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智慧 《青年记者》2017,(11):66-67
全媒体直播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概念,是指将现有的媒介手段有机组合成一种多维的立体式报道平台,用更高效且生动的方式进行现场直播.全媒体的信源和落点同时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能够实现传播内容、渠道和功能等多个层面融合,使用户能够从任何终端获取信息.随着“两微一网一端”的发展,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已很难满足受众的信息消费诉求.全媒体直播对多种传播技术的融合式运用,产生的集约性放大效应,能够全面满足受众的信息消费需求,给受众最大限度的知情权和话语权,使新闻信息有效渗透到受众的接收终端,提升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2.
广播电视具有多种功能,信息传播是其最主要的功能。探讨如何减少无效信息传播,避免传播中的信息失真及如何开掘潜在有效信息,是当前电视新闻传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强化信息传播意识,对新闻信息的线索或成品进行新闻价值或传播价值的评判,防止无效信息流入节目。无效信息流入节目,是造成一档节目失败的主要因素。以现代传播学的观点,信息的传播以受众为其终端(当然这一终端在下一个传播过程中可能又成为前端),因此,判别信息价值的大小,也当以受众的接受为标尺。凡为受众所乐于接受的,即为有效信息。凡为受众所厌于接受的,即为无效信息。…  相似文献   

3.
正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如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而言,是指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信技术、卫星技术等手段,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如手机、手持阅读器、电脑、数字电视等为终端的传播模式和媒介形式。较之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海量的信息存储能力、高效快捷的信息提取功能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因此,从内容上来讲,信息时代的科普有利于借助新媒体超大的信息储存和共享特点,给受众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  相似文献   

4.
在全新的全媒体时代现代传播体系中,如何增强全媒体传播的粘性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全媒体与传统广播电视的优劣对比出发,着重分析探讨怎么利用网络和终端的优势来体现和强化全媒体格局中传播的粘性,提出:网络终端作为第四传播媒体,传播黏性始终决定于传播的内容;网络终端一改线性传播劣势,回放点播让受众的主体地位凸显;网络终端特别注重人本思想,增强参与性成为粘性的重要引擎;网络终端开放性包容性强,评论发言是吸引人气的可持续手段;网络终端信息海量数据剧多,运用数据库给用户带来最大便利;网络终端移动方便携带轻巧,让用户随时随地获知和共享信息。  相似文献   

5.
黄玲 《中国出版》2015,(5):53-55
传播技术不断更迭出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首要任务是做好移动终端的信息传播,找回曾经流失的受众。在新媒体转型过程中,客户端新闻将以内容创意为动力源头,更加注重受众的交互体验,在新闻的生产及接收层面向游戏化、视觉化、轻悦化转变。  相似文献   

6.
亓国  聂颖  史春薇 《青年记者》2016,(35):47-48
新媒体以网络、数字、通信等技术为基础,以受众需求变化为导向,打破了传者受者之间的界限,在传播内容、方式、途径上进行相互融合,形成了媒体立体化传播格局.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媒体形态也不断变化,受众拥有了更多的发声平台,如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随着这些自媒体的盛行,受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和评论者.以网络和移动终端为载体的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给受众带来更加炫目的传播方式和阅读体验,②也使报刊编辑的受众意识和角色定位发生了巨大转变.  相似文献   

7.
进入信息爆炸、全息互动的21世纪,在大视野、大传播、大经营的全息观照中,传媒人越来越注意到信息流程终端的受众。受众是信息的收受者和消费者,又是对信息、讯息、媒体乃至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受众是传播活动中仅次于传播者的又一活跃因素,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信息反馈的来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络、移动终端等各种新媒体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受众获知信息的渠道也不断丰富,可以说,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人人参与的传播多元化时代.但是,无论何种传播媒体,其核心依旧是“内容”,即传播的关键在于信息,“内容为王”依旧是媒体发展的根基. 恪守“内容为王“ 传播媒体进入多元化时代,受众往往可以通过手机等自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多元化的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渠道,而信息传播的目的是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9.
第五媒体的档案信息与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五媒体是指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形成的一个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受众是全部手机或使用无线网络的移动终端用户,它是继PC互联网之后又一新媒体形式。由于其具有广泛受众基础,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10.
吕锐 《中国广播》2006,(10):13-17
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广播业带来的影响传统的广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广播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信息处理的数字化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从而引发了信息传播领域的重大变革:跨媒体传播手段的整合化、信息传播规模的全球化以及受众收发信息的主动化。  相似文献   

11.
广播媒体日益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推动受众测量从粗放走向精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浅表走向深层。传统抽样数据将借助更加精准的测量仪等新技术焕发活力,而大数据将深刻改变未来的广播受众测量。多元传播下,广播受众测量手段和技术将进一步丰富,跨平台、多终端测量与数据整合将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尊重受众·了解受众·服务受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东升 《军事记者》2001,(11):13-15
受众作为大众传媒信息终端的接受,越来越受到理论的关注和实践的亲近。在大力倡导军事新闻改革的今天,改变落后传播观念,做到尊重受众、了解受众、服务受众,对于更好地发挥党的宣传舆论工具的功能,增强新闻传播效果,为“打得赢”和“不变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提升广播功能价值和加强广播新闻传播效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宏 《新闻界》2005,(1):30-3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时代,信息传播、信息利用、信息开发都与传播的技术、手段和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与经济利益有着关联。因为,任何媒体的存在价值都依赖于受众的多寡和关注度,而受众的多寡、层次的选择和关注度又都直接与广告的投放相关。受众越多、受众层次越高、受众关注度越高的媒体,则越是受广告商的青睐,于是媒体的竞争之所以惨烈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陈蒙蒙 《新闻世界》2011,(3):151-152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互联网、3G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对纸质媒体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使受众获得信息更加便利,其及时性、开放性、互动性的优势俘获了众多传统媒体的受众,尤其受到年轻受众的青睐。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报纸等纸质媒体的滞后性越来越明显,传...  相似文献   

15.
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通信网络(包括互联网、电信网、移动网)越来越接近普通受众,与之相关的各种信息发布和终端接收工具(包括电脑、手机、车载电台等)也越来越多,传统大众媒体已经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生存危机。现代传播技术的应用有人说新闻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由于传播技术和收听习惯所导致的,这句话不无道理。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正在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手机多媒体技术逐步完善成熟,手机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平台。移动通信技术成为手机与传统媒体打开终端融合“大门”的钥匙。手机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通讯工具发展为全媒体信息终端融合的利器。手机电视是融合广电业、电信业与网络业的技术优势与传播理念的产物,使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成为电视节目接收终端的新型传播媒介,以其具有立体效应的多媒体传播来更加真实地反映所报道的对象,给受众带来逼真而生动的感觉。作为新兴媒体,手机电视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作为全媒体终端融合的重要形态,比普通电视更具有影响力和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17.
邱月 《传媒》2014,(18)
正新媒体带来的技术进步为企业精准营销提供了更多的实现途径,现下的微信营销即是营销领域里炙手可热的话题。基于智能手机终端应用的微信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为营销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微信应用的不断升级更为营销信息的推广充当了强大的技术后盾。在此传播背景下,企业应结合微信媒体特征,契合目标受众心理,合理制定营销策略,智性表达营销信息,推动精准营销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随着微博、论坛、博客、QQ群、手机终端的发展,受众碎片化、和信息碎片化时代已来临,受众不仅可通过各个途径得知正在发生的新闻,而且凭借这些新媒体,将自己获知的信息编撰,第一时间、滚动报道、抓住受众注意力。传者、受者角色正在统一,即时互动成为可能,这种背景下,传播模式已变为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的融合体,随之而来即是夹杂着流言、谣传的舆论在社会上的扩散,正确舆论导向被淹没……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飞速发展,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成为中国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获取、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因自媒体门槛低、传播快等特征,网络热点事件的发生日益频繁,政府、媒体、公众的“三角博弈”也日趋激烈。面对这样的媒体生态,主流媒体提高自身舆论引导能力,除了从技术上实行转型,更主要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占领舆论引导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20.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方针。提高正面宣传质量是从业者的当务之急。提高正面宣传报道质量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新闻传播是传递与接收新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受众是新闻一次单向传播的终端,是新闻信息传播的目标,也是新闻传播质量的检验者。从理论上认识到受众在正面宣传报道中作为接收主体的地位,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这是科学传播观的本质与核心,是实现优势传播的必然,是提高正面宣传质量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