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古典文学作为民族精神的脊梁,为中学语文教育提供了丰满而形象的材料。古典文学之于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应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文学涵盖了中国三千年历史,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高职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认真学习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是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效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文学创造意境的美学原因首先与中国人对自然的审美形式有很大关系。探究各个时代人对自然的审美形式,发现从人类社会早期的人面鱼纹图案开始,一直到唐宋,人与自然的审美在逐渐统一,进而发展成为了情与景的统一。这期间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发展演变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国古典文学各种意境创造的过程。其次,还与情和景有关。这是因为,第一,"情"需要外化才能成为审美对象;第二,"情"需要具象化才具有审美价值;第三,古代中国人"美"的观念决定了需要创造意境。此外,比兴手法的运用,也为中国古典文学意境的创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水与女性相融的文学模式渊源,最早可以上溯到《诗经》。作为创立了秋水伊人审美典范的中国诗歌真正意义上的发端之作,《诗经》(主要指十五国风)中水与女性相互依存的现象,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在审美、世界观、艺术表现及文化积淀等诸多方面的特征。对这一命题从美学、哲学、文化等多角度进行研究,将使我们挖掘出二者关系下深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正>连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异彩纷呈,辉煌灿烂,博大精深。作为其文化主体部分的道德精神,价值取向,个体修养,审美理想,不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且熔铸成中华民族特有的良风美俗,独立人格。而作为"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中国古典文学,其中充满了人伦纲常、道德风范。这些恢宏篇章,既是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思想道德与审美理想中的珍贵财富。注重冲涌审美道德精神的中国古典文学教育,目的就是为更好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社会普遍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中小学校古典文学教育也日益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赞同与反对之声更是不绝于耳.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教育历史的总结与分析探究古典文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古典文学东渐,经历了比附中国文化、被马列主义政治观照和统摄、回归古典学研究三个阶段。这一过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和选择,是社会发展与文学传播互动的结果,也是古典文学在异质文明生根发芽的必然历程。  相似文献   

8.
黄彦彦 《现代语文》2009,(6):124-126
金泽荣是韩国末期著名的汉文学家,他精通中韩两国古典文学,并且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他在接受中国古典文学审美倾向的同时,及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爱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对古典文学欣赏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古典文学欣赏是审美性的文学接受活动,这一活动需要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与情感.古典文学欣赏要经历动机的发生、审美心境的获得、审美心理建构、高峰体验等阶段.古典文学欣赏的心理特点有一定的语言难度和时代特点,并且具有个性差异性、民族与时代的差异性、阶层与阶级的差异性,同时也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由国内部分大专院校的中国古典文学教师组成的中国古典文学鉴赏研究会今年八月在江西庐山成立。这个研究会的宗旨是:探讨与总结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规律,建立新型的文学鉴赏学,促进大专院校的文科教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鉴赏水平,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研究会产生了会长、付会长与常务理事,并特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振甫先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徐中玉教授、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吴调公教授为顾问。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作为在西方世界拥有最多译本的中国典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对其进行解读,创作了许多见仁见智的翻译文本.毫无疑问,《道德经》在西方的译介促进了中华道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因此,对《道德经》的翻译史进行梳理,探讨其翻译传播的文化效应,能够为其他中华典籍的译介研究提供一丝参考,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全面弘扬.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出新的文化态势,中国典籍文化越来越受到西方读者的青睐,中国典籍英译也自然成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典籍文化的有效渠道。谁来译?如何译?就成为典籍英译工作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文章还通过实例探讨了"传神达意"原则对中国文化籍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全球文化和谐平等相处为出发点,深入讨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目的、性质与原则等根本性问题,认为其目的既要保持中国文化个性,维护民族文化身份,又要促进互镜与互竞,建构全球文化多元化。其性质是促进世界各种文化平等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活动。其英译原则应该是保持文化个性,力求形神兼备,减少文化亏损;平衡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经史文化谱系中,子部小说因其“小”而被主流文化所轻视,处于“子书之流”的文化边缘性地位,这反而让子部小说获得潜在的虚构空间。但子部小说本身比附经史的价值诉求,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说的虚构能力,使之无法与现代小说相衔接。  相似文献   

15.
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印尼,乃至对于整个世界而言,20世纪五六十年代都是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革命年代。与特定的文化政治形态相关,这一时期,大量的中国当代文艺作品进入印尼的华侨华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塑造了一代侨民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现在,重新审视这一段被尘封的历史,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的重新理解和认知。其中的政治与文学的重新理解,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研究中,50-70年代的红色经典通常被解读为政治、制度与权力的产物,但这些作品在政治条件完全不同的印尼华人华侨中的传播,却为我们重新理解这些红色经典的价值提供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文化闻对话、交流日趋加强。先秦典籍英译,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的精髓,毋庸置疑地成为跨文化传播中的主流力量。在经典作品的传输过程中,不同翻译策略面临各自的“悖论”。阐释辜鸿铭“归化”翻译策略产生的背景、原因可知,在多元系统指导下,任何一个现象,都不能孤立的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与世界文化这个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研究,进行典籍英译。  相似文献   

17.
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浙江省五所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目前高校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总体趋于积极正向,且汉语水平对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较显著.针对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应在树立文化平等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语言与文化教学的融合、优化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温家宝总理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多次引用经典话语,这些引语十分耐人寻味,值得认真分析探讨。文章拟从两个角度来解读这种引语现象:社会文化和语用环境角度。探究社会文化根源主要从三方面来阐述:尊古崇圣的思想、对含蓄美的崇尚以及风雅才学的体现。引语的语用环境分为语言内环境和语言外环境。引语的使用受元语篇语义的暗示和规约。最后,从引用主体和接受主体两个方面来分析温总理的引语运用。  相似文献   

19.
《招隐士》是汉代人仿效屈、宋“楚辞体”创作的一篇佳作。过去,不少学者对这篇作品的作者、社会背景、创作动机、所招对象、思想内涵等发表过一些意见。对此,笔者也就这些问题作了一些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还从审美的角度,重点探讨了《招隐士》的艺术魅力,总结其学古出新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20.
肇始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古典诗文今译,至今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从研究者自发到有规模、有组织地进行,该项工作经历了理解和认识上的不少误区,如古诗文不能译,《诗经》、《楚辞》之后的韵文不必今译等。新时期的古诗文今译成就很大,问题突出、理论建设薄弱等现状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今译人才的难以兼得、诗歌今译理论的尚待突破等等,都无不制约着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在今天的文化建设及文化强国战略中所应发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