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商洛学院学报》2016,(1):38-43
押两伊战争不仅是交战双方——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厮杀,同时由于处在冷战两极格局之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际上也在暗中进行较量,并通过它们的外交政策体现出来。对美国来说,保证波斯湾自由通航与遏制苏联是其首要的战略目标,而对苏联来说,获得两伊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妥协与防止美国在中东的扩张是其战略重心。两国围绕各自的战略目标,根据战争形势不断调整政策,按照政策倾向均可分为三个阶段。通过比较各阶段的政策,探究美苏在外交立场和举措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揭示其合作与竞争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2.
高文应 《华章》2008,(20):49-49
"9.11"事件是美国两伊政策的分界点:"9.11"事件前,在战略上,美国对两伊主要采取地区均势战略;在政策的选择上,实行有限介入,并保持谨慎而节制."9.11"事件后,伊拉克战争表明,美国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地区均势战略,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倾向表现的更加明显;在政策选择上突出强调军事上的先发制人.  相似文献   

3.
高文应 《华章》2008,(19):49-49
"9.11"事件是美国两伊政策的分界点:"9.11"事件前,在战略上,美国对两伊主要采取地区均势战略;在政策的选择上,实行有限介入,并保持谨慎而节制."9.11"事件后,伊拉克战争表明,美国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地区均势战略,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倾向表现的更加明显;在政策选择上突出强调军事上的先发制人.  相似文献   

4.
"9.11"之后,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政策,抛弃自冷战以来的结盟与威慑战略,在战争的轨道上越走越远。伊拉克战争不仅使美国深陷泥潭,还严重阻碍了其全球战略的实施。《孙子兵法》作为冷兵器时代最优秀的军事理论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战略思想,对于反思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战略性失误的深层原因提供了可贵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面对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进程骤然加速的国际态势,美国在调整其对外政策中将民主输出置于本国对外战略的重要地位。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的对外民主输出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为依托,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并且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南非的核政策随其全球战略利益的调整而演变,同时又与其核不扩散政策的变动保持一致。二战后,美国为了与苏联进行全球对抗,积极地推行与南非的核合作政策。冷战缓和时期,美国迫于压力对南非核武器研究采取了适当的核制裁。随着冷战走向结束,美国采取对南非核制裁与帮助其改善周边紧张局势的政策,推动了南非终止核计划并最终销毁核武器。  相似文献   

7.
以朝鲜战争为界点,美国在冷战前期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先后发生了巨大转变,其根本原因源于美国战略目标以及对国际局势的判断的变更。美国的政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本国以及美国与西方盟国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美国、苏联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随着其在战争中经济实力的迅速膨胀而奉行霸权主义政策.随着杜鲁门主义和遏制战略的出台,冷战开始.与此同时,美国还利用朝鲜战争爆发的有利时机力图实现其远东战略.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它对冷战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战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同时,它还为苏联在同美国的冷战对抗中增加了筹码.  相似文献   

9.
在美苏冷战日酣之际,中苏同盟的形成不仅使美国分化中苏关系的目标在短期之内变得不可能。而且使美苏在亚洲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出于冷战的考虑,美国将对华政策从属于对苏战略的需要,对台政策的改变已成为必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为其转变提供了契机,美国对台政策由此发生逆转并长期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痼疾所在。  相似文献   

10.
二战结束后 ,美苏两强由于意识形态、战略利益和国家利益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由战争盟友变成了互相对立的两大集团的旗手 ,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遏制”与反“遏制”的“冷战”。东南亚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成为“冷战”的重要战场。“第一次印支战争”也变成了这场“冷战”中的一场“热战”。中国革命的胜利及中国人民发扬的抗法援越的国际主义精神 ,使以法为首的西方在第一次印支战争中遭到失败 ,也给美国推行的遏制新中国的亚洲战略以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与联盟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联盟政策从属于安全战略 ,是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后美国的安全战略经历了几个阶段性的变化 ,无论是“合作性戒备” ,还是“参与与扩展”战略 ,联盟政策都得到重点强调。这是因为联盟政策与美国安全战略所追求的根本利益密不可分 ,是其安全战略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经历曲折发展,但总体保持稳定。中美之间战略上的互不信任、在台湾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和美国“推进民主”对中国的影响都是中美关系长期发展的制约因素。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两国在重大战略和经贸领域又有许多共同利益,需要相互支持与合作。从短期看,中美关系可以保持稳定趋势,全面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从长期看,中美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双方的战略和政策选择,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威胁到现存大国的利益,现存大国会遏制新兴大国,而新兴大国势必要冲出这种遏制,在这个过程中,战争在所难免。中国作为世界上的新兴大国,正在崛起之中,而美国是现存的大国,人们习惯性地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逻辑“修昔底德陷阱”直接套用到中美关系之中。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中,中美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成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武装力量投降,从而使日本成为最后一个“无条件投降”的法西斯国家。但是通过日本投降的过程可以看到,由于美国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利用天皇为其利益服务,日本的投降最终是以军队投降为限定,保留天皇制,实施间接统治为前提的,采取了丢车保帅的策略,为战后天皇制的保留创造了条件,徒有“无条件投降”之形,属于事实上的有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15.
随着法国实力的不断增长,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一直对美国怀有不满的戴高乐在重新执政后,开始从各个方面进行调整。特别是调整了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历届政府在外交上追随美国的做法,从各个方面向美国的霸权进行挑战,奉行抗美独立的外交政策。反对美国把法国变成北约在欧洲的工具,谋求军事上的自主权;反对美国在西方的核垄断,发展独立的核力量;反对美国冷战政策,推行普遍缓和的政策。戴高乐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动作,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向美国发出挑战,以彰显法国的与众不同,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效,最终动摇了美国在西方的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16.
反殖民主义是美国理想主义外交传统的一部分,美国的反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但其反殖政策往往取决于国家利益的需要,而非仅仅考虑到自由、民主或自决。门罗主义中的“不再殖民”原则,隐含着美国扩张商业利益和建立美洲霸权的企图;门户开放政策、威尔逊主义中的“民族自决”原则及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反殖理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破殖民制度造成的经济壁垒和改造欧洲垄断了四百余年的世界体系,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帝国主义体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戴高乐重新执政法国,在其独立的“民族主义”的指导下推行了引人注目的以“冲破美苏格局,维护民族独立,争取大国地位”为主要内容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其中法国执行了一系列挑战美国在西方世界领导权的离心政策。这些政策对法、美两国的关系以及对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伊拉克战争看欧美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美之间在中东问题上的分歧由来已久 ,在当前的伊拉克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欧美之间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 ,并不是因为双方存在巨大的利益冲突 ,而是双方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差异 ,即双方在对待伊拉克的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 ,分歧在于实现目标的手段和作法。欧盟主要国家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 ,与欧盟在中东地区的特殊利益密切相关 ,包括经济、安全、对外政策取向和欧盟对中东局势的某些特定的考量。即使是坚定地站在美国一边的英国 ,与美国的出发点也并不完全一致 ,与其他欧盟国家也不存在根本冲突。欧美关系的基本性质仍旧是“盟国关系” ,欧盟国家在对伊拉克战争 ,特别是战后重建的问题上仍将与美国合作。  相似文献   

19.
1945—1950年,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苏两国由战时合作走向冷战对峙。这一时期,美国凭借其世界首强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积极干涉中苏关系的发展,成为影响中苏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