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中国人的肠胃蠢蠢欲动。大家一边手拿遥控器馋涎欲滴,一边按"屏"索骥疯狂地寻找画面中的美食,俨然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云南的一种火腿因在纪录片中出现,在淘宝网上的销售业绩飙升;一些餐馆因为在该片中露面爆红而引致店铺租金暴涨……总导演陈晓卿说,自己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触动的不仅是中国人的味蕾,作家韩松落说,舌尖上也有禅意。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到底火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现在购物网站上的店主都这样介绍自己的产品:“《舌尖上的中国》之推荐云南火腿”“正宗武汉小吃,《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介绍”……通过这部纪录片,人们重新找到了传统美食的可贵和食物中蕴含的人情味儿,可谓“口水与泪水齐飞”。当然,这里面少不了一个人的功劳,导演陈晓卿。  相似文献   

3.
刘潇潇 《当代学生》2012,(Z4):65-66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如纪录片中的一匹黑马,激起了无数中国人对传统食品的热情,"口水与眼泪齐飞"。"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探讨当今社会中人类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舌尖上的中国》。  相似文献   

4.
2012年一部活色生香的美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国人义一次感受到纪录片真实的魅力,也让中国纪录片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之内。其实中国纪录片早在1990年代就创造过一次辉焯,那时的媒体从业者以能从事纪录片创作为至高荣誉。又其实,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早在1922年就已诞生,这就是美国纪录片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创作的《北方的纳努克》——一部最早反映爱斯基摩人生活的人类学纪录片,被誉为世界纪录片的开山之作,也是至今无法超越的经典力作。  相似文献   

5.
《舌尖上的中国(一)》是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很多侧面,呈现出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在这部充满了艺术美感的记录片中,经过导演独到的叙事方式,配合唯美的画面,创造性地根据表现的内容融入艺术语言精髓,营造出具有浓郁人文风格的美学意境。该记录片中语言的美感主要包括节奏美、跳跃美、情感美、雕刻美、意境美。  相似文献   

6.
吴晓东 《中文自修》2012,(10):19-20
【背景介绍】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横扫中国荧屏,连续几个深夜,无数人守在电视机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在食品安全问题闹得国人寝食难安的今天,中国人对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就这样一夜之间被重新引燃。食物是危险的,但食物更是美好的。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播出后,《舌尖上的中国》便成了新浪微博热门关键词,甚至让那些"不看电视很多年"的80后,纷纷锁定每晚22:30的央视一套,坐等这部传说中的"吃  相似文献   

7.
王姣 《鸡西大学学报》2013,(12):147-148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类的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的关注,展现了中国各地美食和中国文化。从西方修辞学中的诉诸情感的角度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处,希望能为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之时,我正埋头于书山题海之间。听到有关它的好评,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将整部纪录片看了一遍。当那些朴实而又让人垂涎的食物出现在我眼前时,它们不仅引起了我味蕾的反应,还让我回想起那个炊烟袅袅的小山村。那份熟悉的童年的味道。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助叙事情境理论对创作拓展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叙事情境特征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对纪录片叙述人称、叙述视点、叙事方式等叙事情境要素的分析归纳,梳理出中国当代电视纪录片的某些表达方式或审美特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其他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网消息,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2日晚结束在央视一套的播出,一道道美食让人回味无穷。在食品工业化时代,人们仿佛又从该片中找到了对传统美食的热情和敬意。该片让央视一套每晚10点半的收视率超过同时段的电视剧,有关专家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突出的人文情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说,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首先在于其选材具有高度的大众性,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也就有了最广泛的观众基础。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和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是朋友的张同道说,陈晓卿本人就是  相似文献   

11.
纽约是世界文化之都,这里经常举办世界各国的电影展。我曾参加过几次由纽约大学电影学系主办、美国亚洲文化协会(Asian Culture Council)等机构支持的当代中国纪录片REEL CHINA双年展活动,对中国不断发展的当代纪录片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2.
1972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1912.9—2007.7)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来中国拍摄纪录片《中国》,他以其特有的理性和"日常的方式"拍摄的这部纪录片播出后激怒了中国并轰动了全世界,在当时引发了一场中意外交事件以及在中国乃至意大利持续了一年多的大规模全国性批判运动。2004年11月至12月,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安东尼奥尼电影回顾学术观摩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历经32年终于在中国公开放映。2007年7月安东尼奥尼逝世,11月意大利正式发行《中国》DVD。从这部纪录片在中国社会的接受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三十年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3.
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所引发的诸多媒介现象中,网络世界的吐槽狂欢十分突出。这一现象与其说是大众在评价一部知名美食纪录片的续集是否合格,不如说是当前中国复杂文化语境中大众娱乐文化和公共政治文化的角力、娱乐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相互拆解,更是政治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多元共生、杂糅融合、转化嬗变的表征和呈现。要解决复杂文化语境中纪录片的创作困惑,分众传播是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承载着许多食俗信息的美食类纪录片,通过展播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传递了中国人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特殊食俗信息,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适生智慧的体现,而这些食俗背后,蕴含了中国人对于美食与文化、美食与生命价值的情怀况味与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部备受好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堪称国产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其翻译策略的选择恰到好处,翻译和传播效果明显。本文将结合《舌尖上的中国》翻译的实例,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视角分析了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表明翻译生态学理论对纪录片翻译具有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英国当地时间2015年8月4日起,英国广播公司BBC二台开始在晚间黄金档播出一部关于中国教师到英国"支教"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强来适应中国教育吗?》在纪录片中,5名中国教师以中国式教学模式执教于英国汉普郡一所中学的"中国实验班",其学生是50名年龄在13至14岁的英国学生。纪录片展现了中国教师一贯严谨的作风,他们严格要求课堂纪律、认真板书、带领孩子做广播体操,但这些与英国孩子所希望的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极力展现自我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创新成果应惠及全球。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交流的重要媒介,应在各国创新成果交流合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央视纪录片《创新中国》讲述了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呈现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新面貌和新突破。本文以纪录片《创新中国》第一集《信息》翻译实践为例,尝试从专业词汇、英汉差异、语域变化三个层面分析如何准确严谨地英译科技类纪录片中的字幕,旨在推动纪录片英语译文传播,以讲好中国故事,使“创新中国”走出去。  相似文献   

18.
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新纪录片运动"兴起至今,曾经辉煌的电视纪录片,逐渐陷入低迷困境.本文试就电视纪录片的现状及其限入低谷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应中国政府之邀来中国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不料该片在中国受到了猛烈的批判。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之外,从学术而言,主要就是安东尼奥尼没有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对纪录片《中国》进行接受美学的解读,分析中西观众在期待视界上的矛盾,这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纪录片《中国》的美学价值,而且对中外影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饮食类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分支,街头饮食纪录片建构了“人间烟火”的美食景观,从而凸显纪录片的文化生产对现实的形塑作用。基于街头饮食正经历内涵转型的物质现实,纪录片再现和强调了街头食物的原真价值、市井空间的怀旧审美及摊贩人物的传奇叙事,以实现纪录片主创为街头饮食赋予文化合法性意义的主观意图。文章对国内外街头饮食纪录片之修辞策略与文化中介的考察与辨析,将有助于理解以纪录片为代表的视听媒介对日常现实的文化理想化运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