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宋国桢 《寻根》2004,(3):96-100
“郑氏祖地荥阳”是历史的定论,也是海内外郑氏子孙所公认的事实,故有“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谚语传世。海内外的许多郑氏宗祠都书写着“荥阳堂”、“荥阳衍派”、“荥阳世泽”等等,仿佛不把“荥阳”二字高高挂起,就不足以表达对祖先追念之情。荥阳与郑国公元前80  相似文献   

2.
《寻根》2016,(1)
正姓氏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最具有民族"文化认同"价值与意义的符号标志。河南是中国众多大姓的祖根地,而荥阳则是中华郑姓的"主流姓源"祖根地。虽然中华郑姓的起源有着多重姓源,但源于姬姓、以周宣王之弟友即郑桓公所传之河南荥阳一带的后裔以"郑"为氏,无疑是中华郑姓的"主流姓源"。"主流姓源"往往成为该族姓人们认同  相似文献   

3.
正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柳沟碑刻群搬迁清理时发现了两通石碑,两通石碑分属兄弟两人,碑文相互照应,关系密切。碑文中记载了晚清捻军起义的若干史实,与《荥阳县志》相互印证,对于复原和认知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社刚 《寻根》2010,(6):117-121
<正>虢国是西周早期分封的诸侯国,其开国君主是周文王的弟弟虢仲、虢叔。虢叔被封于今陕西宝鸡一带,后人称西虢;虢仲被封于今河南荥阳一带,后人称东虢。公元前767年,东虢被郑国所灭。西周晚  相似文献   

5.
《寻根》2017,(3)
<正>晚唐诗人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沁阳)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其罢盐铁推官后,客居荥阳,次年病逝。由于缺乏史料记载,研究其身后死葬之事者很少。近年,有部分学者对其墓址、籍贯等问题进  相似文献   

6.
郑建军 《寻根》2003,(4):104-110
宋理宗时,郑氏为避金兵之乱从河南荥阳迁居浙江省宁波市灵绪乡(今獬浦)之择山下的塘路沿(今郑家村)。郑氏自宋朝南迁,在十七房居住至今,世代繁衍生息,已有20余代了。据《灵绪郑氏宗谱序》:“浙灵绪  相似文献   

7.
闽台郭姓     
郑金洪 《寻根》2010,(3):133-136
郭姓渊源古虢国后人《元和姓纂》载:周武王姬发分别封其两位叔叔—姬叔、姬仲于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西虢(今陕西宝鸡西),古人以封地为氏,因称虢叔、虢仲。后又建北虢(今三门峡市东南)。东、西、北虢后来分别为郑、秦、晋所灭,其后人乃以虢为氏,古虢与郭同音,虢氏逐渐演变为郭氏。《南安蓬岛郭氏家谱》载:  相似文献   

8.
正摆溪《潘氏族谱》(荥阳堂、万字号)共三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季夏朔修撰。目录为:龙盘、圣谕、源流序、旧序、赠序、续修序、赞序、同修序、字派引、家规、仪注、颌字号、契据、宅图大至、田据、五服图、世系图。该谱第一卷主要是《圣谕广训》和《圣谕广训序》。第二卷是源流序、旧序、赠序、续修序、赞序、同修序、字派引、家规、仪注、颌字号、契据、宅图大至、田据、五  相似文献   

9.
徐金星 《寻根》2004,(5):4-8
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关于它的具体范围,朱绍侯先生曾在<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一文中指出:"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显然这个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洛阳平原或洛阳盆地,但洛阳平原无疑是河洛地区的核心部位.在同一篇文章中,朱先生又指出:"作为河洛文化圈,实际要超过河洛区域范围,即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区."2002年10月,在郑州举办的"河洛文化与台湾"学术研讨会期间,朱绍侯先生、沙旭升先生都曾谈到,有开封禹王台所存康熙所题"功存河洛"匾额可以说明,所谓河洛地区,向东应包括郑州、开封在内.  相似文献   

10.
宗世昊 《寻根》2021,(2):4-8
酒文化在陆上丝绸之路大致按照向南和向西两条路径传播,在酒文化传播的诸多构成要素中,尤以酒与酒具的交流呈现出中原与外域、边塞与内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构成了唐宋丝绸之路酒文化的基础。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果酒西传"唐宋时期酒的种类多种多样,按照《唐国史补》的说法,各个地区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酒:"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东之乾和、蒲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  相似文献   

11.
“在英国文学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部《总引》这样的杰作,它简单扼要地概括了一个国家的全貌: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老人和青年,男人和女人,凡夫俗子和教士神父,学识渊博的和目不识丁的,流氓地痞和正人君子,陆地和海洋,城镇和乡村……”这就是一个批评家曾对杰佛利·乔叟的《坎特  相似文献   

12.
为对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扶助和救济在历史上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虽然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有不同,但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任何社会,执政者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不可能无视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存在。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统治需要,中国历代政府对这类弱势群体均予以扶助和救济,以体现国家和政府对此类困难人群的关注和照顾。  相似文献   

13.
城乡风情录     
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后来我参加了工作,进入城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根据有关政策,把爱人和两个儿女户口转入了城市,大女儿和大儿子因年龄超过了政策规定的岁数,不能随我进入城市,一直留在乡下农村。所以我们一个完整的家庭,只好分居在农村和城市两个地方。每年不少日子,无论城里或乡下有什么红白喜事或特殊情况,我和儿女们都得两头跑,对农村和城市的生活、工作、人际关系都有不少的交往和经历,对城里人和乡下人不同的思想感情、道德风尚和喜怒哀乐都自然有深刻的了解,一种冷漠的城市人际关系和浓浓的农村乡风民情交织在一起,让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经济运行进入到新阶段,其内含和外延也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人们感到难度渐增,似乎存在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其实,这些属于非经济因素,除了国际因素和政治因素外,文化因素的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指的中华礼仪传统是作为礼仪之本的礼仪精神和原则,它是在传统礼仪变迁和传承过程中积淀下来,并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中华礼仪传统为中国社会提供精神本源,通过代际接力和代际回馈,以文化认同的方式形塑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世界。但是这种文化认同在中国封建传统社会却被极端化和武断化,隆礼重法、以礼代法、人治社会成为与传统交相诟病的源头。本文认为,中华礼仪传统之本,以及由本而生的文化认同,始终是时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维系力量。而要有效发挥中华礼仪传统的文化认同功能,就必须进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包括大力发掘,内容出新,以及建立传统的代际接力和代际回馈机制,防止和消除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分化和社会对立问题。  相似文献   

16.
社区是充满了归属感和生活方式共性中的多样性的地域单元和时空坐落,是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鲜活经验和创新智慧的磁场和容器。以时间逻辑和空间逻辑重构社区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路径,以故事逻辑呈现、诠释、传播文化遗产内涵和价值杠杆,是城镇化进程中文化遗产活化和社区精神重塑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正有人说,北野武和是枝裕和分别代表了日本文化的两面。北野武探讨的是人生隐藏的种种残酷,而是枝裕和则呈现出生命共通的善意。凡是看过是枝裕和电影的读者大概会认同这个判断。在是枝裕和的艺术世界里,他以影像温和地直视社会人心,以悠缓深远的风格展示世间人情,于细节中弥散着哲思和人文主义情怀,透射出这位日本导演对日常生活和人类社会的思考和关怀,颇具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8.
研究方法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界定。在传统的文化研究中,基于对文化概念的人类学和社会学认识,经验方法、结构方法和历史方法是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和文化产业的出现,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拓展,文化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因此对当代中国文化研究提出了严峻挑战。总体上看,厘清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力,探索"文化生产力"的性质、特点、规律、结构和机制,认识当今文化学与其他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进而探究当代中国文化研究方法和路径,已是摆在理论界和学术界面前的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乐舞之原     
彭华 《寻根》2003,(3):4-10
人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精神文化中的音乐和舞蹈,又是不可或缺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为人类文化构成因素之一的音乐和舞蹈,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大创新和发明,并成为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原始社会的音乐和舞蹈,同其他原始艺术一样,也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也就是说,是劳动先于艺术,而不是艺术先于劳动。音乐和现代音乐一样,原始社会的音乐也分为声乐和器乐。比较而言,声乐的起源早于器乐。人类最初的乐器,无疑是嗓音,只是发展到后来,二者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声乐最初出现时,主要目的是为了统一号子、统一…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卜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各项工作在继承和巩固中加强,在改进和创新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