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农村弱势群体遭受社会排斥、被边缘化的问题日渐显露,并已成为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人教育是提升农村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本,解决和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的有效途径,应通过出台成人教育的政策与措施,大力开展成人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成人教育环境、拓展成人教育的功能、培养农村弱势群体的自强意识等等途径,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建设,必须依赖职业教育来提升留守农民的人力资本。当前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政府的职责没有落实,农村职教协同发展的机制失灵;农民培训不接地气,教学缺乏灵活针对性;农民缺乏接受培训的意愿,人力资本提升的自觉性有待提高。要顺利实现留守农民人力资本的大幅度提升,在农村职教组织上,要坚持稳定与协调并举,统筹多方力量与资源,形成培训合力;在农村职教内容上,要坚持丰富与先进并举,助推农民“洗脚”与“洗脑”并进;在农村职教阵地上,要坚持多样与灵活并举,全面考虑留守农民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在农村职教实效上,要坚持监督与考核并举,科学、有效地保证留守农民人力资本提升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蔡成芹 《职教通讯》2011,(11):45-48
重视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给予农村弱势群体必要的政策支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再教育,提升其人力资本,增强其就业能力,以便可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这就要求成人教育工作者掌握一套恰当的培训策略是十分之必须的。  相似文献   

4.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5.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6.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的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7.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8.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9.
黄如兰  唐玉凤 《职教论坛》2007,(11S):34-36,64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增长农村弱势群体知识,提高他们整体素质、能力和农村社区品味的关键所在.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政府给予农村弱势群体在教育服务方面以强势关怀,这是坚持先富与共富并重、效率与公平并重原则的体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教育服务农村弱势群体的价值,认真剖析教育服务农村弱势群体中存在的问题,创建科学、高效、合理的农村弱势群体教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作用,有效运用多种教育服务策略,大力提升为农村弱势群体服务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贵阳市旅游饭店人力资本投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存在着对人力资本投资认识不科学 ,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 ,产权机制不健全 ,培训师资力量不足、教育体制落后的问题 ,饭店业的现实困难又进一步阻碍了饭店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 ,树立科学人力资本投资观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 ,规范旅游劳动力市场的人才流动 ,保障人力资本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给旅游饭店提供必要的外界支持 ,调整旅游教育方向 ,重组我省旅游教育科研资源 ,是解决贵阳市旅游饭店人力资本投资存在问题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2.
以人力资本溢出模型和有效劳动模型为基础,通过教育年限法分析了青岛市人力资本积累与外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青岛市的经济增长带有明显的资本推动型特征,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和贡献率较低,溢出效应不明显。据此认为,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期,青岛应加大教育投入,并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以加快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人力资本生产制度市场化及其必然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教育与培训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生产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市场化 ,意味着价格制度和竞争机制在教育与培训制度中逐步的展开和全面的贯彻。人力资本配置与使用的市场化 ,投资主体需求的多样化和投资结构的复合化 ,以及生产者激励的市场化 ,必然导致中国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市场化变迁  相似文献   

14.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率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我区作为一个农牧业大省,农村牧区人力资本提升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但从我区现状来看,政府教育投资严重不足,农牧民个人投资增长较快但绝对量不足;政府医疗保健投资严重不足,农牧民医疗保健状况不容乐观;面向农村牧区的职业技术培训严重短缺。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作用,切实增加农村牧区人力资本投资;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个人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湖南西部贫困县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对典型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农民个人及其家庭的收入状况,证明了人力资本理论的一般性分析结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人力资本投资的几种主要形式中,教育和劳动力迁移对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产生着几乎同等重要的作用。技术培训对于增加农户经营性收入有效,而对增加外出务工收入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村女性脱贫致富的关键,然而由于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周期长,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错位,已形成当前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状况,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障碍。所以,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提高社会效率,加大对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入,还需强化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建立终生教育体系,破除人力资本投资的文化障碍,促进传统性别文化向现代性别文化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许驰 《培训与研究》2009,26(11):85-87,110
资本投资不足是制约农民素质提升进而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文章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从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健康投资、迁移投资四个层面揭示人力资本投资对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育涵盖了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教师职后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熟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并在现实的教师质量提高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看,提高教师质量即促进教师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升,需要通过适当的投资形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和培训投资。教师职后培训实质是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通过对教师职后培训的投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本是经济长期增长的真正动力,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政府通过提高公共教育支出来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通过实施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来提高人力资本的收益,以及通过吸引人才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等措施,都有助于人力资本的形成,并可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以经济相对较发达的民族地区为例,探讨政府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对其他民族地区会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improving labour market outcomes in most countries. Empirical studies to investigate human capital and its linkages on the labour demand side are, however, relatively scarce due to limitations of firm-level data-sets. Using firm-level data from the Thai manufacturing sector,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kill and human capital on labour productivity. Costs and benefits of human capital improvement are compared indicating that hiring workers who have higher education as well as providing them with in-service training has a statistically an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on an increase in labour productivity. However, hiring workers who have higher education yields less benefit than costs which come from higher average wage expenditures. However, providing training should contribute more benefit than cost. Beside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easures, we also measure workers’ skill levels into cognitive skills and non-cognitive skills and find that skill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foun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cognitive skill for increasing labour productivity among Thai manufacturers. Non-cognitive skills such as those in leadership, time-management and communication are also important and seem to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 to labour productivity among Thai manufactur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