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四个方面将《史记》与《战国策》的人物描写艺术进行比较,认为《史记》继承和发展了《战国策》的人物描写艺术。  相似文献   

2.
《战国策》是《史记》的重要史料来源。司马迁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人生观 ,坚持文学性与“实录”精神相统一 ,力求行文简洁通俗的原则 ,对《战国策》史料做了取舍与改写 ,使《史记》的战国史部分情文并茂 ,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是《史记》中战国部分的主要资料来源,司马迁根据行文的需要和纂史的标准,对其采取了基本全录、概括改写等方法,使杂散于《战国策》中事件,更加条理、通顺、简洁,使之成为较为合理真实的史料。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上承《国语》、《左传》,下启司马迁的《史记》,内容是纵横家的自我表现,故而从人物的粉墨登场到建功立业,从举手投足的细枝末节到文采飞扬的长篇大论,从外在的神态变化到隐秘的内心独白,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作者都有精心的安排,从而使《战国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写人从自然到自觉过渡的桥梁.是纵横家的自我表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写人从自然到自觉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刘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校书的主持者,他所编撰的《新序》《说苑》两部书,大多采自百家传记,其内容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互相出入。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云:“此二书乃向采传记为之,所叙之事一仍古书原文。”今本《新序》已经不全,但就仅存十卷来看,它保存了所据古书的原貌,文字内容可补充《国语》《战国策》及《史记》的不足,也可作为校勘这些古籍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史记》与《战国策》所记载关系密切的事件约有九十多件,其中存在大量的异文现象。本文试对其异文进行校勘。并考证其正误。  相似文献   

7.
《史记》是一部“集大成,师百家”的历史巨著。它包罗万象、驰骋古今,充分显示了司马迁广收博览的伟大气魄;《史记》同时又是一部“一家之言”,它体现着司马迁的社会理想和审美观点。由于《史记》大量地继承和吸收了《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前代典籍的内容,所以它能于“上下数千载间”做到资料丰富、血肉充实。没有前代典籍,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但是更重要的是由于司马迁用自己的“一家之言”对前  相似文献   

8.
《战国策》与《史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豫让的故事同时见于众多典籍,然而只有《战国策》与《史记》中文字、结构最为相似,似乎又一次暗示了两文存在某种借鉴关系。在已有学者从外部角度对两文甚至两书关系考察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另辟蹊径,利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两书进行比较,得出两书中豫让故事共同采用了某种战国文献而写成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赵生群先生从事《史记》研究三十多年,成果丰硕。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领域:其一为太史公研究,考证司马谈作史、太史公为官名、补证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其二为《史记》断限与续补研究,考证《史记》记事讫于太初及《史记》亡缺与续补;其三为《史记》取材研究,考证《史记》取材于诸侯史记、《史记》与《战国策》的关系、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所载史料不可尽信、司马迁所见书;其四为《史记》编纂体例研究,重点考论《史记》体例、述史框架、《史记》书法、史学理论、纪传体与传记文学;其五为《史记》及三家注文本整理,最大成就即主持修订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  相似文献   

10.
《〈史记〉献学丛稿》2000年1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入论18篇,分为三组:第一组9篇,讨论司马迁生年、《史记》断限、《史记》亡缺与续补、太史公官职等;第二组4篇,讨论《史记》取材,重点探讨《史记》与诸侯史记、《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的关系,以及《晏子春秋》、《管子》、《孙子兵法》、《新语》、《司马法》诸问题;第三组5篇,讨论《史记》编纂学,探讨《史记》体例、述史框架、《史记》纪传体与传记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战国策》在文学方面成就较高,它不但有纵横的文笔,奔放的气势,而且在叙事的生动,描写的细密,人物的刻画等方面与《国语》,《左传》相比较,也有新的突破。这里谈谈《战国策》在人物塑造方面对《史记》的影响。 《战国策》全书的人物约有六百多个,涉及到战国时期各个阶级、阶层的人物。上至国君、王孙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有说客策士,武将谋臣、宠姬嬖臣等。其中有不少鲜明的形象,如深明大义的赵威后,奔走游说的苏秦、张仪,舍命相报的勇土聂政,高行义节的鲁仲连等。通过对他们的言论、活动的描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战国时代生动鲜明的图画。这些人物的百态千姿,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偶读《史记》,疑义尚多,沧海蠡酌,不敢自是,摘录数条,以就正大雅。一、讫于天汉裴骃《史记集解》序云:“班固有言曰:‘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  相似文献   

13.
《史记》是我国史学著作的一座丰碑,同时也是汉代文学语言的典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处于上承先秦,下启中古的特殊历史时期,是古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语料。司马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分别从民间口语和先秦典籍中汲取了大量的熟语入文,《史记》语言因此别具特色。《史记》熟语数量庞大,有六百余条;类型丰富,包括成语、谚语和俗语等类型;影响深远,很多《史记》熟语至今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词汇之中。  相似文献   

14.
《史记》是部历史巨著, 历代注家不少。但是, 有些语词的旧注颇多歧说, 未能说明问题; 有些注释启人疑窦; 还有些没有注释。多年来, 我们研读《史记》, 对某些有疑义的语词及叙述作了一些考证。因《史记》疑义语词不少, 文章篇幅有限, 不可能一一列举。特遴选数个以示说明  相似文献   

15.
《史记》以人为纲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继《左传》、《战国策》之后,以其精湛的写人艺术、娴熟的写人技巧,成为史传文学的丰碑,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后世文学的“土壤”。  相似文献   

16.
帛书与传世本进行对读研究是文献学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发现内容存在的问题。就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战国纵横家书》之"苏秦献书赵王章"内容,与《战国策》《史记》中的文段对读,发现一些可以做进一步讨论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司马迁及《史记》有所了解,能被司马迁忍辱含垢完成《史记》的精神所感动,并对人为什么活着有所感有所悟。  相似文献   

18.
《左传》作为解读《春秋》,并记录东周早期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研究其中保存的当时的政治语言,既可以看出同时代语言文化的艺术、思想特点,也不难发现其对后世语言表达的影响,乃至后世对《左传》所记录语言表述方式的发展、颠覆。现在,通过对比《左传》与《史记》、《战国策》中所记述的纵横家言论,或能更清晰地体现出二者之间复杂的关系脉络。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史记》、《战国策》三部著述中都有豫让为智伯报仇一事的描述,却各有旨趣。在对三者描述文字的细微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后,笔者发现作者或编者所处时代背景、个人身世遭遇对三部著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才使得豫让这个刺客形象蕴藏着迥异的情愫。从中又揭示出史学著述或诸子著作如文学一般,也蕴藏着编著者的运思构想与其思想情感的复杂因素。  相似文献   

20.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在记录历史变迁,反映社会现实,刻画人物形象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聊斋志异》深受《史记》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拟从创作精神、作品思想内涵、艺术技巧等方面探讨《史记》对《聊斋志异》的影响,寻找《史记》对《聊斋志异》的启迪,总结我国古典小说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