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子母碑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御览》中的《圣母碑》不是东汉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的《李母碑》,而是唐碑,碑中以老子为道体的说法也不是东汉末人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古代碑刻既是保存历史资料的重要文物,也是传承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陕西关中历代名家名碑,从《石台孝经》到《孔子庙堂碑》,从欧阳询《黄甫诞碑》到高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从篆书《美原神泉诗序》到行书《慧坚禅师碑》等,不仅完整再现了中国古代文字篆、隶、楷、行、草的发展轨迹,记录了中国汉字的书写史和风格演变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韩碑考实     
刘真伦 《天中学刊》2002,17(1):93-93
李商隐《韩碑》一诗,记录韩愈《平淮西碑》的撰写、刻石及被毁情况,对研究韩文的流传和影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过,有关韩碑本身及其在后代流传的情况,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考察,今草成此文,以就教于海内方家。 据韩愈《进平淮西碑文表》,韩愈《平淮西碑》进献于元和十三年(818)三月二十五日,书丹上石,当在此后不久。其后宪宗命段文昌重撰,并下诏磨去韩文另刻段文(见《旧唐书·韩愈传》)。所以,此后传世的《平淮西碑》石刻为段碑。董逌《广川书跋》明确记载所跋为段碑[1],《宝刻丛编》据《复斋碑录》著录云:“唐段文昌撰,…  相似文献   

4.
碑与碑文     
许慎《说文解字》:“碑,竖石也。”古时候,人们把立于宫庙门前的用于观测日影及拴马匹的石桩称为碑。《仪礼·聘礼》:“上当碑南陈。”郑玄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目影,引阴阳也。”《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即拴)于碑。”那时的石碑上并没有文字,不具有纪念意义。后来人死入葬时,人们在墓坑旁树立石碑,并凿上孔,用以系绳徐徐下棺。这时的碑只是行葬  相似文献   

5.
《慰喻契丹使韩贞等造窟题记》(以下简称《韩贞碑》)作为研究我国地方民族历史及分析此魏太和年间碑刻书法的重要文物,一直以来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又因其由客观原因造成的损毁使得对其碑文内容和碑体风格的研究有着颇多的争议.本文立足大量文献资料,对碑刻内容、造碑原因、碑体风格及价值等加以分析论证,以期对《韩贞碑》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八棱碑》原名《石堡战楼颂碑》,它是志记唐军在天宝八年取得石堡城战役胜利的功勋柱,高约2米以上,由红砂岩石料制成,因其呈八面体而得此俗名。原立于石堡城西南所依山顶的了望楼边(地处今日甘肃省卓尼县卡车乡阳坝村西南山顶的平掌处)。宋明以来仆于荒野而无人识记。清末光绪年间,阳坝被临潭绅士周化南置买开发后始得发现。光绪三十三年张彦笃。包永昌筹篡修《洮州厅志》时,才由周凤沼等采访者将残留碑文录记于《挑州厅志·金石卷》内。此后,再由甘肃金石名家张维先生收录于《陇右金石录》中。至此,《八棱碑》才算在十九世纪末…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关中地区道教与佛道混合造像碑上的一些典型石刻图像进行考释和解读,可以发现当时佛道信徒在建造造像碑时就把早期的神仙传说题材作为其进行创作的思想源泉,在造像碑上刻画大量表现传统宗教中的长生和成仙思想的图像.这对关中地区造像碑的整体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该地区造像碑从一开始就与我国传统宗教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显示出中国化和世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9.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勘误拾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收录了明清两代51624名进士,是明清科举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但其亦有不少讹误。试以现存《登科录》和其他科举文献、地方志为依据,指出并纠正书中的8处错误。  相似文献   

10.
《大观圣作之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其内容最主要的就是宋代徽宗皇帝给当时学子们制定的"八行八刑"十六条行为准则,所以,《大观碑》又被称为《御制学校八行八刑碑》,它反映了宋代的皇权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1.
"被"字句中的"被"字实质上是一个表被动的功能词,标记句首具有受事题元角色的名词短语,它在句法结构中占据CP的指示语位置。句首的名词短语是移位生成的话题,"被"引导一个TP,"被"字后的名词短语占据TP的指示语位置,无论它以显性的形式还是以隐性的形式出现,都不会影响到"被"字的句法性质和位置。由于"被"引导的是TP,所以当动词后出现接应代词时,接应代词不受句内名词短语的约束,但可以受到句首名词短语的同指约束。当"被"字句中出现保留宾语时,句首的名词短语是一个基础生成的话题。保留宾语可以留在原位也可以受到语用因素的影响而移位到"被"和话题中间的位置,可视为另一个话题。把"被"视为一个功能助词之说,与"被"字的其他词性说相比,似乎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本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汉语被动句的认知语义基础,主要探讨了“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变化对汉语被动句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制约作用。研究发现,在汉语被动句的打造过程中,“被”字的语义状态化表现为“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由离散性和时间性衰减为非离散性和非时间性;“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衰减是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结构“N2 被(N1)V”语法化为“S. 被(O)P”语法结构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兴格式"被xx"关涉"强势方"和"弱势方"两个论元,是对"强势方将某一行为或结果强施于弱势方"范畴化的结果,具有[+强制][+不真实]的语义特征,其内部紧密度高,且"被"位置固定,具备类推功能,是一个动词性类词缀。在反复使用中"被xx"的演进是个围绕[+强制]基本语义特征向外扩展泛化,形式走向常态化的过程。在语用上蕴涵否定、讽刺、批判的功能,具有新奇、简约以及突显焦点信息的特点,反映了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被XX"词语结构模式的分析,总结"被XX"式词语在新旧模式上具有的特点,认为由于"被"的标记性使进入该结构的词语的语义增容,模式形成后由于超常搭配而带来了语言表情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被XX"是时下新闻媒介非常流行的语言现象,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被XX"结构进行研究,探讨了"被"字的属性、构式的理据、事件凸显性等问题,发现"被XX"结构是一种标记性构式,其本质是"被+事件"表达违实概念,这深化了对"被XX"结构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对"被"字后面"XX"附加部分的词性争议和重复论证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文论析了“贝”是中国远古时期最早产生、使用的货币 ,并对造字之初汉民族先民以“贝”为汉字表义偏旁的造字思维理念及文化蕴涵进行了深入独到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宿迁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其中有一种既非词语的构词形态亦非构形形态的特殊动词重叠结构,是正反选择问句中省略"不"的一种特殊表达。另外,宿迁方言被字句标记词有"被"、"给"、"来"、"挨"、"撩"等多个,与普通话的用法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事件结构分析的方法考察流行语"被就业"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得出"被"的语用功能是凸显"有主观外因而内含状态的"事件特征。这种解释方案还可以很好地回答"被"字句研究中一些没被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被+X”结构及其生成机制与修辞意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8年以来产生的新"被"字结构属性独特,可被看作借助传统"被"字句形式传达特殊信息内容与主观评价的修辞或语用现象:其中的X主要由不及物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充当,也可由及物动词甚至带"处置"义的及物动词充当,但被动行为或状态却并非针对主语;实际语境施事及其所控述语被策略性省略;主语与X构成虚拟陈述关系,且主语多为弱势成份。新结构托形嫁接了原结构所具有的构式意义:表被动、示贬义,增加了"含批判"的含义,依托特殊的社会语境实现了复杂而独特的修辞意图。  相似文献   

20.
超常规“O被X”结构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方面,"O被X"结构体有非及物化的倾向,其谓词X一般倾向于带一个论元成分,X后所带的助词"了"一般表达了言者宣泄自己无奈和不满的主观情态。"O被X"结构体的O有强受动性、X有强施动性特征,而整个结构体经常蕴涵语用否定的语义特征;该结构体是在一定的生活情景和事件框架的驱使之下产生的创新语言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