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柳贤姃 《文教资料》2008,(15):12-14
为了克服国家、民族危机乃至建设现代国家,在中韩新文学形成期两国启蒙先驱们以文学来启蒙民众.其中,鲁迅与春园作为在人道主义立场上追求现代价值的启蒙先驱者创作了启蒙主义小说,而且分别奠定了两国现代文学的基础.本文比较研究两国现代文学的创始者、奠基者--鲁迅与春园的启蒙主义思想.我们以比较、分析鲁迅和春园启蒙主义思想的特点来求得对两国现代文学启蒙主义思潮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福泽谕吉与梁启超的启蒙思想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泽谕吉与梁启超的启蒙思想 ,已有学者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比较研究[1 ] 。大家一致的看法是两人启蒙思想的宗旨基本相同 ,即均以谋求国家的富强独立与社会的文明开化为己任 ,极力传播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之说 ,倡导民权与国家独立。福泽谕吉体现在他以独立自尊为灵魂的文明开化的思想中 ,梁启超则集中体现在“新民德、开民智、鼓民力”的新民思想中。“开民智” ,构成了两人启蒙思想的核心与基石。福泽谕吉认为 ,只有提高了民众的智力 ,民众才能够更好地运用自由独立的权利 ,国家的自由独立也才能够得到真正保障 ;梁启超认为权生于智 ,有…  相似文献   

3.
与西方不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是中国被迫走上近代化道路之后才开始的.直到甲午战前,启蒙思想虽有所发展,却始终没有摆脱"中体西用"的窠臼.十九世纪末,戊戌维新运动中新的变法维新理论的构建,新的思想文化体系的形成,宣传新理论新文化的新的途径、方法、手段的出现,以及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产生使十九世纪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近代思想启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末是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清末中日两国同时开始引入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但两国的科技发展模式有显著差异,具体体现在科技发展的内核要素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这种差异是由两国国家性质不同所决定的,并导致不同后果。通过对1840—1911年间中日两国科技发展的比较,从两国文化及历史发展进程及其各自所持有的对外科技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的关系,探讨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下,明治初期日本人的公私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私权方面,思想家呼吁个人独立、自由平等、财产私有的权利,这标志着日本人的私意识不断增强;在公权方面,进步思想家以及政治家中的开明派主张民众参与政治的权利,并积极促使国会、议会的召开,而民众则在启蒙思想运动、自由民权运动的影响下提升了公权意识;在公共思想方面,近代日本"社会"的发现以及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审视推动了近代公共思想的出现,激发了人们关注社会、关心国家的热情。但是,由于受到强大的近代残留的公权力这一封建因素的影响,日本人的私权意识、公权意识、公共思想都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最终难逃被扼杀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在早期教育现代化的选择和发展上存在着相似性和差异性。中日两国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军事、科技及兴办近代教育,但在发展历程上存在的时间差异,以及在对待西方科学和技术、西方文化等问题的思想与态度的不同选择,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时期公民权利思想的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时期 ,源自西方的公民的权利思想被先进的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接受 ,并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主要内容。强调参政权并把其看作兴国权的手段是这个时期思想启蒙的特色。同时 ,民族危机的背景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倾向是国家权力高于国民权利 ,国家自由高于公民自由。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大变动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存在着资本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两种启蒙。五四以后,社会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这是近代以来先进人士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结果,也是中国社会对社会主义理想认同的产物。早期共产主义者独立地打起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代表了五四的方向和运动的最高思想成就。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百年不衰,足证明它更符合中国国情,这是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得到的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其对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个运动开展的本身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保守势力和保守观念;同时,随着西方文明成果的引入,人们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通过创办新式学堂和选派留学生,培养了大批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是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实际就是中国逐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民族独立、政治民主、经济近代化和思想启蒙等内容。中国的近代化方式是中国历史选择的结果。近代志士仁人不断地以农民战争、变法维新以及民主革命等手段来救亡图存;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规模或大或小的启蒙宣传和启蒙运动,以求得全面的近代化。可以说,救亡和启蒙相辅相成且互相促进,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日趋活跃,但有些学者却以一种非历史的、片面比附西方近代化的方式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