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而且还留下了许多可供今人研究的书信.这些书信经纳兰师友保存而流传至今,是我们深入细致地多角度地研究纳兰性德的一份珍贵资料.诚如夏承焘先生所言,纳兰性德的书信“有些可以据此以增补他的传记、年谱,有些可以作为研究他的思想感情、创作动机的资料.”①纳兰书信从《通志堂集》和《词人纳兰容若手简》中所见共四十一通,其中致张纯修二十八通,致顾贞观二通,致严绳孙五通,致徐乾学一通,致韩元少一通,致梁药亭一通,致颜光敏一通,致某上人一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满族作家纳兰性德“善为诗”、“尤喜为词”。严绳孙说他的诗词“虽列之花间、草堂,左清真而在屯田,亦足以自名其家”。通过纳兰绚丽多姿、风格迥异的诗词,可以使我们了解这位杰出作家的思想性格和艺术才能。但是,在我们对纳兰性德诗词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对纳兰性德其他创作成就的研究。徐乾学曾告诉我们,纳兰性德“论著尚多”。严绳孙说,他的创作“能撷其英华,匠心独至,宜其无所不工也”,也是说他善于进行各种文体的创作。总之,纳兰性德的创作,文体多样,数量可观,内容也很丰富。其中,他的赋作也很有特色,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弱德之美”是我国词学界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针对中国古典诗词美感特质提出的一个概念,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一角度重新审视纳兰词,品味纳兰性德及其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由于目前有关纳兰性德身世的资料很少,而且矛盾之处颇多,以致各家意见歧异.现仅就诸谜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一孔之见,以为商榷.一、关于性德的名字问题纳兰成德字容若,清初权相明珠之长子.性德生前自署名成德,诸近友亦以成德称之,自其逝后,徐乾学在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提出“客若姓纳兰氏,初名成德,后避东宫嫌名,改曰性德”后,习称性德.纳兰学者多就此提出质疑,而研究者又多以汉文汉意为前提,试图做出解释.这些解释都是难以令人信服的.究其原因,盖忽略了满族人在入关之初,还顽强地保持着自己民族的习俗,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满族人使用的是满名.纳兰氏(也译作纳腊或那拉)乃满洲八大著姓之一,当然会更加注意到这一点.以性德家为例,自他始  相似文献   

5.
纳兰性德是清初文坛上闪耀着异彩的明星,所作诗词感情饱满,自然流畅,朴实无华而又意趣无穷,读后令人难以忘怀。可是对这位满族奇才俊彦、满汉文化融合的杰出代表的生平业绩,尚多歧解异说,有的甚至“东西对立”,“觇梭龙”就是突出的一例。 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在《纳兰君墓志铭》中说:“容若尝奉使觇梭龙诸羌,其殁后旬日,适诸羌输款。”性德的好友韩菼在《纳兰君神道碑铭》中说的更详细:“康熙二十一年秋,奉使觇唆龙羌。道险远,君间行,疾抵其界,劳苦万状,卒得其要领还报。后唆龙输款而君已殁。”可见“觇梭龙诸羌”或“觇唆龙羌”对我们了解和评价纳兰性德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纳兰的身世入手,着重分析了纳兰的不同词作中所透露出的人生理念,并借助纳兰性德的词作深刻剖析了纳兰性德性格形成原因。纳兰性德作为一个贵族公子,本该是极尽乐事终其一生,但其词中所展现的人生态度却极尽哀婉凄艳,这与纳兰性德显贵身份十分不符,纳兰词中处处洋溢着纳兰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自身情况的无能为力和深刻的无奈感。  相似文献   

7.
纳兰以词名家.他的词,生前身后,赞誉之词可谓车载斗量.他那旖旎缠绵、凄婉哀艳的缕缕情思,不知在多少人的心田里产生过强烈的艺术效应,不知使多少人获得了永志不忘的审美享受.近些年来,对纳兰性德的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了更新的开拓,硕果累累.但是,相对而言,仍然还是比较偏重于“词”这一领域.就其整体而言,纳兰词的艺术成就高出于其诗,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因此,对于纳兰的研究,理当应该以“词”作为重点.但是,无论是从深入、全面研究纳兰性德的整个人生及其艺术成就着眼,还是从诗词同源这一角度来看,还是从研究其诗能与研究其词相得益彰的效果审视,对见于《通志堂集》的329  相似文献   

8.
纳兰性德被晚清词家况周颐誉为"国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师承李后主、晏小山,纳兰词兼有陈维松的雄浑和朱彝尊的清丽,并且真率自然。"纳兰词"以爱情词见长,但咏物词也别具一格,从某种角度来说,更能体现纳兰性德的壮志未酬的人生理想和他闲云野鹤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纳兰性德(容若)“梭龙之行”的研讨,我已在1987年第5期《社会科学辑刊》那篇考辨文章中,详细地做过论述.文章发表后,不少朋友来信表示赞同,但是也有人就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神道碑文》中“卒有成功于西方”的记述以及姜宸英《宿燕郊·送容若奉使西域》诗,来函质疑.此文即试图对此进行回答.我想如果解释清楚姜宸英的这首诗,徐乾学碑文中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把题目缩小到对姜宸英诗的考释上.  相似文献   

10.
对纳兰性德词的风格和师承,从纳兰性德的师友到有清一代词评家的最后一人王国维,认识都不尽一致。对他的词的风格,他的老师徐乾学认为是“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况周颐说“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徐、况、王的看法可以说大体一致,我们姑且名之  相似文献   

11.
纳兰性德死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旧历五月三十日,时年三十一岁。 徐乾学的《纳兰君墓志铭》说;“君生于顺治十一年(1655)十二月,卒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己丑,年三十有一。”按五月己丑,即五月三十日。顾梁汾的《祭文》说“……先生殁,时五月三十日己丑也”。 至于纳兰性德是得什么病死的,《清史稿》本传没有说,徐乾学的《墓志铭》说“孰意其七日不汗死也”。顾梁汾的《祭文》说得详细些,“先生得寒疾……已七日不汗……而先生殁”。得病仅七天就死了,可见是急性病。那么,什么是寒疾呢?为什么”七日不汗”就能死了呢?据中医大夫讲,中国古代,不但伤寒或副伤寒叫寒疾,对一般的肺炎、流感高烧不退的病,也叫寒疾。对这种病,要吃药表散退烧,要是吃药不发汗,说明毒气攻心,那就不好治了。  相似文献   

12.
正书名:《纳兰词》作者:纳兰性德内容概要:《纳兰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集,是对他一生情感的真实写照。他的诗词在清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纳兰词"光彩夺目。作者个人超逸的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纳兰性德是清朝满族著名的词作家。他的词不仅在清代文坛享有盛誉,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占有一席之地。纳兰性德的词作中,频频使用“瘦”字。本文对其“瘦”境词的意象选择及使用的频率进行分析,并从文学传统、词人的性格及独特经历进行原因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纳兰性德作为清词"中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词人,生活在具有"盛世"气象的康熙王朝,却能够处繁华写寂寞,在这个王朝鼎盛之时,唱出了时代的哀吟。纳兰词多哀婉苍凉之音,这跟他在词中抒写悼念亡妻的悲恸、与朋友离别时的伤感和羁旅生涯有关。文章把纳兰词放在清初的大背景下,从纳兰性德家族史以及仕途经历、和明末主情思潮、清初时代环境三方面探讨了纳兰词哀婉苍凉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纳兰性德凄艳词风的形成原因,历来有很多解释。文章认为纳兰性德尽管生活在清朝的“康乾盛世”,但如果将清朝放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却是封建末世。从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对纳兰性德人生经历的了解、思想轨迹的剖析,综合前人的研究,得出纳兰凄艳词风是由其所处的独特的时代背景、独特的个人经历等因素所决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汪海 《学苑教育》2012,(14):42-42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的词人,他的“纳兰词”在词坛占有一席之地。纳兰性德虽是富家公子,也身陷仕途,但其厌恶官场,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相传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而南唐后主李煜也是才华横溢,能诗擅词,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纳兰性德、李煜和贾宝玉三人在才华、秉性和人生轨迹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纳兰性德是我国清初一位杰出的满族作家。他的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杨重华先生在为黄天骥的《纳兰性德和他的词》作序时说:“纳兰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记得我自己还是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时代,读了他那些‘凄惋不可卒读’的词,也曾为之‘心动神摇’”。杨先生赞美纳兰词的艺术感染力强,这是许多读者的共同感受。从审美角度来看,在文艺欣赏过程中,审美关系的建立,是从对艺术形象的观照开始的。艺术形象是文艺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构成单位。文艺作品的审美感染力,主要是指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决定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即艺术感染力)强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反映现  相似文献   

18.
赵东升 《文教资料》2006,(8):123-124
纳兰性德的词,带有一种混然天成的华贵,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贵气质,“纯任性灵,纤尘不染”,有一种洗尽铅华却更显天然风韵的美。本文主要从纳兰的爱情词和塞上词论述纳兰性德词的真纯。  相似文献   

19.
作者重在分析纳兰性德词的审美特质。即纳兰词意境的空灵与充实。宗白华说:“空灵与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本文从宗白华先生提出的这个美学理论切入,研究纳兰性德词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20.
历来研究者对纳兰性德词中意象的分析与研究多集中于月亮、风雨、灯等等,而纳兰词中的"酒"意象却无人论及。酒意象在纳兰性德词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酒"在纳兰词中呈现不同的情感内涵和美学意蕴。以"酒"这一意象为考察对象,分析纳兰词中的相思之酒、悼亡之酒、怀友之酒和伤怀之酒有利于我们对纳兰性德词作的整体风貌有更全面的把握,也能增进我们对纳兰情感性格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