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文章,是沟通人们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杠杆之一。文章的这种巨大功能,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孔子说:“诗,可能兴,可能观,可以群,可以怨,迩能事父,远能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曹丕对文章的作用更为推崇,他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梁启超认为,文章有“熏、刺、染、兴”的作用。鲁迅先生也说过:“故文章之于人生,其为用决不次于衣食、宫室、宗教、道德。”(《摩罗诗力说》)自古以来,许多英雄豪杰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奋斗目标,既能…  相似文献   

2.
近读徐雁教授为《旧书业的郁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所写编后记中译引欧洲名句日:“君闻新书出,开卷旧书读 (when a new book is published, read a old one) ”,宗旨在于劝人读书不要喜新厌旧,而要重视旧书的阅读。我觉得中国有两句古诗也说得好:“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相似文献   

3.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臣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这是古诗《孔雀东南飞》中最难疏解的一段文字。清代学者吴兆宜首先提出有文字讹误。他说:“《序》云刘氏,此云兰家,未详,或字之讹也。”(《玉台新咏注释》)继而.纪容舒疑有脱失:“兰家女二句,文义不属。‘说有’‘云有’亦复,疑此句下脱失二句,不特字句有讹也。”(《玉台新咏考异》),由此,后代注家蜂起,论说纷纭,异见时出。  相似文献   

4.
藏书家薛福成(1838——1894)撰《庸庵编》,有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562册。其卷三有清同治八年(己巳年,1869)作《李氏藏书目录序》,但中未提及李氏何人也,全书中亦末阐明李氏为何人。谓李氏“有书数万卷,上自经史百子,旁逮星算、方舆、艺术之流,金石之刻,崖略粗完,洁致精良,可披可哦,昕夕自怡,此笃志之士所蕲也。……孝感李君,官畿辅久,富藏书,精善逾常本,出示书目两册,属序其简端。余睢君以通敏之才,历宰十数县,固周知民隐,而裕于识矣。”由此可见“孝感李君”藏书之富,善本超过普本,属晚清大藏书家。检郑伟章先生《献家通考》,未见收录。检范凤书先生《中国私家藏书史》,仅见在第456页录《庸庵编》之记。那么,孝感李君为何人?其藏书何在?藏书目录何在?很是有考证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新华日报》三月十三日第四版有一篇题为《许文强何许人也?——小议“上海滩”(作者黄幼帆)》的文章。该文是围绕“许文强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来展开议论的。看了文章内容,才知道文不对题,误用了文言词句“何许人也”。因为作为文言实词的“许”主要有以下四种解释: 1、答应、允许。△“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西  相似文献   

6.
新闻标题的诗化艺术形式多样,千变万化常用的方法有下面十种: 一、单名引用法 恰当地引用完整、鲜明的诗词佳句,不加任何修饰、增删作为标题。例如: ①(主)润物细无声 (副)长春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纪事 (2000年2月16日《光明日报》) ②(主)故园柳色催南客 (副)写在胡秋原先生回乡前夕 (1988年10月1日《武汉晚报》) 题①主题引用的是杜甫《春夜喜雨》诗中的一句。用“润物细无声”来类比要加强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不仅恰当贴切,而且生动形象。“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是唐人刘长卿的诗句。题②主题以此…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对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凯所奏夹签附片的解读切入,能够看到在清朝末期夹签制度无论从所用文书形制的“改题为奏”,还是所涉案件由“斩绞”到“绞刑”的量刑变化,直至《大清现行刑律》的颁布被最终废止,都是清末法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亦能映射出彼时各方权力的博弈。20世纪初期夹签制度的革厘嬗变,既是传统法律体系逐步解体的具体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法制近代化过程中的艰难与局限。  相似文献   

8.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33):64-64
“责无旁贷”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贷:推卸)。语见清·林则徐《复奏稽查防范回空粮船折》:“其漕船经过地方,各督抚亦属责无旁贷,着不分畛域,一体通饬所属,于漕船回空,加意稽查。”例如孙中山《同盟会宣言》:“此不独军政府责无旁贷,凡我国民,皆当引为己责者也!”钱锺书《围城》五:“这时候,他深恐济危扶困做‘叔叔’的责无旁贷,这侠骨柔肠的好差事让给鸿渐罢。”姚雪垠《李自成》一卷十二章:“她一向率领老营,在突围时仍旧率领老营,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9.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中国文学,在古典诗文里多的是鸟兽、虫鱼、草木,可以说是“独步”世界文坛的一大景观。当然,这又恐怕是缘于中国文学的“乳母”《诗》三百篇,她的破天荒第一声就发出了美妙动听的“关关”鸟鸣。孔夫子列举学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第十《规箴》:“郗太尉晚节好谈,既雅非所经,而甚矜之。后朝觐,以王丞相末年多可恨,每见,必欲苦相规诫。王公知其意,每引它言。临还镇,故命驾诣丞相。丞相翘须厉色,上坐便言:‘方当乖别,必欲言其所见。’意满口重,辞殊不流。王公摄其次曰:‘后面未期,亦欲尽所怀,愿公勿复谈。’郗遂大,冰衿而出,不得一言。”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注曰:“‘冰衿’不可解,余初疑‘冰’为‘’字之误。乃观唐写本,则作‘冰矜’,点画分明,其疑始解。盖郗公不善言辞,故瞑怒之余,惟觉其颜色冷若冰霜…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自古是通往西域的必由之路,又是历代征战频繁的战场,因而一些著名诗人的边塞诗,也与河西走廊梦魂牵绕。人口皆碑的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玉门山障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王昌龄《从军行》)……大多是描写将士出征和守边塞的情景。孤城烽火,崇山沙碛,给许多读者留下的印象是荒凉和寒冷,然而可曾知河西走廊又自古是绿…  相似文献   

12.
明初,京内外大臣皆以奏本具奏,但因奏本用细字,字体必须用洪武正韵,又要于末幅标明字数及用纸张数。所以,永乐年间出现了书写较为方便的题本。自是题本、奏本并行。奏本自明代洪武年间定制至清代乾隆十三年废除,行之近三百八十年。对奏本是否用印问题,长久以来,学术界一般认为“清承明制,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清代典籍认为这是沿自明代的规定,如《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042《通政使司》载:“乾隆十三年谕:向来各处本章,有题本、奏本之别。地方公事,则用题本;一己之事,则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其式沿自前明。”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23亦载:“顺治二年,命各衙门皆缮本章,而有题本、奏本之别。公事用题本,一己之事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沿明旧式也。”但据笔者考证,明代奏本不但可以奏公事,且规定必须用印,而公题私奏和奏本不许用印的规定,是雍正二年才开始实施的。  相似文献   

13.
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在《文献通考》所载《唐登科记总目》的基础上,广搜文献史料,并对其整理考订,按年编次有关登科的材料,勾勒出唐五代三百余年的科举发展历程,是研究唐五代科举史的经典之作,亦是研究有唐一代社会文化史的重要资料。然藉徐松一人之学识功力,成就此巨著,疏漏讹误之处,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4.
生人与谥号     
偶翻历史小说《隋炀帝遗事》,该书第70页有这么一句:“宣华夫人正在凝望几案上的金凤凰,想着心事。忽然,随侍宫女来报:‘夫人,新即位的炀帝,派一名宫女作御使,送一个匣子来了。’”此句有误。在这里的“炀帝”,是隋朝二世皇帝杨广的谥号。而谥号并非皇帝在世时起的称号,而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诗集中,“瑟瑟”一词凡十五见①。依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版)顺序,录诗题、诗句如下(后附其卷数、页数及校记):一、《庭松》(11/617)疏韵秋械械,凉荫夏凄凄。校:“械械”,马本此下注云:“止前切,陨落貌。”《英华》二字作“瑟瑟”。汪本、《全诗》俱注云:“一作‘瑟瑟’。”H、《琵琶引》(12/685)精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校:“瑟瑟”,宋本、那波本、《全诗》、卢校惧作‘索索’。何校:“‘索索’,兰雪同。”又马本“瑟瑟”下注云:“半红半白之貌。”三、《题遗爱寺前溪…  相似文献   

16.
“新闻特写”照片──《饥渴难忍》赏析张敬云摄影中的“特写照片”,首创于英国早期女摄影家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伦夫人拍摄的《约翰·哈雪尔爵士》(1867年),即“大头特写”。这幅照片被认为是摄影史上最杰出的肖像作品。这位当时已是48岁的中年夫人,为了满...  相似文献   

17.
《诗经》名物研究由来已久。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就指出,读《诗》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自汉以来,《诗经》注疏汗牛充栋,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名物的训释。同时《诗绎》名物注释专书也不断问世,形成了《诗经》学研究史上一个特殊的领域。三国吴陆玑的《草木鸟兽虫鱼疏》是我国第一部专言《诗经》名物的著作,至宋黎卞有《毛诗名物解》,明冯复京有《六家诗名物疏》,清陈大  相似文献   

18.
俗语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人如此,神仙亦如此,一方水土亦产生一方神仙。福建人尊妈祖,是由于航海的需要;江西人奉许真君,则出于治水的需要。不同的需求造成不同的文化景观。以“万寿”名官,起于何时?据(宋史)载,道士林灵素觐见徽宗,进言回:“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日府。神霄玉清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宋史)列传第二二一)此说一出,徽宗即令天下皆建“神霄万寿宫”。“万寿”二字,可能由“长生大帝君”名号而来。宋政和六年(1116)徽宗诏令仿西京洛阳崇福万寿宫式样,重建江西西…  相似文献   

19.
因为《记念刘和珍君》的巨大影响,以及大量三·一八惨案的资料汇编,此事似已题无剩义,譬如朱正最新的鲁迅传记《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在第十五章“刘和珍之死”里仍然是政府屠杀、群众惨死、泣血控诉的旧说法。但实际上,这些认识和价值判断都明显受到了鲁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鲁迅谈称呼     
看《鲁迅书简》及《两地书》,抬头多称以“先生”、“君”、“兄”之类。鲁迅之于对方称呼,向不穷究,含糊敷衍过去即罢。这很符合中国民俗国情。一般年高者、学富者、崇敬者,可谓先生;道相似者,不客气之朋友,泛友;后辈,可称“君”、“兄”。倘若推敲穷凿,则反不好。有一次鲁迅给萧军信中涉及到其夫人处,顺便称之为“悄女士”,结果被提出“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