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公民问责是行政问责的一部分,是行政问责的深化,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和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公民问责制的发挥作用必然要求政府消息公开、问责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等一系列制度的保证。文章从公民问责的理论渊源、我国公民问责的现状入手,探讨构建我国公民问责制度的具体路径,以期对我国公民问责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公民资格理论主张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目前,我国高校社会问责制度未能充分发展,除了法律与制度上的不健全、公民意识的缺失外,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在加强高校问责法律制度建设的同时,应在公民资格理论的指导下,培养和激发公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更好地完善我国的高校社会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3.
公民作为异体问责的主体,在行政问责制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发展完善行政问责制有重要意义。然而,现阶段我国行政问责中的公民参与不论在制度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着公民在行政问责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行政问责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4.
公民参与行政问责对于推动行政问责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公民参与行政问责呈现出缺失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制度供给不足,包括信息公开机制缺失、权利保障机制不完善等,使得公民难以参与到行政问责过程之中。应当通过制度化的方式确认公民参与行政问责的主体地位、拓宽公民参与的渠道等保障公民参与作用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民网络问责对地方政府传统公共决策模式提出了挑战。地方政府处置失当极易引发公共决策困境,甚至导致公共安全事件。若干典型案例表明,公共决策困境中的公众网络参与逻辑如下:公民网络参与是公共决策合法性的重要来源;网络舆论失控是公共决策困境的重要原因;理性的公民网络参与有助于走出公共决策困境。为此,在网络信息时代,地方政府要走出公共决策困境,其对策思路如下:确立多元化民主参与理念、确保公共决策中公民充分而有效的参与、重建地方政府的网络舆论话语权和提升网络治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6.
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是学术问责制取得实效的基础和保障。一个有效的学术问责法律规范体系必须实现对问责主客体及其权责,问责的事由和内容、具体的问责方式,以及问责的程序、标准及结果的明确规范和确定。  相似文献   

7.
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社会问责是高等教育质量外部监控的重要手段。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社会问责是公民或社会组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及运行状况进行评估,促使高校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社会问责必须解决问责的衡量标准、问责主体的法律权限(地位)、建立高校信息披露机制和问责回应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网络作为公民反腐的新阵地,有利于公民行使对政府及其官员的批评建议等个人权利,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增强。我国网络反腐中的公民参与仍存在着一些公民参与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宜采取以下对策加以完善:提高公民参与素质;完善网络反腐的相关制度;政府积极推动官方网站建设,加强其和民间反腐网站的合作。  相似文献   

9.
公民网络参政需求的增长与制度回应的博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网络参政是因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而兴起的一种崭新的政治参与类型。网络参政低成本、高收益的特质与党和政府对网络参政的高度重视促成了公民网络问政热情的高涨。公民网络参政失序日益扩大的趋势,彰显了制度对公民网络参政需求增长态势的回应不足,迫切需要提高制度自身的革新吸纳能力,加强制度对公民网络参政的组织整合能力和控制规范能力,实现公民网络参政需求的释放与制度吸纳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0.
网络问责通过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和公众的交互作用形成一种网络公共舆论,从而形成一种交往权力,影响并制约政府行政权力来达到问责的目的。网络问责促进了我国行政问责文化和责任行政理念的形成;推动了行政问责的制度化进程;壮大了异体问责的力量;拓展了行政问责途径,对我国行政问责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行政问责制度在我国不断深化实践与发展,有效提高了政府的行政管理效能,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我国目前关于行政问责制度的法律规范仍有许多不足之处:种类繁多,相互冲突;法律位阶较低以及法律规范本身存在明显的缺陷。因此,制定一部专门的《行政问责法》有助于弥补现有法律监督和纪律监督的不足,对加快我国行政问责规范化和法制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该法的内容设置进行了部分构想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会中公民意识的缺失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是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建立在当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上的人类交往实践活动的共同体.网络社会中公民意识的缺失表现在:公民主体身份意识迷茫、权利义务意识模糊、自由平等意识扭曲、民主法制意识虚幻、发展意识淡薄缺乏等.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公民自身、国家层面、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技术发展等方面.可以考虑的培养路径有:公民网络社会身份的准确定位、网络社群组织的作用发挥、网络文化方向的教育引导、网络规范体系的逐步构建、网络环境治理的现实转化等.  相似文献   

13.
问责制度首先用于行政领域,后随民主化等推进,在美国高校管理中被广泛采用,是美国政府及社会监督高校的一项重要手段.问责制在美国高校兴起的原因是教育质量的滑坡、经费的缩减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问责制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制度规范,健全"明确责任-实施问责-责任追究"的制度体系,完善问责法规、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行为、健全问责机构,才能朝着长远、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催生了网络民意的发展,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公共领域”。网络民意生成的虚拟性、表达的直接性、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内容指向的公共性等特点都暗含着公民社会的基本精神。网络民意的客观、公正、理性表达有利于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但是网络民意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也会危害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因此应规范网络民意,积极引导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公民意识的培育对我国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人的现代化、社会化以及社会的管理创新极具意义,而网络也正日渐成为人们的重要生活场域之一,因此通过网络平台培育公民意识是规范网络管理和加强公民意识的双效之举。公民意识的网络培育机制具体可从完善以网络公德文明为基础的认知机制、健全以明晰网络权责为核心的规范机制、构建以网络民主参与为趋向的导向机制、推进以网络法制建设为保障的制约机制四个领域入手,以期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的大力发展推动网络平台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舆论监督环境,网络问责则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应运而生,开辟了行政问责新的领域,对推动我国的行政问责制度化产生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我国的网络问责在快速推动我国民主建设的同时还缺乏制度化与规范化,这个问题严重影响了网络问责的质量,降低了网络问责的公信力。我们应合理引导运用网络舆论环境,通过政府、网络媒体、网民三方的努力,完善网络问责机制,使其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发挥有效法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网民对行政官员的问责的力度也越来越强.与传统话语权相比,网络话语权凸显了其权利和权力两重属性的特征,不仅拓展了网络舆论的空间,更是对行政问责甚至反腐廉政建设有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加强信息公开、完善相关法律、建设主流媒体、提高网民素质,及技术层面上对网络话语权的完善,以带动行政问责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8.
实行官员问责是我国推进政府体制改革,打造责任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官员问责制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官员问责制度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明确权责划分、扩大问责范围、规范问责标准、加强异体问责、完善问责程序、建立合理复出机制、培养问责文化是完善这一制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微博以其便捷、互动、低门槛的特点迅速走红,成为公众参与政治的新工具。微博政治参与表现出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但也存在微博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制度缺位、监管难、影响政府决策科学性等弊端。发展微博政治参与,政府、企业、公民都应各尽其责,做到扬长避短,建设与规范并举,加强微博参与制度化建设、规范微博参与,加强网络技术建设、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引导公民理性参与、提升公民微博政治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网络已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新平台.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离散性等结构特征,使以其为载体的网络参政呈现出与现实政治体系不同的失序特征.价值理念失范、程序失范和规范失范是导致网络参政行为失序的根本原因,政府应提升公民网络素养,健全政府网络职能,重塑网络参政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