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革命+恋爱”小说中,身体书写为我们理解这一类型小说的丰富内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革命需要身体来进行.身体需要革命来运动,身体与革命是两个互动的因素。身体有着无法被革命话语压抑的言说与诉求。革命叙事不仅对身体进行新的规范,而且生硬得扭转身体的欲望,僭越了身体。  相似文献   

2.
在“革命 恋爱”小说中,身体书写为我们理解这一类型小说的丰富内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革命需要身体来进行,身体需要革命来运动,身体与革命是两个互动的因素。身体有着无法被革命话语压抑的言说与诉求。革命叙事不仅对身体进行新的规范,而且生硬得扭转身体的欲望,僭越了身体。  相似文献   

3.
叶弥对丁玲用革命话语遮蔽女性身体受辱的还原,张爱玲、铁凝对革命中女性身体悲剧的反省和揭示,严歌苓对夏衍用民族观念遮蔽妓女爱国的颠覆。同一母题却出现不同的叙事,既可看到女性话语对男性话语的反叛及女性话语的进步,又可看到男性话语对女性身体的控制及女性身体的悲剧。女性身体总是男性欲望化的对象,被革命话语和男性话语所控制。  相似文献   

4.
身体具有话语与表述功能,这类话语与通常意义的话语不同,它更多地与“潜意识”相关联,更能表露人类的真实想法.可见,身体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因此,在具身认知的框架内,本文着重探讨了三个问题:一、身体能够叙事;二、身体叙事能够影响认知;三、身体叙事类别研究.在类别域中又划分了三个层次:身体叙事能产生与会话不同的信息、身体叙事能完善叙事“语境”以及身体模拟能影响认知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伦理叙事中,身体与欲求、理智、灵魂、自我、他人纠结在一起形成一个话语织体。其中,身体是西方伦理话语建构的“结”,是我国伦理话语建构的“根”,是德性的诞生状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初的土改运动是一场身体的革命,身体不仅是革命的载体,还是革命的主题。在身体之伤的回忆与解读中,基层干部利用政治与道德的"互化"方式,让农民在"具身性认知"的场域中认清了地主的双重劣根性。对地主施加的身体规训一方面达到了"人之再造"的目的;另一方面也释放了农民的革命热情,凸显了人民政权的合法性、权威性。权力对身体的分类操控加速了认知模式的更迭和乡村社会的整合,在革命的视域下,承载着丰富象征意义的身体成为构建政治认同的重要媒介。身体与革命互动共生,合力推动着新乡村治理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身体在历经长期被规训、被遗忘的悲剧性历史命运之后,终于成了学术研究的一个焦点,身体"话语"成了强势话语。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对身体问题的关注不仅应表现为将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更应该确立一种全新身体观,并据此反观当下教育中的身体。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肉体享乐盛行的现实背景下,教育必须承担起理性观照身体的重任,使青少年对身体保持一种敬畏。  相似文献   

8.
甘浩 《涪陵师专学报》2013,(3):31-35,134
《白鹿原》的艺术独特性之一,是侵入了中国文化版图上一方历来被视为禁区的领地———私密的身体。在田小娥的性爱叙事、白灵的革命叙事、白嘉轩的道德叙事中,身体都受到了第一位的、强烈的关注。身体,在《白鹿原》中已经被打上标记或符号,在每一个能指背后都暗含着特定的所指信息。这些经过欲望与时间考验的身体故事,都是《白鹿原》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白鹿原》的叙事才五彩缤纷,《白鹿原》的艺术才更具独特性,《白鹿原》的故事才有可能流传得更久更久。  相似文献   

9.
张苹 《文教资料》2009,(8):26-27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抛弃了理性,将身体话语置于作品的中心位置。作品无论是主题还是叙事风格都是从身体出发。本文尝试分析《香水》这一特殊文本,解读出其中的身体话语。  相似文献   

10.
身体不仅仅是身体本身,还是身体话语的媒介和权力使用的肉体.在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中,诸多女性的身体参与到了作品的叙事中,其中,驯服的身体、趋同的身体及反抗的身体的具体叙事,体现了福柯权力与规训理论中权力对女性身体的规训及权力内部的反抗,反映了男权文化下女性的他者地位及她们的不满和诉求.  相似文献   

11.
从《已故上校的女儿》看曼斯菲尔德的叙述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短篇小说的题材、写作手法、语言形式等方面都作了大胆创新 ,形成了一种具有散文诗式的小说体裁。叙述时间、叙述角度转换和叙述语言是她创作技巧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赋是中国文学独有的文学样式,赋体叙事研究随着赋体文学研究的复兴而逐渐发展,也是赋体研究逐步深入的重要表现。综合学术界相关成果,可以看到赋体叙事研究在其文学体式影响、汉赋、唐赋及俗赋等若干点上有了初步成绩。以赋的文学成就来比照,汉赋叙事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尤其显得不足。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的《西江月》二词,以全知视角,塑造主要人物贾宝玉的性格,以小见大,从中分析其沉淀于中国历史文化当中的潜藏的叙事模式;《红楼梦》中的五首柳絮词,代入了"隐性作者"身份,词之风格、文采与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之性情才华相切合。词的叙述视角多变,叙述语言风格各呈异彩,充分展露了作者出色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杜拉斯的《情人》和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对其中蕴含的叙述风格、爱情欲望、女性意识和男性形象进行比较,以此来探讨两位女性作家不同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5.
对《眺望时间消逝》的追忆是《请女人猜谜》的所指,对所指的追寻是小说叙述的动力。两个文本的互相交织、侵占、消解,又使这种叙述的愿望无法实现,陷入无法满足的、无限循环的叙述欲望中。文本在追忆小说的内容时,也回忆了小说《眺望时间消逝》的构思,体现了元小说的写法。两个文本的互相交织、侵占、消解,体现了互文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童话并非是由儿童创作的,它最初不但是一种成人的叙述,并且是以成人自己为受众的叙述;童话来源于民间,其故事元素存在于神话、传说、寓言等体裁之中,但伴随着对"童话"内涵的误解、启蒙运动前后知识分子不经意的叙事"策略",它逐渐成为独立的文类.而这一文类的独立,标示着人类对"童年"的发现,影响深远,至今依然洋溢着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的《上种红菱下种藕》和张悦然的《樱桃之远》,描绘的都是寻常小女孩的普通生活,通过清晰的故事脉络、清纯的感情基调、清新的语言文字构建出不落窠臼的意境,体现出别致的诗意叙事美学。本文以女性主义性别视角,通过对文本、故事、叙述、话语、语境等细读和比较,探究两代女性作家在叙事美学上的共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杜甫的叙事诗在现实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汲取了《诗经》、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对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作了真实写照,开创了把现实生活高度艺术化的新风格;“三吏”、“三别”是其叙事诗的代表作,诗人在这组诗中通过典型化、寓情于物、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景物描写叙事化这些艺术手法写出了时代的悲剧、人民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莫须有先生传》是一部吉诃德式的讽喻之作。在纪实与虚构之间周旋,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小说中大量用典乃是造成其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部小说的价值并不在于对人生意义的文学性阐释,而在于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奇特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新历史主义关于文学功能中颠覆与包容的概念来分析《豆棚闲话》的内容和叙事风格就会发现:在内容方面,作者对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所确立的历史、社会观念进行颠覆之后,总会陷入虚无而重新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包容;在叙事风格方面,叙述者作为商讨者,着力进行解构的夸张、颠狂、荒诞的叙事总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允许的冷静、克制、理性的叙事所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