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叙事与问难相结合的对话结构是《公羊传》、《庄子》、《天问》三部典籍的共同特征。具体而言,三者的对话性质各不相同:《公羊传》疑问式问答中引申《春秋》之微言大义;《庄子》在“寓言”的特殊语境下表达“言外之意”;而《天问》则是诘问的语式和借咏叹抒情的有机结合。不同的“对话”结构使三著显示出迥异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其主流而言,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尚书》说:“民为所欲,天必从之”,说的是上天也要顺从人的意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的孔子,更是重视人的因素。他提出“仁”的概念,建立了“仁学”。据统计,孔子在《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有104处之多(也有人认为109次),而“礼”字出现15次,“天”字出现20次,“天命”只出现3次。可见,讲得最多、解释得最多的是“仁”。  相似文献   

3.
曾教一个洋朋友写汉字,他老人家像画画一样左描右描,最后说:你们的每个字都是一幅符咒图——他没说像鬼画符,其实就是那个意思。中国人迷信“字”,觉得“字”像咒一样有奇妙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冯宪 《科学生活》2023,(12):14-16
<正>《辞海》记载,“得体”一词是由我国春秋时期《礼记·仲尼燕居》一文中“官得其体”这句话演变而来。“官得其体”原来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做官(或有学问)的人说话办事应当符合自己的身份,言谈举止要规范、体面”。后人由此引申出“得体”一词,是指人们在言谈举止方面要得当,要恰如其分。在有条件讲究精致化生活的今天,“得体”一词在穿衣打扮上使用的频率也高了起来,这说明着装的“得体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5.
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的《诗人日记》,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喜乐”一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联想到我们中国话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长,譬如“快活”或一陕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忽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  相似文献   

6.
林炜 《知识窗》2010,(7):52-52
大凡书店、书斋的命名,都有一定的含义,少年鲁迅读书处“三味书屋”中的“三味”,究竟是哪“三味”呢?又是什么意思呢?“三味”指的是书三味,即经味、史味、诸子百家味。源出唐人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  相似文献   

7.
以叙事与问难相结合的对话结构是《公羊传》、《庄子》、《天问》三部典籍的共同特征.具体而言,三者的对话性质各不相同:《公羊传》疑问式问答中引申《春秋》之微言大义;《庄子》在“寓言“的特殊语境下表达“言外之意“;而《天问》则是诘问的语式和借咏叹抒情的有机结合.不同的“对话“结构使三著显示出迥异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8.
韦康学 《知识窗》2007,(6):20-21
鲁迅有一句名言:“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并引申出:“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这段话出自一篇有名的杂文《谈所谓“大内档案”》,发表于1928年1月,谈的正是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八千麻袋大内档案”事件。  相似文献   

9.
谭直方 《知识窗》2007,(5):47-47
“革命”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商汤和武王的改朝换代,是顺从天理,合乎人情的。古人认为王者受命于天,故称帝王为天子,称王者易姓、改朝换代为“革命”。“革”,即变革;“命”,即天命。  相似文献   

10.
饮誉中外的《孙子兵法》,不仅历来受到各国军界的推崇,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所器重,并在实际运用中获得巨大的成功!“料敌制胜”:造就“钢铁大王”《孙子兵法》云:“料敌制胜,计险厄运近,上将之道也。”意思是说,能够正确判断,掌握大事,抓住关键,方能成为大赢家。19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的铁路还是处于“铁”的时代,无论桥梁还是路轨都是铁造的,铁路及桥梁事故时有发生。在铁路局任职的卡内基,早就察觉到,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这天,卡内基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称欧洲有人发明了炼钢法,他马上意识到这意味着铁的…  相似文献   

11.
刘绍义 《知识窗》2011,(4):51-51
《说文解字》上说:“我,古杀字。…‘我”这种武器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根据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西周时期的青铜“我”和现藏于陕西扶风博物馆西周时期的青铜“我”来看.  相似文献   

12.
肖保根 《知识窗》2010,(11):24-24
2009年年底至2010年初春,电影《山楂树之恋》导演张艺谋率领剧组选角团队开始挑选女主角“静秋”。张艺谋派出四组人马先在北京撒网捞鱼,天天散落在北电、中戏、中国传媒大学这些出“苗子”的地方,一蹲守就是几个星期。但看着副导演们拍来的新人视频,张艺谋否决的话从三个字、两个字到一个字——“差很远”“算了”“过吧”“过”“走”,第一阶段选角告败。  相似文献   

13.
刘绍义 《知识窗》2014,(11):43-43
翻开《辞海》及各种版本的《名人名言录》,都把“知识就是力量”归属于培根名下。就连学校的教室里、图书馆的墙壁上,也在这句名言的下面写上了“培根”两个字。其实,“知识就是力量”是咱土生土长的国产货。  相似文献   

14.
汉字变变变     
《科学与文化》2011,(10):52-52,56
1、“只”字加一笔,会变成什么字? 2、“人”字加一笔,除了“大”和”个”,还可以变成什么字? 3、“日”字加一笔,能变成哪些字?  相似文献   

15.
人生三认     
海岸 《知识窗》2008,(5):5-5
常在电视剧或一些老板办公室看见挂着一个“忍”字,我的一个朋友挂的“忍”字却比人家多个“言”字旁,“忍”就咸了繁体的“认”——“認”。朋友说那是他父亲所题所赠。  相似文献   

16.
李炳嫒 《科教文汇》2007,(10X):198-198
“被”字含蒙受义,表示一种遭受现象,这种语义上的独特之处,使汉语“被”字句在被动意义之外,多了一层不幸、不如意不愉快或者有损害等语义。本文拟就《四世同堂》“被”字句的补语和否定式进行数量统计和句法结构特点分析,探究现代汉语“被”字的这一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刊第一期在“特别报道”栏目里,以《都在为地球发光》为题,用了2万余字的篇幅报道了北京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成功的办会经验。我们在“卷首语”中说过,这支老科协组织在“中办发[2005]9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探索出  相似文献   

18.
《大清稗史》中记载这样一则轶事: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因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惹得“龙颜”大怒。乾隆皇帝当堂做了两个“纸阉”—名曰“生死阄”:两个纸阄上分别写着“生”和“死”两个字,刘墉抽到“生阄”便可以活命,抽到“死阄”便会被处斩。其实这两张“纸阉”写的都是“死”字,这是乾隆皇帝有意难为刘墉。如果换了别人,  相似文献   

19.
提起“间谍”二字,你一定会想到电影里、小说中变化神奇、影踪缥缈的特务和密探来。但要说“细作”、“中间”,却不一定能很快想到它们指的是什么。实际上指的就是“间谍”,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年代,产生出的一些不同的称谓,类似这样的“别名”还有不少。笔者搜寻了一番,罗列如下,以对“间谍”一词有更多的了解。一、间、谍。二者单用或联用均可。郭璞《尔雅》注:“间,《左传》谓之谍。”杜预《左传》注:“谍,伺也。”意思  相似文献   

20.
许瀚予 《知识窗》2013,(1):26-26
当我翻开蔻蔻梁的新书《辞职,去旅行!》,我的脑海里顿时怪异地蹦出四个字:前“白骨精”。 蔻蔻梁以前可是一个非常乖巧的“80后”.从小在父母的规划下学了不少东西.比如乐器和才艺等等。大学毕业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