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教材只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只是实施教学活动或行为的工具。“用教材”意味着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研究教材,发现教材,然后对教材内容采取增补、删减、置换、重组等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有效地使用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依葫芦画瓢地“教教材”,教师不能成为教材的附庸。  相似文献   

2.
教材只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只是实施教学活动或行为的工具。“用教材”意味着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研究教材,发现教材,然后对教材内容采取增补、删减、置换、重组等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有效地使用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依葫芦画瓢地“教教材”,教师不能成为教材的附庸。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所使用的课本不应只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应该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因此,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4.
深入钻研教材,掌握编写意图,加以科学处理,则是教师永恒的创造课题.笔者就“单摆”一节为例,通过课堂教学,课后测试,互研评课,简单分析“教材”的挖掘与处理.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材料。这只是“一杯水”,还有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海”。教师要理解新的大语文观,把“一杯水”和“江河湖海”密切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拓展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为教师教与学生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甚至也不一定是最佳的资源;教师只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新型的教材观让教师意识到教材只是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们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反对有的教师从过去的“本本主义”一下转变为盲目的“自由主义”.不合时宜的变序教学就是其中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提倡所有学科都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一个媒介,只是教师教学的参照物,是教师教学的启示物,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载体.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和重新组合.笔者认为,要较好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必须要重视“探究与接受”、“补充与舍弃”、“分散与整合”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9.
“适切性”是教学的根本属性.在数学教学中,展开“适切性教学”就是要在教与学之间找寻平衡,努力让教学建基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对教材、学生以及学习方式等进行理性考量.努力在“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找寻平衡.  相似文献   

10.
任华明 《学语文》2011,(5):21-22
多年以来,教材在我们教师和学生心目中一直居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学生只是热衷于“学教材”.教师则大多停留于“教教材”的阶段。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我们应该视教材为蓝本,我们只是“用教材”——灵活的使用教材.并且敢于挑战教材,超越教材。当然,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与学生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所以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教材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向教材挑战,发挥教材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阅读有助于拓宽文本广度、触及文本深度,为学生阅读理解提供多元视角。在普通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应用互文性理论,适当引入历时或共时的文本群,与教材文本共同构成相互关联的互文本;在互文本的相互映照下,引导学生积极与教材文本对话,实现“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12.
一、模块式课程与建模式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课程的特点是:资源选择,模块式课程。本轮课程改革打破了统编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思想编写了多套教材,经国家审定后出版。这些新教材大多采用“模块式结构”,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教育资源”,师生有选择的权力。这已不同于计划经济下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原来的“大纲和教材”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规定性,教师必须遵循,不得违背;现在的“课程标准和多种教材”只是提供“教育资源”,没有原来那样强的“权威性”,这给师生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提供了…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材、课堂.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教学过程中被塑造的客体.“活动教学”针对这种忽视学生个性,违背人本主义精神的教学观,鲜明提出了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换句话说,“活动教学” 以  相似文献   

14.
杨彬  田泽春 《湖南教育》2003,(24):50-50
新课程的价值体现在过程中,历史教材从形式到内容提供了教学过程感知活动的条件,而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感知活动。作为历史教师,有必要把握感知化教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首先,作为教导主体的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处理、教学方式的选择,以探究的精神主导教学。教材的编纂相对于《课程标准》来说,“知识与能力”是外显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内隐的。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应当只是外显的教材文本,还应当包括蕴含在教材中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摆脱传统教学的惯性和对现实利益的权衡的牵制,要求组织、…  相似文献   

15.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编排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求得新的发现,丰富教学内容。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讨新课程的导学方法,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来教”,要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  相似文献   

16.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展开的 ,学生的学习是以教材为对象的 ,学习的内容不是来自教师 ,而是来自教材 ;教师只是先通过对教材的准备 ,占有教材 ,对学生学习教材进行指导和帮助 ,而不是代替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教师按照大纲的有关规定 ,确定教学内容 ,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 ,制订课的内容任务 ,选择教法 ,组织教学 ;指导学生学习 ,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与要求”。这两种作用的辩证统一是当今体育教学的具体要求。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年龄、经…  相似文献   

17.
教育构建学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互融共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的“教”只有与学生的“学”密切配合,同频共振,才能实现“教学相长”、“教学合一”.教育实践学认为,教师有效教学活动的实施,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深入的学习探知.同样如此,学生的高效学习活动,是为了推动教师深刻的教学活动.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将教师的“教”作为主要活动,忽视“学”进程的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学”经常游离于教  相似文献   

18.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以此弥补教材中的某些缺憾,以及教材对现实世界反映的滞后性,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下面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为例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农村小学的数学课堂氛围逐渐活跃.但是,当前农村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三个误区.一、教师不能跳出教材的束缚当前农村小学的部分教师仍旧没有跳出教材的范畴,不能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创造加工,更没有将教材内容变成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而是为教材而教学.例如,有位数学教师在上第五册“应用题”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在课堂开始,教师就问学生解应用题有哪两个步骤,学生交流后说出了教师想要的答案,该教师便立刻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这样生硬地依据教材的教学,致使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习兴趣根本不浓.事实上,课堂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和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赋予教材以生命的活力.这就需要教师增强自主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和重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如果能尽量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然后将素材融入到教学中,教学效果就会不一样.如教师可以在这一堂课的开始,设置一个与“六一”儿童节有关的应用题引出数学问题.当学生能够顺利解决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题目变换为与下一个教学环节有关的新问题,从而完成教学环...  相似文献   

20.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但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教材只是个例子,它仅仅提供了师生交流与交往的平台。备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教师“教”的需要,更是为了学生“学”的需要,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还必须“走出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