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细胞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就细胞分类学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包括染色体计数、核型分析、染色体带型分析、染色体组分析及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等在揭示不同生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物种演化规律方面各自所起的重要作用 ;同时指出 ,依靠单一的方法和技术是不够的 ,须要结合多方面的研究结果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才能揭示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建立一个更接近于自然演化途径的系统模式  相似文献   

2.
细胞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就细胞分类学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包括染色体计数、核型分析、染色体带型分析、染色体组分析及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等在揭示不同生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物种演化规律方面各自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依靠单一的方法和技术是不够的,须要结合多方面的研究结果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揭示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建立一个更接近于自然演化途径的系统模式。  相似文献   

3.
生物的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测定,组型分析以及染色体的倍性变化,是细胞学、遗传学、育种学、系统植物分类学,特别是染色体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在研究生物的系统演化,确定种间亲缘关系及其物种起源上都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当前在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中,有些概念不确切,且又相互交叉、矛盾,给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增加了困难,有必要进行  相似文献   

4.
两种蹦蝗染色体C—带核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第一次报道山蹦蝗和武陵山蹦蝗的染色体C-带核型的比较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两种蝗虫的染色体组型相似,且结构异染色质在两者的染色体组中有相似的分布,这反映了同一属中两个物种在亲统进化上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研究稻属药用野生稻复合体中宽叶野生稻(CCDD基因组)和高杆野生稻(CCDD基因组)基因组之间的关系.用这两种野生稻基因组总DNA作为探针分别对宽叶野生稻中期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杂交结果显示宽叶野生稻和高杆野生稻同源性非常高,说明这两种亲缘关系十分接近,但区别也非常明显,为宽叶野生稻和高杆野生稻是不同物种提供依据,同时根据同源染色体上的相似信号带型进行核型的同源性聚类.  相似文献   

6.
原位杂交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该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特定DNA序列的定位,即基因的物理作用;(2)杂种中亲本染色体的鉴定;(3)物种进化及亲缘关系探讨;(4)基因组的结构、组成及在细胞中的空间排列;(5)遗传的转化材料的分析等。  相似文献   

7.
家驴具有很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和价值.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了家驴CSN3基因的序列特征,为家驴向肉用或乳用方向选育初步提供一定的分子依据.经分析研究发现家驴CSN3基因共包含五个外显子和四个内含子.初始转录物的前81nt为5'UTR区,后205nt为3'UTR区,中间的549nt为CDS区.整个CDS区翻译出182个氨基酸构成的多肽.家驴的κ酪蛋白中的氨基酸以脯氨酸所占的比例最高(14.286%),其次为缬氨酸(10.989%),最低的为半胱氨酸、色氨酸和甘氨酸(所占比例都为0.5495%).各物种κ酪蛋白氨基酸序列间每个位点氨基酸替代数的平均值的大小能够较好反映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κ酪蛋白氨基酸序列能够很好地反映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适合用于系统发育分析.  相似文献   

8.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杨树种及品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植物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亲缘关系的物种。一定的亲缘关系反映了植物在基因型上存在某种相关,分类学中一般依据物种所表现的性状,来判别这种联系。同工酶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可以从同工酶酶谱的分析来识别基因的存在和表达。种与种或品种之间,酶谱的共同特征越多,说明其亲缘关系越近。这对研究物种起源和变异过程,以及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选择都有重要意义。李继耕等人在作物中,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吴郁文等提出属和品系中存在“标志带”的概念,树木方面严仁龄等对杨树五个不同品种的皮层和叶柄,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表明了各品种在酶谱上,存在差异,也存在某些共同点。本试验对杨树21个试验材料,进行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分析,试图通过酶谱分析,来了解杨树各种间及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豹亚科包括五个大型猫科动物以及中型猫科动物共20多个物种,是猫科动物的一个最大群体。物种间的系统发生关系一直存有争议。传统的系统发育研究大都是基于胚胎学、遗传学、形态特征和化石证据。对豹亚科物种系统关系和分歧演化历史问题解决的关键,就是所选用的形态、行为和化石等数据是否有效和充足,这一直是困扰我们对豹属物种进行深入研究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分子系统学的兴起和发展,使人们可以从DNA分子水平上定量地研究生物进化过程,有可能直接揭示分类单元的系统发育关系的本质。本文就豹亚科物种系统发育学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2021年11月25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西北工业大学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完成的题为“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top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drastic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of muntjac deer”的研究长文。该研究组装了具有祖先核型的獐子(也称中国水鹿、河麂,2n=70)、小麂(2n=46)、雌性和雄性黑麂(2n=8/9)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以及黑麂最近缘物种贡山麂的草图基因组,结合大量能揭示基因组三维构象的Hi-C数据,深入研究了麂属物种染色体进化的分子机制,以及剧烈的染色体进化对基因组三维构象的影响,同时还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黑麂新性染色体的进化。  相似文献   

11.
生物表型进化与分子进化的联系和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物种的系统演化中 ,自然选择学说和分子进化学说分别着眼于表型层次和分子层次的进化机制 ,自然选择学说从群体水平上阐明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而中性学说则揭示了生物在分子水平的进化不同于表型水平的进化 .笔者旨在阐述生物表型适应进化与分子中性进化在不同层次上所揭示的生物进化的机制和规律 .  相似文献   

12.
本文第一次报道山蹦蝗Sinopo-dismalofaoshana(Tinkham)和武陵山蹦蝗Sinopodis-mawulingshanensisPengetFu的染色体C一带核型的比较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两种蝗虫的染色体组型相似,且结构异染色质在两者的染色体组中有相似的分布,这反映了同一属中两个物种在亲统进化上的亲缘关系.两者的差别主要反映在:(1)武陵山蹦蝗第1号染色体有强端带发生而山蹦蝗1号染色体没有端带发生;(2)山蹦蝗第3号染色体端部C─带杂合而武陵山蹦蝗3号染色体没有端部C─带发生;(3)山蹦蝗9号染色体发生明显的居间带而武陵山蹦蝗9号染色体无居间带(见图1和图3).  相似文献   

13.
本对石竹科部分属的植物进行了细胞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女娄莱属、剪秋罗属和狗筋蔓属的染色体基数均为X=12;麦瓶草属的染色体基数有X=6,8,9,10,12,14,15,17,该属染色体基数的主要演化趋势为:X=6→X=12→X=10→X=9→X=18→X=17→X=15→X=14;麦仙翁属的染色体基数为X=12,14。五个属间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它们可能是从一个共同的古老祖先(X=6)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4.
转录组测序在高等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在高等植物中应用转录组测序的研究越来越多。转录组测序针对物种转录本直接进行测序,能够有效的获得基因编码序列,主要研究物种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处理方式等各个不同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差异及调控模式差异。本文主要介绍了转录组测序的测序平台,实验流程,生物信息分析内容以及目前在高等植物中的广泛应用,讨论了转录组测序在高等植物中研究的问题和新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5.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苔藓植物系统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苔藓植物系统分类研究在科属划分、系统位置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苔藓植物系统分类研究是对经典分类研究的重要补充。应用在苔藓系统分类研究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DNA序列分析技术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限翩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和同工酶分析技术等。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苔藓分子系统学与经典分类学相结合,将为苔藓植物系统演化、科属地位划分、物种鉴定等研究提供更多的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6.
百合属植物核型变异式样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通江百合及其近缘种岷江百合的染色体变异式样进行了分析研究,共统计通江百合8个居群、岷江百合4个居群,结果表明:在常规染色体水平上,2物种没有染色体倍性变化,但染色体结构变异明显,表现为同源染色体大小异形呈现不同程度的杂合性。而且在染色体长度比、平均臂比和核型不对称系数等方面,通江百合居群间变异系数均大于岷江百合。说明通江百合的染色体结构变异比岷江百合更丰富。总之,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其核型的重要特征。进一步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原因与百合属植物染色体基数较大有关,与“激体一解离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7.
产业技术创新是创新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只有正确地认识技术创新活动的演变规律,才能真正拥有创新所带来的巨大财富。本文参照生物学中的物种方程和量子力学中的激光光强演化方程,构建了技术创新的自组织演化模型,分析了该模型的稳定性与分岔、突变及渐变,揭示了技术创新从一种状态结构演变为另一种状态结构的自组织机制及过程。  相似文献   

18.
采用切口平移法标记外源物种(黑麦)总基因组DNA作为探针,用受体物种总基因组DNA(中国春小麦)作遮盖,对小麦1B/1R易位系中外源染色体的黑麦易位片段进行检测。对影响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认为:细胞分裂相多、染色体分散良好、染色体长度适中的高质量染色体制片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基础;保证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染色体一直附着在载玻片上不丢失是实验进行的支撑条件;探针DNA与封阻DNA的比例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关键。对杂交信号过多或过少或者无杂交信号的技术环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每一步骤,才能获得理想的原位杂交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9.
B染色体是独立存在于物种染色体组以外的一种特殊染色体,广泛分布于生物界。本文从B染色体的特征、作用和生物学效应、B染色体的遗传及其起源等方面概述了B染色体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matK和rbcL序列在半夏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洛学院学报》2016,(6):67-70
为了分析半夏属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选用了mat K和rbc L序列对半夏属7个种共21个个体进行了分析。经比对后用MEGA5.0计算种间的k2p遗传距离并基于该距离建立了NJ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只有mat K和rbc L联合序列能分开这7个物种,mat K和rbc L单独序列均不能将这7个物种分开。表明mat K和rbc L联合序列可以作为DNA条形码鉴别半夏属物种。但是对于准确探讨该属的亲缘关系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