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0年初,经过四校合并后的新浙江大学档案馆,在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作出了搞特色档案、发挥浙大名人荟萃的优势,建立"浙江大学名人档案",提高浙大档案知名度的重要决定,并把收集的目标和建档对象首先放在"两院院士和著名高龄教授上".我省目前唯一健在的一级教授,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陈鸿逵被列为浙大首批名人档案建档对象.  相似文献   

2.
出杭州城西行不多远,秀丽的苕溪畔座落着一座古朴的小镇,这就是晚清因发生过杨乃武与小白菜之奇案而闻名于世的仓前镇.老街中段,古运河北岸,有一处复原了的清式民居建筑,谙熟地方史的人们或许会从东首穿堂甬道旁那块刻着"扶雅堂"字样的界石得知,那就是我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民主革命家和思想家章太炎的故宅.  相似文献   

3.
1937年9月至1940年2月,浙大师生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行程五 千余公里,进行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军”长征,最终选择了遵义和湄潭作为浙大新的落脚点.浙大在竺可桢校长的领导下,筚路蓝缕、弦歌不绝,在艰难困苦中屡创科研佳绩,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相似文献   

4.
在浙大农学院一幢绿树怀拥的宿舍小楼,我们找到了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博士生导师沈德绪教授.沈教授带我们进了他的书房,只见15平方米的书房里整齐地排列着8只大书柜,一排排贴有标签的档案盒整齐有序地立在里边,标签上醒目地写着"科学研究"、"教材著作"、"论文手稿"、"评审意见"、"出国访问"等.  相似文献   

5.
一代文学大师、著名学者、教授梁实秋,1923年清华大学毕业赴美研习英语和英美文学,1926年回国后曾在南北数所大学执教.1930年8月至1934年8月任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①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尽管只是短短的四年,但他对在青岛四年教授生涯印象难忘,在其晚年所写回忆性文章和散文中盛赞被他称为"君子国"的青岛和工作四年的国立青岛大学和国立山东大学,如<忆杨今甫>、<忆青岛>、<忆青大念一多>等,都与位于青岛的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的生活有关,字里行间,充满留恋.  相似文献   

6.
山东大学创建于1901年,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我国第二所国立大学.100多年来,历经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几个历史发展时期.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山东大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7.
日本大学图书馆职员的培训和再教育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组织进行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由文部省、国立情报研究所、国立大学图书馆协会、国立大学等机构承担的国立大学图书馆职员培训体系。同时,各个培训项目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图书馆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身。以日本国立大学图书馆"中坚职员"的培训为出发点,详细介绍了日本全国性的大学图书馆的培训项目,并阐述了法人化改革后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8.
庚子赔款之后,美国出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考虑,先后两次退款于中国政府,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便是当时美国退款的历史产物,并设立专门机构管理退款.1925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与中国教育部协商订约,决定合办"国立京师图书馆".之后依教育部令,京师图书馆改为国立京师图书馆.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9.
遍览后人纪念马一浮先生的文章以及浙大校史,均着意讴歌马先生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并用较大篇幅来叙述浙大敦聘马先生的困难及他与浙大的短暂缘分,却鲜有笔墨详细记载马先生离别浙大时的情景,即便述及,也多有差错。  相似文献   

10.
正共和国浙江大学首任校长马寅初次子马本初是我在浙江大学的学长,他1926年2月出生于北平,1948年浙大机械系毕业。作为中国人民抗日老战士,2015年共和国颁发给他"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马本初投笔从戎勇赴国难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进入浙大读书的前期。马本初在1927年6月随马寅初由京赴杭州,在浙水之滨度过了童年,1938年1月,因避战乱,举  相似文献   

11.
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内中轴线西侧有两座古朴典雅的四角攒尖顶碑亭,亭中各矗立着一通高272米,宽1.14米高大厚重的碑石.双碑碑帽前后均刻有腾跃于黄河巨浪之上的双龙石雕,方形碑座的四个侧面亦刻有腾龙浮雕,碑文楷书字体工整,堪称书法佳作.虽历尽沧桑,碑石稍显斑驳,但大部分字迹依然清晰.这两通"贡院碑"之所在正是清代河南贡院旧址.一、贡院嬗变——追忆逝去的时光中国的贡院始置于唐代.唐人李肇在其《唐国史补》中说:"开元二十四年(736),考功郎中李昂,为士子所轻诋,天子以郎署权轻,移职礼部,始置贡院."从此贡院就成为科举时代考试贡士的场所.  相似文献   

12.
作者所在的"日本藏西夏文献整理研究出版"课题组通过调查表明,位于日本大阪市的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共收藏有4件西夏文献资料,而与本项目合作者之一的西夏学者荒川慎太郎博士曾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并于2003年发表了题为"关于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所藏中西亮先生的西夏文藏品:<圣胜慧彼岸到功德宝集颂>残片"的研究论文.本文对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编译介绍.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人完成了数字符号1到9的发明.此时还没有0。"0"的出现,是在1到9数字符号发明一千多年后的印度笈多王朝。刚出现时.它还是用点来表示的。至于何时由点转为圆,已无从考证,但在公元876年.人们在印度的瓜廖尔地方发现了刻有"270"的石碑。  相似文献   

14.
早期清华图书馆曾几易其名.在近年来出版的一些相关书籍中,对此问题的记载,与早期文字档案材料记载出入甚大,异议颇多.笔者通过认真研究认为,清华图书馆最早建于1912年,称"清华学校图书室",1916年暑假以后,改称"清华学校图书馆",1928年改称"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1929年1月开始,图书馆对外往来文书,正式使用"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印章.  相似文献   

15.
“久封吴王剑,今执孔子鞭”。1999年3月底,著名武侠小说家、报人、学者、社会活动家金庸,走马上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一职。此番在浙大近两个月里,他会老友,看亲戚,多次与师生座谈、讲学,他的言行成了浙大校园里最热门的话题。不久前,当他悄然暂别西子湖时,师生们的惜别之情溢于言表,纷纷企盼“金大侠”早日再回“西子湖”。金庸成了校园的“秘密”人物 金庸出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一职的消息,是人大代表、浙大校长潘云鹤在今年2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向新华社记者披露的。在浙大为金庸举行受聘仪式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图书馆,其前身是京师图书馆,发展自中国500多年前的明代皇家图书馆"文渊阁",其珍藏了许多稀世罕见的典籍,其中有极少数还可以追溯到13世纪南宋宫廷中的藏本,有不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1928年,国民政府在北伐成功后将北京改为北平,同时将国立京师图书馆改为了国立北平图书馆.当时南京政府下设了大学院主管当时的教育及文化,并下令发布将京师图书馆改为北平图书馆.1931年前后北平国立图书馆的建设有着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瓦房店市一座明代墓葬中,发掘出两方雕制精美的龙凤砚.揭开砚盖,考古工作者惊奇地发现,沉睡在地下五六百年的两方砚台,当年盛在砚池中的墨汁,仍能濡湿毛笔笔尖.砚底清晰刻有"白云寨制砚"五个字.  相似文献   

18.
投笔从戎 东渡扶桑 蒋百里,名方震,乳名福,晚号 "谵宁",浙江海宁硖石镇人.1882年10月13日,诞生于邻县海盐.祖父蒋光煦(字生沫)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拥有藏书楼"别下斋",收藏珍笈10万卷,刻有《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两部传世.  相似文献   

19.
刘国钧任职国立西北图书馆时的业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创建国立西北图书馆、"三个中心"的办馆思想、地方文献的理论与实践、创办学术刊物、成立兰州市图书馆协会等5个方面,概述了刘国钧先生任职国立西北图书馆时的业绩及其对甘肃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参考》2013,(9):27-28
浙江大学出版社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出版"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大学社的原创出版优势和所依托高校的学术资源优势,创新思路,探索出了一条有着鲜明特色的国际学术合作出版"走出去"新模式。一、立足服务高校发展,不断提升对出版"走出去"的认识1.服务科研需求,试足出版国际化作为浙江大学全资公司和部门的浙江大学出版社,服务学校科研发展、推动学术国际交流一直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浙大社多年来一直坚持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