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偶然与必然、历史与伦理是历史本体论视阈中历史哲学的中心范畴.历史本体论重个体、偶然,轻整体、必然,并以此价值立场观照历史主叉与伦理主义的深刻矛盾,力主渐进与改革.  相似文献   

2.
容慧华 《现代语文》2009,(11):103-105
日常生活诗歌在完成求真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其艺术审美价值。日常生活诗歌因其书写的"平民化"和"口语化",注重个体经验对此岸生活的表达,它将使诗歌传统美学品格开始自觉走向对个体存在与生命感的关怀与超越。立足日常现实,亦从不弱化审美观照,卢卫平的诗歌创作代表了日常生活诗歌从求真价值到艺术审美价值的自觉过渡。  相似文献   

3.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以一种近乎微观历史的眼光观照民族国家的现代性进程,揭示社会变革在两个层面的近乎悖谬的关系.作家不但审视了那些附着在历史车轮上的泥泞落叶般的个体的命运,而且以极大的勇气反思了一度作为民族国家想象的乌托邦想象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并在历史与现实的某种近乎隐喻的关系中探索作为社会组织基本构成元素的人本身的沉沦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的代表作《傻瓜吉姆佩尔》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透过犹太个体创伤记忆的独特视角观照民族历史遭际,传达出对历史上普遍存在的反犹主义迫害这种敏感问题的审视和苦涩的反思。作品在情节的敷设上与《圣经》构成互文性指涉,通过对先知何西阿故事的主题的颠覆,凸显出对传统犹太教上帝观的质疑。作品叙事中蕴涵着对犹太民族历史与现实深刻的思索,是美国犹太文学流变中不容忽视的文本现象。  相似文献   

5.
性别与道德教育是关怀伦理学的重要议题,关怀伦理学通过揭示性别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一方面表明一种隐含非正义性的性别德性观教育已经成为道德教育长久以来的重要特质,另一方面则努力证明性别差异对发展道德教育具有建构性意义。通过对性别与道德关系的考辨、把握和建构,关怀伦理学从对道德标准与道德发展路线的重构主张对道德教育进行变革,并试图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范式。在性别视角的审视下,这种“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不仅没有触及到我们作为性别的存在,对一种关怀关系的强调也没有充分体现出对我们在道德上的现实的性别关系的价值观照。同时,这种“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更没有深入到对基于性别的两种隐含非正义性的道德规范的批判与重构。在这一意义上,关怀伦理学所做出的发展道德教育的努力应当被视为一次未完成的启蒙,需要结合承认伦理、连结伦理和共同体伦理的价值理念进一步发展“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使其成为一种能够安置性别及其要求的“特殊的普遍主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工人阶级无法自发形成社会主义意识而制约革命斗争发展的客观实际,列宁创立了灌输理论,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通过历史回溯和现实观照凸显出列宁灌输理论的客观真理性和时代价值性,有力地回击了现实存在的“过时论”“无用论”“空洞论”“强制论”等错误论调。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要坚持在列宁灌输理论中汲取智慧力量,牢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7.
苏童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新历史主义小说,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之间存在或明晰或隐晦的关系,也许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但之所以称其为"新历史主义小说",就在于这些小说体现出的一种颓败的历史意识,以及在这种历史的颓败中所凸显出的人类个体生命的意义,这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意识中体现出的新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在宋元之际的时世境遇中,方回以悲慨的笔调记录世情、抒写心怀;同时,对历史之治乱兴衰、世道之清浊安危进行审视和反思,表达他关于建设合理有序、清明安宁之人伦社会的现实诉求。基于这样一种心态和价值旨趣,方回的诗学思考与批评实践往往超越诗法、诗艺的藩篱而以文化政治、世态人情为其重要的关怀对象,具有鲜明的历史意识和伦理色彩。相应地,把对诗歌文本的解读和对“时”、“事”、“人”的考索相结合,力图还原历史的客观情势、呈现个体的心灵现实,也就成为方回诗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刘震云的“新历史”小说,与官方“正史”的描述迥异,提出了观照历史的新观念;从重新认识、反思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独特观照视角,表现了历史的另一种写法;以野史稗闻和凡夫俗子为表现对象,把历史进行寓言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丛鑫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2):114-116
诞生在民族解放战争硝烟中的晋察冀诗歌应时而生,生死存亡的呼唤和感时忧国的文化传统使得晋察冀诗歌放弃了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而更多的抒写战时群体的生活感受。晋察冀诗歌以时代代言人的角色参与到战争的洪流中,其群体关怀的情感特征在中国新诗历程中显示出其特异的抒情个性,并以这一抒情个性和中国现代抒情诗传统融合进而强化了群体关怀的诗歌传统。  相似文献   

11.
一、诗词中环境教育的内容与体系诗词中可探究的环境内容,一是民族的特性。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伦理。几千年的诗歌发展史也是一部伦理发展史。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伦理观,人才能和谐地统一于环境之中。因此,诗词鉴赏教学应以历史文化传承为依托,立足于民族现实的文化生活,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精粹,培养学生在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文化内涵上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二是自然的灵性。在诗词中,“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余秋雨《文化苦旅》)山水风物熔铸一炉的中国诗歌中美的价值重现,让人产生灵动的震撼,让学生把自然风景当作…  相似文献   

12.
托妮·莫里森在《宠儿》中不乏对记忆的思考,刻画了黑人个体及集体在"记"与"忘"之间的伦理选择。本文聚焦主人公丹芙,沿着塞丝母女回归黑人社群这条伦理线,试图分析基于"记"与"忘"体现的伦理意义。认为长久以来丹芙铭记家族创伤、忽略与他人相关的记忆加剧了自身被隔绝的伦理困境。而重构家族记忆、接纳黑人集体记忆有助于丹芙伦理身份的重塑,在"记"与"忘"的平衡中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通过对文化记忆及共同记忆的回溯,黑人社群重新凝聚为具有伦理关怀的共同体,对宠儿的集体哀悼折射出在铭记历史的前提下忘却创伤情感的伦理观照。  相似文献   

13.
论关怀型课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怀型课堂就是师生在意义创生的关怀共同体中生活和成长,围绕生活世界来组织教学活动,提倡榜样、认同、对话及合作实践,从而使个体能有效地理解自我、他人以及生活赋予的意义,使学知识与学做人融为一体的课堂。接纳性、期望性、包容性、关系性和激励性是其基本特征。关怀型课堂旨在守护精神价值,追寻生活世界的意义;在关注个体的自由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安全"和“自由”中奠定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在体验中建构个体的精神价值;在交往中追求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人性的升华;在超越权利与功利中彰显对教育伦理理念的忠诚。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长河中,对于历史和人的关注一直是一个持续增长的核心问题,之于方方来说尤其如此。不同于以往方方笔下勾勒出原生态日常生活图景中的众多小人物图集,她的新长篇小说《软埋》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洋溢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因子,人成为再现历史、重构历史的一块块文化拼图,历史成为真实可感的人的历史。小说从本质上力图回避具有决定意义的宏大历史叙事,而转向民间的、个体的、散乱的历史碎片,希翼在家族隐史、乡村秘史、民间传言的时代缝隙中采撷和串联起历史的真实,廓清与还原出承载民族记忆的历史文化景观,方方以写实的笔调建构起文本叙事中的多维空间,凸显出普通的、真实的、典型的个体生命在历史海浪中的起落、浮沉。  相似文献   

15.
《凿空》到《捎话》的相继完成,体现出刘亮程小说创作的逐渐成熟,作品延续其散文创作的诗性语言,但叙述视角从对个体生命的体悟转向对社会历史的观照,并进一步上升到对历史本质的思辨;《凿空》是将历史作为人在其中生活、行动的背景去叙述,是对历史全方位的表现,而在《捎话》中是将历史本身作为‘存在’去思考,是对历史本质的祛魅。人类历史是复杂而厚重的,它总在一个个破碎的、似是而非的片段中呈现出多样的理解与阐释,刘亮程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在解构与重塑中审思人类历史,并以诗人的悲悯对生命进行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6.
个人镜像里的局促处境——“个人化写作”现象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坛出现的“个人化写作”现象,逃离或摒弃“宏大叙事”、“终极关怀”的传统立场,以个体感性体验为写作资源和价值准绳。这一现象是中国转型期嬗变的社会心态在学上的反映。“个人化写作”因其极端执着于个体感性而失却超越性的精神空问,但其本提供了对现代人普遍处境的深刻观照。  相似文献   

17.
传统教学伦理研究主要呈现四种范式,即教学规范论、教学美德论、教学语境论和教学情感论,四种范式各有其自身的价值和限度。教学关怀论以“爱”和“关怀”为伦理导向,以“关怀关系”的构建为伦理基础,以“交往实践”为伦理模式,呈现出关系性、隐含性、专业性、开放性等实践品性,实现了对传统教学伦理研究范式的整合与超越,重构了当代教学伦理研究的范式。  相似文献   

18.
以中共诞生或以1919年为界标,可以将近现代中国史划分为两个时段。1919年前的仁人志士们在历史的进程中更多地体现出被历史选择的基本态势。而中国共产党人在被历史选择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选择”历史,凸显出“创造”历史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家族在百年历史中的浮沉变迁,以民间的视角对历史和民间传统文化进行观照,对人性进行审视和剖析,从而达到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重新思考,表现出知识分子的民间关怀和民间立场。  相似文献   

20.
教学空间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具有根深蒂固的伦理性。现代教学空间不仅是促进学生德性发展的道德空间,还是学生“安身立命”的重要场域,同时还反映出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教学空间发展的伦理诉求。然而,现代教学空间在不断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中陷入了教学空间“剧场化”“同质化”和“技术化”的伦理困境,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重申教学空间的伦理关怀以恢复教学空间的伦理性。为此,既需要重塑教学空间观以关照学生的德性滋养过程,打开学生的德性价值空间,又需要改进教学空间布局与设计,确立他者性伦理规范,提升教师的空间伦理关怀,还需要反思教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构建教学空间伦理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