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高金花 《数学教学》2014,(11):27-29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也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课堂精彩的"生成".但课堂精彩的生成首先源于教师"开放的预设".  相似文献   

2.
数学日记就是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相似文献   

3.
一 一次,笔者有幸被一家语文学术机构邀请观摩习作课.笔者听取了九节习作指导课,不管是老师们的课后反思还是专家评课,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贴近儿童生活".这一点,看出我们的习作教学观念的一个重大改变,纠偏以往过度拔高"立意"的倾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符合新课程提出的"儿童作文要贴近生活现实".然而,听完指导课,笔者有意再查阅儿童的课后习作,一些话如鲠在喉,有不吐不快之感.  相似文献   

4.
近期,笔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高中数学教师"同课异构"讲课比赛,根据教学进度课题确定为"诱导公式".现结合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实录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5.
罗海斌 《教师》2013,(31):50-51
笔者任教语文多年,自认为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一听到写作文,就大呼小叫,愁眉不展,完全将写作文视为洪水猛兽,十分被动地去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我想写".正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自创了一套写作方法,美其名日:作文写作兴趣叠加法.简单的说就是:写作要"兴趣"+"兴趣"+"兴趣".  相似文献   

6.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也就是说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到"美丽的图景".  相似文献   

7.
I am or I is?     
Teacher: Tell me a sentence that starts will an "I".
Student: I is the ...
Teacher: Stop! Never put "is" after an "I". Always put "am" after an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教师"教",更重要的表现在学生"学".其实,两千多年前,我国《学记》里早就说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由此可见,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往往有计算复杂或讨论"不周到"的现象,特别是在遇到求解某些方程的解的个数时,甚至会感到"无从下手".但如果我们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此类题目,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中,必须渗透这一思想方法.笔者试举几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提出教师应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笔者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A版)第一章第一节"正弦定理"为例,通过一些教学实例,对如何构建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提出一些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有理数"这一名称不免叫人费解,有理数并不比别的.数更"有道理".事实上,这似乎是一个翻译上的失误.有理数一词从西方传来,在英.语中是(rational number),而rational通常的意义是"理性的".中国在近代翻译西方科..学著作,依据日语中的翻译方法,以讹传讹,把它译成了"有理数".  相似文献   

12.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仅几字之差,但蕴含的教学理念大相径庭.新课改提倡的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研究者认为"用教材教"强调的是教师活用教材,学生活学教材,与新课改主张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符合.但课改十年后伴随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面世,我们有必要再次思考为什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笔者以苏教版《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两次课为例(课堂一为试上课,课堂二为公开课),将两次不同的教学设计整理出来,对比分析两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以试图思考"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13.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知识或趋近的倾向,也称为"求知欲".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做到"要学——学会——会学",其中要学是前提,而学习兴趣是"要学"的先导.人们把学习兴趣看成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化学本身的兴趣将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激励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对学生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美 美是和谐.公元前六世纪末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的本质不是物,而是数."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人身体的美,就在于"各个部门的比例对称".音乐的美,则在于"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艺术作品的成功,"要依靠许多数的关系,而任何一细节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艺术,有的老师的课堂妙趣横生,跌宕起伏,学生积极参与;有的则一潭死水,枯燥乏味,学生昏昏欲睡.其实一节课从情境引入到回顾反思各个环节都是大有文章可作,但若要求一节课的每个环节都精妙绝伦,那也是不切实际的.不过只要经过精心思考,每节课中总会呈现出一些精彩的"短镜头".  相似文献   

16.
A bag is useful and the word "bag" is useful, too. It reminds us of an interesting phrase(短语), i.e. "to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In meaning it is the same as "to tell the secret". And there is an old interesting story about it.  相似文献   

17.
《海外英语》2014,(10):25-25
This month we are looking at some more phrasal verbs with the verb "throw". We generally use the verb "throw" to refer to the action of using your hands to make an object fly through the air. For example, "1 threw a plate at his head." Now let' s look at some phrasal verbs with the verb "throw".  相似文献   

18.
《海外英语》2014,(12):38-38
This month we are looking at some more phrasal verbs with the verb "throw". We generally use the verb "throw" to refer to the action of using your hands to make an object fly through the air. For example, "1 threw a plate at his head." Now let' s look at some phrasal verbs with the verb "throw".  相似文献   

19.
朱兰梅 《物理教师》2014,(4):29-29,33
"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重点.通常的做法是借助于几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出规律.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2个实验存在着疑惑,不能对规律进行很好的解释,通过思考,对原有的实验作较小改动后,就可以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相似文献   

20.
What strange connotations the eggplant has inspired! A Lebanese eggplant baba ganousb, which means "spoiled old daddy". Eggplant is also one of the recipe is called ingredients in a Turkish recipe called imam bayaldi. Translated, this means "the priest has fai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