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丽 《青年记者》2007,(14):78-79
读者每天都会阅读到许多报纸,每当手中拿到一份报纸后,最先吸引他们眼球的莫过于版面中的新闻照片,有些照片新闻性强,生活气息浓,有价值且富有冲击力,往往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好的照片被读者认可,给版面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见报后既有影响力,又有吸引力;既能留住读者的视线,又能对版面起到美化、衬托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丁时照 《新闻知识》2005,(6):47-48,46
因常值夜班,得以有机会先于读者阅览本报记者的诸多稿件。当看到许多得之于生活一线的生动事件为本报同仁所猎获时,一种兴奋感动油然而生,处理起这些稿件就格外小心翼翼,或发在重要位置,或加框突出之,犹如己出,生怕记者有明珠暗投之恨。  相似文献   

3.
"新闻线人"黄兴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0多岁的老黄,是个地道的成都市民。精悍利索,衣着整洁,说话快且嗓门大,脑瓜灵活。一看就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果然如此——“管闲事”初尝做“线人”甜头在亲戚朋友和同事的眼中,老黄是个管得宽的热心人。用成都话说叫“十处打锣他九处在场”。那里发生了什么事,他不仅爱凑热闹,还喜欢当“包打听”。1991年的一天,他骑车去看父母。路经一心桥横街时,见这里街道污泥淖水、坑坑洼洼、还没路灯,行人路过这里是怨声载道,自己也曾摔过跤。这次他不能熟视无睹了,一时热血挥笔写了一篇情况反映投给《成都晚报》,没想到很快就变…  相似文献   

4.
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喜新厌旧”是其共同的特点。作为基层通讯员,怎样才能对准胃口,采写出鲜活的新闻作品呢?从事了21年的新闻报道工作,“摸爬滚打”中也算看懂了一些“门道”,悟出了一些“道理”。刚爱上新闻写作时,“装进篮子便是菜”、“比着样子画猫猫”的活儿也白干了不少。农村的春播、夏管、秋收、冬储,企业的开工、上马、革新、效益,见啥写啥。乡里、村里、社里开大会我就导语“讲政治”,“乌纱”大排队,讲话一二三。稿件寄出,如石投海。心里暗骂“这帮编辑水平真臭”。不停地采写,不停地埋怨,一直怨到1…  相似文献   

5.
1月21日出版的《南京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老汉街头见到女的就脱裤子》的社会新闻,说连日来新街口中山南路常有一名怪癣的老头出没,60多岁,只要一见到女性就追上去,然后脱下自已的裤子,令广大女性深感尴尬和恶心,警方也对这个怪老头颇感头疼。接下来又详尽地报道了几次怪老头“见到女人就脱裤子”的场景……  相似文献   

6.
王寒清 《青年记者》2007,(14):67-67
“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孰是孰非,是时下争论不休的问题。有观点认为,新闻策划可以,但策划新闻不可以。也有持反对意见的,并且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笔者对此的看法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南京的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将新闻之眼投向了社会新闻,从贴近性的角度看做得不错。但也有一些新闻做得有些出格了。比如“暗访卖淫女”的节目,将记如何与卖淫女接头、商谈、及卖淫女脱衣的镜头详细的呈现在了银屏上:比如“中介里的争端”的节目,将争议双方的对骂、对打,甚至连滴落的鲜血都给了特写性镜头。这样的新闻看了让人有种不适感,有些群众将之怒称为“新闻三级片“。  相似文献   

8.
“如果上帝逼迫我在新闻与人之间必须做一取舍。我宁可不要新闻,哪怕这条新闻有翻天覆地的传播力量。“若干年前。曾有一位记在一篇章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9.
张燕 《新闻与写作》2001,(12):22-23
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开放程度逐渐加大、人们交际范围越来越广的今天,生存需要早已被满足,随之而来的是对情感的热切渴望。 在这种情况下,1999年9月,南阳晚报社领导大胆作出决定:继“24小时新闻热线”之后,再开通一条“情感热线”,锁定恋爱、婚姻、家庭。同时决定由我做女主持人,专刊部几名男同志轮流做男主持。 9月25日,我们在报纸上发了一则小启,将热线值班时间定于每周一、三14:30至17:30。但一连好几个星期过去了,一个电话也没有。有人说,报社办这种热线根本不行,你们编辑记者是干新闻的,不…  相似文献   

10.
身为媒体人,看到媒体在普通百姓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然感到高兴。但是,从整个社会来说,对于媒体记超越自身角色、“越位”帮忙的现象,还是感到了隐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在目前新闻报道中,确有少数记者、通讯员、为了能使自己写的稿子产生“轰动效应”,不顾真实的真实性,任意“乱包装”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稿子一经见报,群众意见很大,极大地影响了报纸在读者中心目中的可信性和权威性。例一:无中生有。前年,某县一个乡镇召开科技兴镇表彰大会,该镇邀请来一位市报记者进行采访报道。这位记者来后,只是和镇领导交谈了一会儿就走了,从未到会议现场。不久,这篇稿子先后被省、市两家报纸采用,见报稿中却出现了实际根本没有的“披红挂彩胸佩红花”“被喧天的锣鼓迎进镇政府”等诸多不真实的情节,不…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新闻报道工作已越来越受到各部门、各单位的重视,大多设立了相应的部门,并指定专人负责新闻报道,称从事这一工作的人为新闻干事,报社则称之为通讯员.笔者就职于杭州市环保局宣教中心,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3.
新近当选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的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撰写了不少新闻传播学论文,并屡屡获奖,其中包括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上海新闻论文奖一等奖。近日,在第5届上海新闻学术年会上,他谈了自己学习、思考、写作的心得,给人以有益的启迪。本刊在此予以刊栽,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人民群众是新闻报道的主体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5.
宋洪昌 《青年记者》2007,(12):47-48
新闻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也会成为“旧闻”。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的眼里,有些“旧闻”就不仅仅是过时的新闻,而是宝贵的新闻信息资源。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就会被赋予了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这种利用旧闻而展开的新闻策划,可以称作从新闻中找新闻,是对既有新闻的“深加工”,或者说是对新闻的二度开发或者再利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于2001年10月 15日至21日在上海成功召开的第九届APE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及系列会议,吸引了国内外3000多名记者,各路好手都希望在这场新闻大战中一显身手。但由于APEC按惯例是“关起门来开会”,会场除了允许摄影记者会前拍照几分钟外,一概谢绝记者听会和采访,加之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后,大会加强了安保措施,记者要接近与会领导人和其随从人员决非易事,因此,对3000名记者来说可谓遭遇“新闻真空”。如何在这种“新闻真空”里生存并力争超人一筹,确实给记者一个极大的挑战。 作者作为北京晨报记者…  相似文献   

17.
“新闻线人”又称“新闻报料人”,有学把“新闻线人”定义为“通过提供新闻线索而从新闻媒体获得报酬的人”。在我国,“报料”最早兴盛于香港,称为“爆料”,这一词在内地首先为广东媒体效仿,并很快为北京、上海、南京、长沙、成都、深圳、武汉等地的媒体接受。而央视的焦点访谈则是较早受惠于“报料”的栏目,在其播出早期,依靠“报料”,挖掘出大量有重大价值的新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2000年12月30日,我发在永州日报第三版上的一条新闻特写《“异蛇村”农民三审“十五”计划》,今年频频“中彩”:先是以最高票获2000年度永州日报好新闻一等奖,继而接着拿回了湖南省市州报好新闻、湖南省好新闻、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三个一等奖,并正在参加“湖南新闻奖”的角逐。然而,知情的人都知道,这条稿子在发表时并不顺利,它能获奖,纯粹是我百折不挠“争”来的。永州,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人物———柳宗元,1200年前,他在愚溪河畔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近年来,永州的“异…  相似文献   

19.
主流新闻的"软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流新闻是主流媒体的努力方向和市场卖点,它是高级的严肃的媒体报道的新闻产品,这些媒体报道严肃,深入.信誉卓著.社会地位很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现象探析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近年来,以湖南经视都市频道《都市一时间》,江苏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南京台新闻综合频道《直播南京》,安徽电视台经济频道《第一时间》等节目为代表的一批关注百姓生活、反映百姓生活的新闻节目在收视率和社会反响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电视界出现了“民生新闻”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