为可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