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进华  黄倩 《今日科苑》2010,(4):255-255
行为人主观的认识与客观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在刑法上我们称之为认识错误。根据错误是关于事实本身还是关于行为的违法性质,可将错误分为事实的错误和违法性的错误。其中事实的错误包括构成要件的错误,也包括违法性的事实(或违法阻却事由)的错误,还包括期待可能性的错误;而违法性的错误是指行为人虽对事实本身有正确认识但对行为的法律评价(是否违法)发生错误。本文对这一规则的不同的理论依据进行了阐释,并结合实际对不知者不罪规则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2.
为排除适用本身违法规则,生效裁决书错误认定不构成搭售之事实;在适用合理分析规则时,竞争效果分析偏于模糊。论证逻辑性不强,结论说服力不强,反应审理法院先定结论而后论证,旨在维护专利池许可的合法性。司法审查折射立法态度,影响着行政审查,共同形成了宽松的审查氛围。当前我国尚处于专利滥用规制初期,要以相关指南制订为契机,建立健全专利池审查模式、审查方法、信息披露机制等,推动强化行政审查、司法审查"落地"。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经济适用房申购过程中的骗购问题,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审核方和行为人之间的博弈模型,考察了在《住房保障法》出台、现有制度中引入提高骗购违法成本这一措施后,审核方和行为人之间的演化方向。证明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引入,提高对行为人骗购的违法成本措施之后,能有效控制目前较多的经济适用房骗购的现象,提高制度本身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无效合同的违法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同的违法性是确认无效合同的主要标准。违法的范围法律虽已明确规定,但实践中争议较多。合同行为包含多种法律行为。合同违法的范围和种类的研究,有利于无效合同的认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现有的规则理论进行分析,指出由于专业、研究志趣以及关注重点不同、时代变化等诸多原因,过去对规则和制度研究的视野、方法和理论起点都在规则和制度特殊的层面,而对规则和制度本身具有的、抽去具体内容所剩下的具有普遍性的一般性质,研究并不多。因而,现有的研究结果忽略了规则本身的内在属性及其内在作用结构,据此制定的规则和制度带有内发的缺陷性。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规则一般性质的分析,构建了规则单元微观的基本结构模型,指出规则单元也是一个完整的规则,它包括行为分类、对行为的监测、对监测行为的判别及约束等。并提出建立规则时要求:规则约束的行为必须线性可分并具可测性。  相似文献   

6.
"过失杀"是唐律杀人罪中主观恶性程度最轻的一种,其含义是行为人无杀人之意思而致他人死亡,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非故意与未预见。具体地说,唐律中的"过失杀"包含了两类行为:意外致他人死亡与轻微过失致他人死亡。"过失杀"的科刑原则为"以金赎刑而不科真刑",此种"赎铜"兼有刑事法上之刑罚与民事法上之损害赔偿两种属性。但尊长犯卑幼"不用赎",法律免除刑事责任,律中所言"勿论"、"无罪"、"不坐"皆是;卑幼犯尊长"不准赎",律中视具体情节科以徒、流、死之真刑。通过"过失杀"科刑的原则与例外,体现出的乃是唐律对以尊长为中心的家族名分制的认同与维护。  相似文献   

7.
吕娟霞 《科教文汇》2010,(31):74-75
自周小兵(1992)试析"不太A"后,关于"不太"、"不大"、"不很"、"不怎么"一类词的研究相继出现,但我们认为以往学者对"不怎么"与其他"不太"类副词的区别研究还不到位,对于这类词构词方式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次,关于"不太"类副词与程度副词"有点"的区别研究还不到位,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今年6月26日,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草案中,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对妇女进行性骚扰”;“对妇女进行性骚扰,受害人提出请求的,由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性骚扰”终于上升到了立法视野。这是在我国立法史上,第一次对性骚扰行为说“不”。  相似文献   

9.
杨军 《科教文汇》2010,(23):55-55,64
导学是教学活动主体性组成部分,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导"与学生向教师的"学"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基于导学实践建构导学框架,是在颠覆"教材中心论"、"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性重构,而这种重构包括思想层面导学理念的建构、行为层面导学流程的建构以及制度层面导学规则的建构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信息》2013,(24):139-139
话哈佛学者、TED演讲人带你探知"事实"如何"失实"。 《失实:为什么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有一半可能都将是错的》中,哈佛大学学者阿贝斯曼进一步扩展了《思考,快与慢》和《黑天鹅》中阐述的思维的不可靠性、世界的不确定性等主题;通过对大数据的探究,讲述了"绝对知识"到"虚假知识"的相变。《失实》有助于我们在接受认识不准确、有局限性这一事实的同时,不断发现测算世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人脑是迄今所知宇宙中最复杂的物质,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承担者。脑科学的根本任务,总体上看,就是要在传统的脑医学、心理学等知识基础上,采用新兴技术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哲学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大脑的微观解剖结构,考查各结构部分的功能差异及协作规则,进而对人类理智的实质和规律作出系统分析。从早期关于人脑本身的朴素猜测,到当代新崛起的认知神经科学,对人脑机能等的认识已越来越清晰。这些研究的深入,使得人脑由"自在实在"逐步走到了"对象性实在";而不断解构人脑的"科学实在"的地位,则是脑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三次要案的公开审判 1936年7月29日,中央书记处向各地组织下达了联共(布)中央《关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革命集团恐怖活动》的密信,揭开了大清洗运动的序幕。密信以靠拷打逼供取得的口供为依据,列述了托、季直接勾结实施恐怖活动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一、《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不良影响"条款的适用《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规定,"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其中的"不良影响"通常被认为指的是标志"本身"的不良影响,而非"注册行为"或其他情形所导致的不良影响。这一理解意味着,具有不良影响的标志无论任何人申请均无法获得注册。如指定使用在酒类商品上的"华案佛"商标,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秩序行政逐渐向服务行政转变,行政事实行为的发生越来越频繁。由于行政事实行为随处可见,所以就不免会出现行政事实行为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因此,认识、把握行政事实行为和及时规范行政事实行为就显得极为必要。为此,本文作了一些不成熟的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王刚  国海涛  李立冬 《科教文汇》2008,(23):241-241
传统的语言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方法上,主要是定性研究,注意普遍性规则,忽视特例;重描写而轻形式。这种研究当然是必要的,今后还要加强。而中文信息处理所需要的,是针对“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要对一定量的语言事实作穷尽性定量研究;既要通例(普遍性规则),也要对特例(不合规则的事实,哪怕只有一个)作出规则性的说明。以大量鲜活真实的自然语言为对象、以词句为单位、以人工智能为目标的语言学研究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中人与机器相互沟通的关键,而这一研究的基础就是对汉语词法、句法和语义、语用规律的认识。只有语言学提供了足够的规则和分析,才能建立起计算机的“知识库”。目前语言学可供计算机利用的成果还不多,尤其是计算机最急需的语义学,这已经成了我国中文信息处理事业的“瓶颈”。我国在语义研究方面的成绩比其他方面要少得多,但从西方借鉴来的不少语义学理论的应用却很广泛,在实际应用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秋水 《百科知识》2010,(14):8-9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中界定的公民健康素养包括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基本知识和理念,二是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三是基本技能。这些内容一共有66条,简称"健康素养66条"。  相似文献   

17.
故意犯罪的实行行为着手理论,解决的是未遂与预备的界限问题.着手判断是事实评价,更是刑法的规范评价,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德日刑法理论主要存在形式客观说、实质客观说和综合说之争.本文提倡实质客观说,即客观上,依据刑法分则具体规定考察行为对犯罪客体是否造成盖然、紧迫的实质危险.且实质危险需借助客观辅助手段,如与犯罪客体的时空距离、后续具体侵害方法、不存在偶然因素阻断等进行判断.主观上,以一般人标准考察行为人的全部主观计划.其中,主客观内部关系中,以已发生的实行行为为立足点,行为人主观故意必须通过行为实现表征,避免主观归罪.  相似文献   

18.
郝建强 《科教文汇》2011,(22):99-99,202
本文是作者在学习版本学与目录学时的一些自我发现。主要有关于"学"、关于"明本"、关于易错的人名、关于刻书人的态度、关于"页"的错误等。  相似文献   

19.
元极学的学术体系包括元极学的思维观、元极图学说、元极认识论、元极(修炼)方法论和元极功法五个部分。元极学的思维观以唯物、辩证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世界。元极图学说揭示了宇宙的物质本原及运动、变化规律,剖析了性与命的本质。元极认识论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不仅适用于人体本身,而且在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天的各种关系中发挥作用。元极(修炼)方法论是对元极功法修炼规律的概括性总结,效用可推而广之。  相似文献   

20.
事实认定是专利审查中经常遇到的环节,需要给与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常见的对事实认定错误类型,然后结合具体的案例分别介绍了常见的新颖性/创造性、超范围、不清楚方面的事实认定错误,并对各案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最后基于审查实践中反映的一些事实认定错误类型,,如何尽可能的做到客观、正确的进行事实认定,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