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历年高考试题可以观察到,力、电综合命题多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中导体棒动态分析、电磁感应中能量转化等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命题在能力立意下,这类综合题目往往以力和能量为主线,通过力学知识和电学知识的串接渗透作为背景,并且经常对物理情景重组翻新,巧妙变幻设问,即所谓旧题翻新,具有不回避重复考查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电磁感应往往与电路问题联系在一起,其分析与计算以知识点覆盖多.综合性强,思维古量高,充分体现考生能力和素质等特点.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电磁感应与电路的考查,常以学科内综合为主,电学方面常涉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场和磁场知识、直流与交流电路.力学方面则常常涉及动力学知识及功能关系、动量等等.突出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尤其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构建物理模型的创新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力学和电学是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也是高考物理命题的重点和热点.题型有选择题和计算题,尤其是压轴题,几乎都是力电综合问题,试题多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中导体棒的动态分析和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等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理科综合测试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物理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逐年增多,这类试题的特点是“起点高、落点低”,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5.
电磁感应部分历来是高考的重点、热点,出题时可将力学、电磁学等知识融于一体,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及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近年高考题的研究,此部分结合动量定理的力电综合模型经常在高考题中出现.本文结合例题分析应用动量定理解决电磁感应问题的几个思维起点.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下物理高考命题新的指导思想是:在考查考生对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及运用的同时.加强对考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逐渐掌握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常见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即突出考查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20 0 2年高考大综合测试的地理学科试题 ,体现了以能力为立意、以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背景的命题思想 ,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地理学科试题在试卷中约占 5 4分 ,其中选择题占3 0分 ,非选择题为 2 4分 ,有些试题已超越了学科分类 ,强调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查。本文对今年高考大综合测试试卷中地理试题的特点和解题思路进行简要分析。一、地理学科试题主要特点1.综合性强 ;既强调了学科内综合 ,又巧妙地进行了跨学科综合。2 .情景创设新颖 ;较好地运用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设计…  相似文献   

8.
电磁感应中的图像问题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物理建模、推理运算、数形结合等综合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集中反映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近些年高考考查的热门内容.本文以电磁感应问题中经常出现的三种模型为例,详细讨论微分思想在处理图像问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袁全  季茹 《中国考试》2006,(12):45-46
电磁感应的图象问题在高考命题中历来受到重视,它不仅考查电磁感应的知识,更是考查学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分析图象,分析与图象相联系的物理情景,而这点恰恰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反比例函数的命题在中考试题中常出现,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同时,突出考查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学科内综合、学科间综合、实际应用题等.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不等式、简单的几何知识、相关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这类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抽象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识图能力和推理能力.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 ,中考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为考查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不少省市的中考题中都出现了一些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题目。事实上 ,不同学科间互相渗透的跨学科综合试题已成为中考命题改革的趋势及热点。跨学科综合测试突破了以往以单一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为考核范围的限制 ,而侧重于在掌握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 ,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和综合。同时 ,综合测试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整体素质 ,全面衡量学生有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  相似文献   

12.
孙继辉 《生物学教学》2009,34(12):55-56
近几年,中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学科内综合题目有所增加。在强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时代,以学科内综合为载体对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关信息,迁移应用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考查将成为中考命题永恒的话题。其中信息迁移题是用来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题型,它一般通过向考生提供一定的材料,来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推理、逻辑思维、叙述表达等能力。  相似文献   

13.
电磁感应中通过导体的感应电流,在磁场中将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因此,电磁感应问题往往和力学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该类问题综合考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主要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4.
电磁感应模型是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载体,电磁感应知识通常与电学、力学等知识综合在一起命题,知识体系的庞大性能有效考查核心素养中的物理观念,运动过程的复杂性能有效考查核心素养中的学科思维.笔者结合自身的命题经验和教学经验,对两个重点题型进行复习与预测.  相似文献   

15.
吕华荣 《物理教师》2003,24(11):62-63
2003年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从总体上说符合2003年考试说明中的命题指导思想.试题注重了各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了对学科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学科中基本方法的考查,而且加强了学科内的综合.其中物理部分试题还重视与生活、生产、现代科技的联系.如第25题,该题是非选择题卷中的第3题,应该说属于中档题.此题以曾经流行过的一种向自行车灯供电的小型交流发电机为背景,主要考查电磁感应、交变电流的产生以及圆周运动中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等知识,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从阅卷情况看,本题满分20分,但得分率并不高,估计难度  相似文献   

16.
唐挈 《考试》2000,(Z2)
2000年高考中,物理试卷体现了“注意能力的考查”、“引导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两个特点。一、在利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考查能力物理学科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层次、实验能力层次、再学习能力层次等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考核。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上:①理解能力②推理能力③分析综合能力④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⑤实验能力。2000年高考试卷不仅独立地考查了上述五个方面的能力,而且“独具匠心”地将上述五个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查,即在利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考查能力。第10题:这道题实际考查的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一物理原理,只是物理原理运用的情景是在“如何改变空间探测器的运动状态”这一实际问题中。因此如何从物理情景中抽象出物理原理,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分析综  相似文献   

17.
高考的性质、任务和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物理这门学科在高考中非常注重能力的考查.而分析综合能力是一种相对较高的能力要求.它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求解某些从来没有见过的问题的能力,即所谓解决"生题"的能力.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生题"的面貌是千变万化的,企图用"题海战术"赢得高分是办不到的,所以最重要的是应注重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电磁感应现象及其综合问题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也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难点,电磁感应综合问题中不仅蕴含了电磁学的诸多知识,而且包含了许多力学知识。文章主要以课本习题为母题进行多维拓展,提升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等物理基本规律解决电磁感应综合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丁岳林 《物理教师》2004,25(1):4-55
电磁感应是力电综合考查的重要载体,命题以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安培力的计算为基点,联系牛顿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等重要物理规律,综合性特别强.求解的基本方略是在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模型的基础上,选择物理规律,建立有关的方程,最后应用数学方法(如解方程组、不等式等)进行计算或讨论.但是,由于电磁感应  相似文献   

20.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是中学物理的重要内容,是理科综合命题的热点.它常与化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形成跨学科的综合题;它在工农业生产中有许多应用,命题者常出这方面的应用题来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懂、学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分析几道运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测量的试题,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