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全能文化”在传播学中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笔者在中国期刊网电子文献资料中发现,高鑫先生等人在一篇题为《电视文化身份的多维度审视》(《现代传播》2000/4)的论文中最先提出这个名词。文章说:“大众文化并非精英文化的二元式对立存在,其胸襟具有吞吐一切文化形态的气象,所谓文化的终极必然趋向大众。因此在大众文化的缰界内,电视文化一方面更多地体现着大众精神,同时也以大众文化的豁达,熔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高雅文化和世俗文化于一炉,从而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的姿态”。此后,虽然学界基本没有对电视“全能文化”做出更深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电视纪录片是“用现代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等做校为系统、完整的报道,纪实性是其根本特点,要求以现实生活或历史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率为表现对象”,“在对生活的直接反映中揭示主题.在上述前提下,可调动多种视听因素和手段……以增强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摘自《电视研究》1995年第2期《电视新闻条目》续一)这里所说的“多种视听因素和手段”,我们理解自然包括通常所说的“电视特技”,电视特技是“使用电子特技设备对图像进行特殊处理的制作方法.电视特技可以对拍…  相似文献   

3.
1961年,当电视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媒介时,著名的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Boorstin)出版了他的一本非历史学著作,也就是后来成为传播学经典之一的《形象:美国伪事件指南》或称《形象:美国梦怎么了》①,书中提出了电视带来的四个社会文化变化:新闻的生产从纯粹的报道新闻到制造新闻;电视使英雄成为名人,公众对名人的仿效替代了昔日对英雄的崇拜;传统的理想/理念为主的思维方式被电视时代的形象为主的思维方式取代;美国建国时期的“美国梦”成了希望的幻影。这几个变化其实是密切相关的。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赋予了…  相似文献   

4.
姜卫东 《新闻窗》2011,(1):96-97
我们不能回避电视的娱乐本性,其实,娱乐是伴随电视自然而生的一种属性。加拿大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电视是人的听觉和视觉的同时延伸”。美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在其《电视与社会》一书中指出:“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娱乐性。”  相似文献   

5.
电视是生产力吗?李文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5年第7期所载任协成《论新世纪电视》一文(以下简称任文)认为:“电视应该被确认为一种新的巨人的生产力”。对此,笔者不揣浅陋,愿参与研讨。(一)科学的生产力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唯物史观的基础。邓小平...  相似文献   

6.
甘肃电视台副台长、高级记者刘炘继《电视意识论》之后,又推出一部力作《电视重构论──转型期中国电视的文化选择》(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 10月版)。该书计23万字,由如下七章构成:一、电视文化选择是价值选择二、电视文化冲突是价值的冲突;三、电视文化重构实现电视文化选择;四、电视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重构;五、电视文化在分化中重构;六、重构中的电视文化态势;七、重构新型的电视文化体系。该书立论新颖,信息量大,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感。《电视重构论──转型期中国电视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7.
诗歌与电视──关于“电视诗”的思索黄辉小说与电影联姻,音乐与电视结合,使得电影故事片、音乐电视(MTV)异彩纷呈,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需求品。相形之下,被喻为“文学中的文学”的诗歌作品被拍摄成为电视作品──“电视诗”,却显得十分的单薄与苍...  相似文献   

8.
电视,既反映社会生活也改变社会生活;电视文化,在记录文明、传承文明,同时也在塑造文明。电视文化的走向,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取向。唯其如此,“有人把以往传播手段比作常规武器,而将电视传播手段比作核武器,它的作用需要控制,否则也会引起混乱”(洪民生《中国应用电视学》序)。 然而,尽管电视文化空前繁荣,频道与日俱增,节目五彩缤纷,屏幕热闹非凡,但是,整个电视文化的品味、格调和导向却越来越让有识之士担忧。打开电视机,选题的媚俗、内容的浅簿、品位的低下、导向的偏差,比比皆是,层出不穷;江湖恩怨、宫廷内讧、…  相似文献   

9.
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莉 《当代传播》2003,(5):80-81,86
近年打开电视,观众被包围在一片真人秀的海洋中:既有外国引进的《生存者》、《夺宝奇秀》,又有本地创作的《生存大挑战》、《走进香格里拉》、《完美假期》……各式各样的人在电视镜头前展示着自己生存原色,面对这独特电视文化现象,本文从“中国化的真人秀”、“私人领域的公众化”和“游戏中的伪事件和真现实”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电视在迄今为止所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中是受众最多的。接受群众的广泛性,是电视文学社会性的深厚之根源。一部“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的《史记》,成书已近两千年,作者司马迁对其的要求是“藏之名山,传诸其人”(司马迁:《报任安书》),确实也没有寄希望有许多的读者。《史记》从成书至今,真正读完它的人数终归是很有限的。然而,《史记》一经改编成电视文学,观众远比读过《史记》全书的读者要多得多。不过,电视文艺的形象化的播映,是比苦读文字原书要浮光掠影得多,但也要少费时间、轻松愉快得多,所以,从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1.
彭飙 《新闻世界》2004,(7):44-45
从2000年年中起.欧美各大电视台掀起了一股电视“真人秀”节目(Reality TV)的热潮。随后也开始在大陆电视台点起星星之火,并且大有燎燃之势,在引进国外的《生存》、《夺宝奇秀》等节目的同时,我们本土的电视工作也创作了像《生存大挑战》、《走进香格里拉》、《完美假期》、《飞越新三峡》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电视  相似文献   

12.
自2000年年中以来,竞技生存类型的节目在欧美电视中悄然兴起。所谓竞技生存节目,也称“真实电视”或“真人秀”,它是泛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全程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因为其制作成本低廉,参赛者都是普通百姓,同时由于其创造出的惊人高的收视率带来的高额广告收入,使“真实电视”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节目类型之一。 在美国CBS电视台新近推出的《老大哥》(Big Broth-er)节目中,十位背景不同、性格各异的选手住进安装有28台摄像机,60个麦克风的屋子里,进行封闭式的共同生活。不管是洗澡,…  相似文献   

13.
黎霜 《新闻界》2002,(5):33-34
电视批评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必须选择和确定一个好的批评对象,即是说,选题要好。好的选题一开始就赋予了电视批评成功的基础,一旦选题错了,“那你所展开的批评就意义不大,或者根本没有意义,也就谈不上批评所产生的社会效益”(1)。那么,什么样的选题才是好的选题呢?就电视批评的研究范围来说,大到整个电视文化,“包括了人类电视现象的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社会积淀”(2);小到各种具体的电视节目以及同节目相关的电视文化现象、电视文化思潮。电视批评的对象无论大小,都脱离不了电视文化的圈子。而电视批评本身就是一种文…  相似文献   

14.
一“真实电视”亮相中国从2000年中起,欧美各大电视台掀起了一股“真实电视(Reality TV)”的流行风潮,同类型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推出。如《老大哥(Big Brother)》、《阁楼故事(loft Story)》、《诱惑岛(Temptation Island)》等,目前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于2000年5月推出的《幸存者(Survior)》风头最劲,而且这股真实风正在登陆中国内地,2001年8月5号,中央电视台二节套目颇受欢迎的《地球故事》栏目也为《幸存者》节目所代替,而国内一个名为《走进香格里拉》的野外生存节目显然是《幸存者》中国版。“真实电视…  相似文献   

15.
电视作为一种传媒,一种文化形态,以其特有的魁力和其自身的兼容性,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形成了一种全民的电视文化形态。电视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反映生活,为人民群众提供新闻、科学知识、文化娱乐等各种服务,其影响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了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梦想。电视作为一门形态艺术,在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以最初的简单形态走向多元化的时代。 一、电视的“纪实”性 1992年随着《东方时空》栏目的出现,人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节目,那就是《生活空间》。它以纪录片形式,真…  相似文献   

16.
以电视批评著称的李幸先生在《告别弱智:点击中国电视》一书的封底有一段话:“如果电视没有批评,不是因为它太霸道没人敢吭声,便是因为它太傻了没人搭理它。”笔者认为,电视如果缺乏正确的批评和批评方法,不是电视创作者“弱智”,就是电视批评者缺少自知之明。为促进电视批评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良性互动,重构其批评逻辑势在必行。笔者认为,电视批评内在逻辑的构建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深刻的文化内质分析而非简单的道德价值评判。“电视批评是一种文化选择,这是一个现实的电视实践问题。它具体表现在电视媒体宏观政策法规的调整和…  相似文献   

17.
电视的“媚俗” 其实无论我们鄙视与否,媚俗都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逃避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可能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好比庄子的“因是因非”。 在公众面前,所有沉重的抗击在有所着落的同时就无所着落,变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为大众文化的舵手,电视正视了媚俗,以其即时性(瞬间满足)、实用性(感觉刺激)、零散性(拼盘风格)、模式化(机械复制)的面目投众所好。比如广告,即以刺激欲望、美化形式、许诺幸福的方式将文化与工业紧密联系起来,又比如世界最大的音乐电视台美国的MTV在其给二亿受众虚假的宣泄、安慰…  相似文献   

18.
2006年英国第4频道推出观众可以选择剧情发展的电视剧集,每集最后提供故事的两种发展方向让观众投票,并进一步设想让观众通过手机短信提供故事发展方向,多次播出,称之“互动电视”(Shapeshifter TV)。今年初,芬兰一家广播公司首次在《浪漫爱人》(Accidental Lovers)实践了这种“Shapeshifter电视”的构想:观众用短信来谈论对故事的看法,系统对短信进行数据分析之后,对电视剧的旁白、字幕和场景做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受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信息的接受,他们同时也是信息的反馈,在信息互动的过程中,受众不总是被动的,他们也常常反过来影响传的认知和行为,电视娱乐节目的受众也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有了长足发展,经历了综艺节目(如《正大综艺》)、游戏节目(如《快乐大本营》)、益智节目(如《幸运52》)、“真人秀”节目(如《生存大挑战》)等若干阶段。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除电视娱乐节目制作人自身努力之外,电视娱乐节目的受众也功不可没,受众通过收看与评价影响了电视娱乐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电视购物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始探讨前首先要为电视购物定性。直复营销是以盈利为目标,依托个性化和大众媒介而非以个人方式(如电话)向目标受众发布信息,以期获得对方直接回应(咨询或订购)的社会互动和管理过程。直复营销的定义有许多种,其中最具权威性当属美国“直复营销协会(ADMA)”的定义:直复市场营销“是一种互动的营销系统,运用一种或多种广告媒介在任意地点产生可衡量的反应或交易。”电视购物是通过电视媒介向消费推销商品,其中主要的推广形式就是电视广告,广告可以由电视行销的专业公司或是专业广告公司制作,聘请知名人士(如专家、明星)在广告中形象代言推销该商品。可以说电视购物是直复营销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